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经济纵横

经济纵横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

(发布时间:2023-04-03)

刘治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支撑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尽快成势见效,需要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工作定位,深刻理解知识产权对内激励创新、对外扩大开放的重要作用,以切实举措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一、精准把握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的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这“五个关系”深刻阐释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时代内涵,体现了知识产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谋划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知识产权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劲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快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动能转换,通过培育和释放创新的内生动力,不断促进我省产业链和供应链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首先,从创新的动力来源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生动力包括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只有对创新成果赋予知识产权,确保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内循环动力能源源不断,新发展格局才能建成。其次,只有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推进创新升级和价值变现,才能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再到经济强的转变,新发展成果才能巩固,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知识产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制度为发明创新和品牌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知识产权制度不仅鼓励发明创造,促进价值的有序利用和传播,也保障知识创新创造者的利益最大化。“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是“研发(以专利为核心)”和“品牌与服务(以商标为基础)”。专利和商标是工业知识产权的主要构成,一端连接着创新,另一端连接着市场。湖北在未来的发展中,下好知识产权先手棋,才能更好掌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知识产权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法治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目前,我省产业链中仍存在一些“卡脖子”技术难题,基础领域仍存在一批“短板”技术,为确保我省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特别是涉及国家战略布局的产业链和产品的安全,需要从国家战略高度加强自主研发力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保护效果、运用效益,努力在国际知识产权事务中提升湖北企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保障湖北产业发展安全。
  二、推动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
  知识产权是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做好新时代知识产权工作,需要加强多层级、多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优化知识产权全链服务,赋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2023年全省知识产权工作要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产业创新力、环境吸引力、品牌影响力等“四力”为目标,以深化知识产权“五大工程”为基础,重点抓好五大专项行动,着力建设四个工作体系(概括为“4554”),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力量。
  (一)持续抓好知识产权五大工程。面向我省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主战场,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五大工程项目实施,强化项目管理,进一步提升我省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管理等各环节的水平。
  (二)重点实施五大专项行动。进一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战场的支撑能力。
  一是实施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打造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启动一批专利导航项目,支撑“卡脖子”技术攻关和专利布局,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提升。推进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打造和运营产业专利池,提升产业创新力。
  二是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专项行动。集成服务资源,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差别化的服务。出台知识产权助力稳经济促增长的政策措施,助力企业做优做强。年度精准服务百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有效服务千家金种子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全面开展“百县万企”知识产权培训活动,整体性提升我省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实务能力。
  三是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效能提升行动。以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检查考核、行政保护绩效考核和地方知识产权保护绩效考核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地方考核指标体系,压实各地知识产权保护责任。推进湖北省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强化十二省市、中部六省、武汉都市圈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推进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湖北分中心和省海外维权援助中心建设,助力湖北打造内陆“新沿海”。
  四是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行动。推广“知慧桥”湖北专利运用公共服务平台,分区域分产业举办专利供需对接活动,加大专利开放许可工作力度。建立湖北省高校院所专利分级分类管理规范,引导高校院所完善专利转化及权益分配机制,促进高校专利更多地在省内有效转化。持续深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惠及更多中小企业。
  五是实施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建设湖北地理标志运营中心和地理标志展厅。落实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核准试点任务,加快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推进地理标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全省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提档升级,扩大活动影响力和传播力。
  (三)着力完善四个体系。一是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工作体系,发挥全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着力完善品牌强省建设工作体系,打造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湖北卓越品牌。三是着力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成线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一张网”,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系统性重塑。打造“知好办”窗口服务品牌,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好、效率高、有温度、线上线下联通”的高质量窗口政务服务。四是着力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人才基础。
  三、汇聚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磅礴力量
  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知识产权强省,是现阶段湖北知识产权工作的总纲。要下好这盘棋,对内需要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产业、乡村振兴、对外贸易等的深度融合,形成政策和服务合力;对外需要充分发挥好知识产权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提升服务软实力,营造创新软环境,吸引国内外更多、更优的创新资源流向湖北,累积成湖北发展的胜势,汇聚成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磅薄力量。
  (一)合力建立与建设先行区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新机制。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制度完善、保护严格、运行高效、服务便捷、文化自觉、开放共赢。在具体的推进实践中,我们需要加强地方知识产权立法,构建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外协调的法治措施,为激励和保护创新提供规则供给与制度保障。一是进一步明晰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守护好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等传统知识产权领域的保护底线。二是关注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中产生的知识产权新客体、知识产品新利用方式以及新商业价值,及时对新客体进行法律定性与规制,平衡对新兴技术应用与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引导新技术、新业态在湖北茁壮成长,培育领先优势。三是不断提升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管理效能,提高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质量和效率,将知识产权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与湖北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需求结合起来。
  (二)合力打造尊重知识价值的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广,湖北要在国际合作中提升创新品质、培育竞争优势,必须建立科学、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一是与司法、教育、科技部门形成合力,推动知识产权法治建设与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相衔接,利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价格统计发布机制,加快建立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确保创新成果能够合法、有序、便捷地进入市场。二是充分发挥湖北省知识产权海外纠纷应对指导中心的作用,与商务部门形成合力,探索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策略和机制,护航我省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走出去”,将国外优质的企业和技术“迎进来”。三是重点加强对驰名商标、传统品牌及老字号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形成行政执法部门严格监管、行业组织自律,服务机构自治,外部强制和内部自觉相统一的一体化工作格局。
  (三)合力营造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是事业发展的沃土。一是推进形成以实现知识产权制度价值为目标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做到“知识产权文化与法治文化、创新文化和公民道德修养融合共生、相互促进”。二是与时俱进构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融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通过具体的载体让抽象的知识产权文化为公众所感知、所接受,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的共识。三是营造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有活力的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对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也凸显了我国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知识产权强省,比以往任何时候对复合型、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人才都有着更为强烈而迫切的渴求。需要统筹各方资源,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打造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高素质专业化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作者系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
本栏目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