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经济纵横

经济纵横

不断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品质和能级

(发布时间:2022-04-02)

黄 进

  应勇书记在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襄阳代表团审议时,要求襄阳打造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并从丰富城市形态、增强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方面为襄阳明确了工作突破口。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经济的内涵,全面审视襄阳的优势和短板,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奋力打造中西部非省会龙头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引领“襄十随神”城市群成为全国非省会城市群重要增长极。
  一、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经济是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的重要因素
  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经济体现城市的综合实力,决定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集聚力,三者相辅相成、交融并进,是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的重要因素。城市形态是城市品质和能级的空间反映。城市形态既包括城市布局形式、外部几何形状、建筑空间结构,也包括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等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城市集聚地的产生、成长、形式、结构、功能和发展的变化,不仅要具有优美的外在形态,还要形成集约的肌理分布。城市功能是城市品质和能级的价值体现。城市功能包括生产、文化、商业、服务、居住、娱乐等各种功能,反映出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起的综合性、多元化作用。城市功能设施完备、公共服务支撑有力,不仅可以更好满足常住地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能吸引更多的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资源汇集交互。城市经济是城市品质和能级的力量之源。城市经济发达与否,不仅要看就业吸纳力、创业活跃度,还要看产业发展水平;不仅要看自身的经济增长变化,还要看在区域竞争中的吸引力、辐射力,以及引领区域协同发展的贡献率,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襄阳作为湖北区域发展布局其中一翼的领头羊,只有推动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丰富城市形态、增强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才能提升中心城市的品质和能级,引领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二、襄阳在城市形态、功能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与短板
  (一)在城市形态方面,襄阳“一心四城”空间格局已经形成,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襄阳资源禀赋优越,土地要素、水资源、固碳能力等位居同类城市前列,有着极具特色的“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自然山水格局,“一心四城”环绕相望的城市形态。襄阳地处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以及成渝城市群的结合部,分别距离四大城市群300-500公里,发展纵深大,空间广阔。但在城市建设方面还有短板: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意义的城市中心,襄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樊城区在高端消费方面还有短板,襄州区与中心城区还没真正实现一体化,东津新区的经济实力、人口数量还没形成规模,与老城区生产生活互动协作还需加强;联通“一心四城”的快速路网处于起步建设阶段,里程不足20公里。
  (二)在城市功能方面,襄阳交通枢纽优势明显,但公共服务功能还需加强。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是国务院确定的骨干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郑万、西武、呼南三条高铁交汇,合襄高铁纳入国家规划,铁路运营总里程、公路通车总里程、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均居中西部前列,机场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汉江航运中心加快建设,“铁水公空”立体化交通体系基本形成。随着襄阳实施“五城共建”三年行动(2022-2024年),加快推进164个交通枢纽项目和81个物流枢纽项目建设,交通物流优势将进一步放大。但公共服务功能还存在短板,高校数量、在校生人数低于荆州、十堰、宜昌、洛阳、南阳等周边城市;三甲医院个数和医疗服务水平低于十堰,在一些专业领域缺乏影响力;科创能力与洛阳相比有差距,洛阳的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襄阳的2.2倍,R&D经费占GDP比重是襄阳的1.47倍;在挖掘、展示和传承文化方面与洛阳、南阳均有较大差距。
  (三)在城市经济方面,襄阳先进制造业和农业是优势,但现代服务业还需加强。襄阳有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等2个两千亿级产业,装备制造、医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已有很好的基础。襄阳是全国2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百亿斤产粮大市。襄阳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种养优势正在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农业发展全面步入全产业链提升轨道。得益于此,“十三五”以来,襄阳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全国50强,处于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梯队。但现代服务业是短板弱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1%,分别低于全省、全国7.7个、8.2个百分点。文化旅游在省内外没有影响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弱于十堰、神农架,在“襄十随神”城市群中缺乏引领能力;与洛阳相比差距明显,洛阳文化旅游业接待游客是襄阳的2.27倍,旅游收入是襄阳的3.11倍。
  三、加快提升襄阳城市品质和能级
  (一)强化城市产业支撑。产业支撑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发挥“中国有机谷”公共平台品牌优势,抓紧抓实10条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全域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巩固赶超的基础支撑。推进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深度融入全省“51020”产业体系,培育壮大“135”产业集群,持续推进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建设,尽快建成万亿工业强市,稳住赶超的核心支撑。培育壮大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建设“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争创数字经济示范城市;深入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形成赶超的增量支撑。
  (二)优化城市空间形态。按照中期300万、远期500万的人口规模,优化提升“一心四城”空间布局。加快推进襄阳古城保护利用、庞公滨江生态商务区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市博物馆新馆、文化艺术中心、全民体育运动中心等功能性场馆建设。巩固提升枣阳、河谷组团竞相发展态势,推动宜城、南漳、保康特色发展。完善城市群跨区协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更好对接武汉城市圈、“宜荆荆恩”城市群,引领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
  (三)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加大招校引院力度,力争再引进2家以上重点大学布局襄阳。加快推进襄阳(高新)科技城、襄阳(东津)科学城、襄阳(尹集)大学城建设,推动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运营质效全面提升,加快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在襄项目建设,高水平建设湖北隆中实验室。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瞪羚企业,以新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为重点,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打造“襄十随神”科创走廊。
  (四)拓展城市交通功能。巩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加快郑万高铁襄阳南段、呼南高铁襄荆段工程建设,扎实做好合襄高铁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开工,完善“米字型”干线铁路网。加快推进襄阳至宜昌、新野等高速公路项目,形成对外连接新通道;加快完成襄阳机场飞行区改扩建,打造一类航空口岸;加快推进襄阳新港和雅口、新集等航运枢纽建设。加快专业物流园区、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强化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功能。推进襄阳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襄阳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申建襄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五)涵养城市地域文化。深入挖掘襄阳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做好历史文化与山水资源、现代都市与千年古城、城市形态与人文元素结合的文章,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聚焦“襄阳好风日”品牌,开展城市形象营销活动,扶持一批突出襄阳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艺精品。加强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工业遗址、非遗技艺等的保护和利用,加快将文化场馆打造成城市文化新名片。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同城化抱团发展,引导社会力量进行演艺产品开发运营。
  (六)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坚持全生命周期理念规划、建设、治理城市,纵深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城市大脑”,提升企业全流程服务、城市全周期管理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深入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精准化疫情防控,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筑牢城市生态屏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深入开展“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推进国家储备林、鄂北生态防护林、中心城区环城林带和汉江生态廊道建设,扎实开展汉江襄阳段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协同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完善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优化,抓好超低能耗建筑建设试点工作、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工作,争创“无废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创建示范市。

(作者系中共襄阳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本栏目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