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经济纵横

经济纵横

疏通内需堵点 释放内需潜力

(发布时间:2023-04-26)

叶学平 张 禧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千方百计促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对湖北而言,找准内需堵点,采取针对性政策举措,让消费尽快恢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拉动力,助力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显得十分重要。

  一、湖北扩大内需存在的堵点
  (一)消费存在提振空间。一是消费增速放缓。受疫情影响,2022年湖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所波动,消费增速放缓。2022年湖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164.80亿元,累计同比增速从2月的10.71%降至12月的2.8%。二是新型消费发展仍不充分。近年来,湖北大力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速升级传统产业,然而湖北省在资金吸引、人才聚集、服务能力等方面都与先进省份存在差距,同时缺少标杆性龙头性互联网企业,面临着要素集聚能力不足、产业生态尚未真正形成、传统产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不足等挑战。三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抑制消费。2022年12月,湖北省市场物价继续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涨幅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全国水平,全国排名第10,中部六省排名第2。
  (二)有效投资不足。在投资与消费方面,投资缺少有效的引导,未能充分发挥促进消费升级的作用。2022年,湖北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第一、二产业,与改善民生、加快消费升级以及促进产业结构转型相关的投资增速明显偏低。在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方面,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没有形成良性促进和互动关系,制度体系不健全,多元化投资结构仍不完善。2022年湖北省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21年62.1%降低为61.1%,民间投资增速由2021年25%降至13.2%。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湖北省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在5G网络覆盖范围、工业互联网节点内联外畅能力等方面与发达省份仍存在差距,融合基础设施赋能水平不高,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与生产生活、社会发展各环节的融合仍不足。
  (三)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乡消费市场发展不平衡问题长期存在。2021年,湖北省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039.39亿元,仅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10%。近十年来,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都是乡村的3—5倍,尽管近几年乡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但与城镇的社零额仍相距甚远。县域发展较为滞后。湖北省县域自身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刻不容缓。要素集聚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亟待提高,产业中低端、企业中小微、产品中低效特征依然明显,营商环境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区域协调发展有待加强。目前,省会武汉市与其他地区的发展仍不平衡,湖北省的消费市场高度集中于武汉,其他地方市场发育滞后,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占全省的1/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全省其他地区人均2倍以上。中心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供给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高质量供给不足。湖北省各市(州)、县质量提升工作推进还不平衡,商品与服务的种类有待进一步丰富,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高品质消费需求。除衣食住行等传统消费外,健康、教育、医疗、家政、文娱、体育等商品与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目前这些领域供给或不足、或以低端为主。湖北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品牌优势。湖北省资源丰富,品牌建设却不足,品牌数量和规模与产业规模不匹配。截至2022年湖北省有效注册商标数达970111件,在全国排名第13,在中部六省排名第4,驰名商标占有效注册商标的比例不足0.1%,品牌竞争力不强。
  (五)流通体系仍不完善。物流通道有待拓展。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尚未完全发挥,长江“中梗阻”、三峡“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多式联运效率不高,铁路货物周转量明显低于公路、水路,铁、水、公、空多种运输方式之间“连而不畅、邻而不通”,协同连接不通畅、信息化程度低。农村物流网络有待健全。农村物流网络覆盖率不高,农村物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缺少现代化存储、运输设施,“最初一公里”有序汇集以及“最后一公里”高效配送仍是发展难题。湖北省邮政城区平均每日投递2次,农村平均每周投递5次,快递直投到村比例仅50%,建制村快递服务建点率距离100%仍存在一定差距 。
  (六)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 ,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收入分配存在结构性梗阻。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2021年湖北省总体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于全国总体水平4299元、7134元、672元,在中部六省中分别排名第3、第4、第4,且都距离全国第一的上海市有较大差距。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影响消费预期并降低居民消费意愿。湖北省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待完善,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供给结构不均衡、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医疗保障事业发展不够平衡、待遇保障不够充分、医保治理不够高效,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存在。同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也限制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二、疏通内需堵点的思考
  有效扩大内需的核心是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充分发挥消费在内需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对投资的引导作用,依靠有效投资来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一)促进消费回归本位。第一,促进传统消费升级。积极采取措施释放疫情期间低迷的消费需求,积极扩大基本消费、传统消费规模,并引导其向智能化、绿色化、品质化发展。第二,培育新型消费。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推动线下消费信息化改造、网络消费、智能产品消费、共享消费等消费新模式进一步发挥其优势与作用。依托数字技术,培育壮大新业态,支持电商平台赋能实体商业,推动商圈商户开展数字化改造和全渠道营销。同时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行业、互联网学习教育服务等。
  (二)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扩大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着眼于强基础、补短板、增优势,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第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聚焦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七大新基建领域,做好项目管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和城市建设信息化。第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有效引导各类要素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聚,发挥技术改造投资乘数效应大和杠杆作用显著的优势。第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投融资制度,扩大非国有企业和个人等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提高投资质量与效益。增加公共投资前瞻布局和前期投入,创造消费市场,吸引私营企业增加投资。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一,促进城乡消费融合。引导高品质商品和服务向乡村下沉。鼓励高端商品和服务连锁企业在有条件的乡村建立示范点。将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向乡村商品和服务经营者拓展,提高商品和服务的品质。第二,补齐县域发展短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引导县域科学找准产业定位和主攻方向,依托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重点打造1—2个特色鲜明、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第三,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发挥溢出效应,辐射带动省内中小城市发展。
  (四)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第一,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聚焦居民消费提质升级的新需求,加快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升级,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推进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发展。第二,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打造湖北重点展会品牌,办好消费博览会、食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实施湖北品牌提升专项行动。第三,坚持创新驱动,解决“卡脖子”难题。充分发挥我省的科教、人才、产业等比较优势,着力解决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发展中的重点“卡脖子”问题,推动“三高地、两基地”建设,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襄阳、宜昌等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
  (五)着力畅通流通体系。第一,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多式联运的重点内容是营运一体化、信息共享化、主体协同化,打通公、铁、航、水运输体系,把握现代经济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流通体系组织运行规律,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组织效率。第二,以城乡配送一体化畅通城乡物资大循环。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专业化货运物流配送体系。在城市周边布局建设公共货运场站,完善主要商业区、社区等末端配送节点,有效整合乡镇邮政快递客运电商供销等资源。
  (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第一,初次分配中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第二,再分配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教育、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增加社会民生领域资金投入,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第三,支持倡导三次分配。通过税收激励、慈善褒奖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群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的渠道,加强对慈善活动和组织的监管。第四,坚持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就业。促进就业扩容提质,全面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全面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革命,开展创业扶持、创业示范等专项行动,强化创业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本栏目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