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经济纵横

经济纵横

加速深化湖北产教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01)

杨 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我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一招,对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省产教融合改革驶入快车道
  (一)从学校端看,院校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鄂州职业大学“汽车检测与维修”、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水产养殖技术”等一批湖北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获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认定。全省组建72个职教集团或职教联盟(含8个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或职教联盟),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31家,华中科技大学获批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芯片产业学院(湖北工业大学)、东风HUAT智能汽车产业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个国家级产业学院。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湖北首个校企共建混合所有制学院“都市丽人服装学院”。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高校与园区互动联系机制,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升级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我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增至5家。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与襄阳市政府合作建设产业研究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紧密对接汽车产业链,建立专业集群,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共赢。校园科技创业孵化器蓬勃发展,一批如斗鱼、卷皮、阿博茨、极验、“两点十分”等互联网企业蓬勃发展。
  (二)从企业端看,企业与院校交流合作不断推进。以行业龙头企业为牵引,联合院士等优秀科学家及其团队共同组建了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光纤传感等10个产业创新联合体。持续选派“科技副总”服务中小微企业,近两年全省524名“科技副总”已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805个,达成项目合作协议554项。武汉华星光电通过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及“技工实训基地”两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多所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及专业人才培养。上达电子与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共同发起设立的“上达电子学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和较贴近生活实际的技术教学,也为公司开通了人才培养“直通车”。
  (三)从政府端看,推进产教融合工作成效明显。我省对产教融合工作更加重视,资源投入不断加大,我省产教融合水平有较为明显地提升。建立“湖北产业教授”“楚天技能名师”评审制度,已分别入选240人、650人,培育建设了25个省级职业教育技能名师工作室。实施湖北“职业教育赋能提质”专项行动计划,在重点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教师挂职锻炼及从事科研活动的省级实习实训基地400多个,在22所职业院校和荆州市、宜昌市开展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了“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248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组织7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获42金、49银、228铜,奖牌数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襄阳被认定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华星光电被评为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武汉、宜昌、黄石、荆州、十堰5个城市被认定为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42家企业纳入省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
  二、以创新引领我省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全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着力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产教融合“湖北样板”。
  (一)推进规划设计深度融合。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着力解决教育和产业互动不够、融合不深的问题。一是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统筹优化产业和教育结构,将产教融合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二是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布局。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优先支持经济实力相对雄厚的县(市)引入职业学校、高等院校开设分校或独立产业学院,适应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鼓励省内外高校在省内“三大都市圈”配置和布局高教资源。三是统筹产教融合学科专业建设。围绕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快推进专业学科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集中力量办好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
  (二)推进合作机制深度融合。扩大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渠道,兼顾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着力解决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是拓宽企业参与途径。降低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制度性成本,鼓励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以多种方式依法参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开展职业院校或高等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改革试点。二是深化“引企入校”。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三教”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三是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与学校、科研机构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强湖北技术交易所、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建设,打造高水平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平台。
  (三)推进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着力解决产教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大力发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技工教育,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相衔接,明确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强化校企“双主体”育人,推进实施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对口升学考试制度。稳步推进中职高职衔接、中职本科衔接、高职本科衔接,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分段培养、联合培养。探索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
  (四)推进平台建设深度融合。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和行业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供需对接机制,着力解决产教供需脱节问题。一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湖北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汇集人才需求、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信息,向各类主体提供精准化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对接等服务。二是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平台。鼓励各地依托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和骨干学校,围绕优势专业集群建设开放共享、产学研一体的公共实习实训平台,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园区。加强国家和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三是组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以地区支柱产业和优势专业(群)为纽带,引导省内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大中型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参与,建设覆盖全产业链、辐射区域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多元主体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专业为支撑的紧密型职教集团。四是培育一批产教联盟。鼓励企业、职业学校、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机构,以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培养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教联盟。
  三、以系统观念谋划产教融合推进机制
  产教融合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改革,涉及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等多元主体,需以系统观念创新产教融合机制,集中力量破除产教融合发展障碍,推动各方形成共融共赢的创新共同体。
  (一)强化政府主导推动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建立发改、教育、经信、财政、人社、自然资源、国资、税务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协同联动。建立深化产教融合督查机制,完善企业投入统计调查制度,对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加大督查力度,强化事中监督管理和事后评估公告,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二)强化产教融合组合激励。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金融、土地、价格等激励政策,使企业、高校等各个产教融合参与方都受益,对进入湖北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建立完善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完善教师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情况作为人才评价、职称评聘、成果评奖、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引导各类院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
  (三)强化试点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省内城市、学校、企业积极争取国家试点任务,申报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大力支持推进国家和省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协调推动深化制度改革与路径创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开展校企合作、职教集团、产教联盟、混合所有制办学等试点任务。认真总结提炼试点城市、企业改革经验,及时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
  (四)强化产教融合环境建设。大力宣传各地涌现出的产教融合典型经验和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加快收入分配、企业用人制度以及学校编制、教学科研管理等配套改革,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定期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形成学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重视“投资于人”的普遍共识,推动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积极营造全社会充分理解、大力支持、深入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