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经济纵横

经济纵横

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的仙桃实践

(发布时间:2023-01-30)

中共仙桃市委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仙桃市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为牵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动创新主体成长涌现、创新平台协同发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2022年仙桃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65位,成功通过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
  一、育主体、强动能,厚植创新发展优势。一是实施“倍增”计划。坚持引进培育、推荐认定、政策落实系统发力,一手抓招商扩增量,全力引进一批高端、高新、高附加值“三高”项目;一手抓培育盘存量,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量身定制“高企培育计划”,实施科技政策、科技金融服务“滴灌行动”,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发展。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30家,三年净增24家。2022年1—9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4%。二是实施“三换”行动。大力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三年行动,全力支持健鼎电子、摩擦一号、富士和机械等骨干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新上智能化、信息化高新设备,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占比近40%,近3年累计投入技改资金360多亿元,近400家企业实施技改和扩规升级。2022年,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10个,同比增长26.2%,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近50%。三是实施“成长”工程。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认真落实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引导扶持一批中小企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形成“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次成长格局。2022年,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4家,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44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8家,湖北省“瞪羚”企业8家,“科创企业森林”不断壮大。
  二、建平台、兴产业,强化创新驱动支撑。一是建好高新园区平台。统筹抓好资源集约配置、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突破性发展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创新型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万亩千亿平台。目前,仙桃国家高新区首期2000亩的智能制造产业综合体加快建设,全省首个零碳科技产业园加速布局,投资300亿元的容百科技锂电池正极材料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700亿元以上。2022年,成功入选第十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二是做实产业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一批产业支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助力主导产业由“基础”向“高阶”进发。新材料中试基地——仙桃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工建设,环氧新材料、复合材料刹车片、气凝胶制备等技术研发走在全国前列。依托新鑫、恒天嘉华等骨干企业,组建省级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非织造布产业产能、结构、品牌升级,非织造布产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现有各类省级创新平台70家、市级128家,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框架初步形成。三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市内企业与武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118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牵引带动300多家企业“攀高附贵”,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2022年,首次将技术招商纳入全市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与省内外高校院所达成12项先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协议。四是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立市科创中心,加快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搭建起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为主的规范化“双创”平台,打造了发明创造大赛、创新创业特训营、青少年创新大赛等一批特色项目。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双创平台16家、星创天地11家、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3家,总孵化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0余家。
  三、聚要素、优供给,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强化创新政策支持。制定仙桃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奖励办法“1+2”指导意见,加大推动科技创新的制度供给,联合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设立10亿元引导基金、设立2.25亿元湖北长江(仙桃)产业投资基金,设立2500万元创新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激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6年的0.29%增加到2021年的1.31%。二是集聚创新人才资源。统筹实施“汉江英才计划”“柔性引才计划”,完善“领军人才+项目研发+创新团队+平台载体”的人才引育机制。目前,全市引进“高精尖缺”型人才101名,其中包括中央“万人计划”专家在内的高层次创新人才20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攻克一项难关、转化一批成果”链式效应。探索推行科技项目“揭榜制”试点,致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2022年已启动实施5个“卡脖子”攻关项目。三是优化创新服务体系。成立市技术招商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整合“线上+线下”创新资源,每年组织科技活动周、科慧网专家仙桃行、企业高校院所行等专项活动,定期与中部知光、天使翼等科技服务机构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米”,2022年登记科技成果50项、技术交易合同407项,成交总金额30.08亿元。构建“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基地”模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9家,培育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120多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70余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