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湖北党史人物

湖北党史人物

黄负生:中共早期理论宣传家

(发布时间:2022-03-02)

王 韦

  黄负生(1891-1922),原名黄凤清,祖籍安徽休宁县,出生于湖北武昌。曾任教武昌中华大学、致忠中学、武汉中学、湖北女子师范学校,与恽代英等人发起成立互助社、利群书社等社团组织,参与领导武汉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921年春由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武汉区委宣传委员兼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秘书,主编武汉党组织机关刊物《武汉星期评论》,领导早期工人运动。1922年4月,因积劳成疾在武昌病逝。

  1922年2月,时值严冬,天寒地冻,武昌黄土坡27号的一栋二层小楼中却暖意浓浓。二楼的房间内,一人靠卧在床头,一人紧挨着坐在床边,两人牵着手亲切交谈。他们,一位是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一位便是中共武汉区委宣传委员黄负生。此时的毛泽东,因赴上海揭露军阀赵恒惕杀害湖南工人领袖罪行,途经武昌,在黄土坡的武汉区委机关这栋小楼中住了近半个月,与病塌上的黄负生有过多次交流谈话。毛泽东关心问候黄负生的病情,翻阅大量黄负生主编的《武汉星期评论》和他的诗文、政论等。在了解了黄负生为革命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的事迹后,毛泽东大为感叹,想起了早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湘江评论》主持人之一的蔡和森同志,由此盛赞道:“湖南有个蔡和森,湖北有个黄负生。”

宣传新文化的弄潮儿

  黄负生,1891年出生于武昌。年幼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全靠母亲做手工针线、纺织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依靠亲友接济上学读书。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让他十分痛恨没落的封建社会和强权政治的黑暗,逐渐萌生变革社会的思想。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参加学生军,进行了保卫辛亥首义革命成果的“阳夏战争”。由于辛亥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国家出路在哪里?黄负生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给黄负生带来新的希望和追求,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追赶新文化新思想新方向的洪流。在这期间,黄负生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新旧诗歌、小说、随笔、评论、通讯等文学作品,发表于《光华学报》和上海、北京等地报刊上。这些作品既有对军阀黑暗统治的无情揭露和批判,也有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具有明显的反帝反封建的开拓精神。黄负生成为湖北、武汉地区新文学革命运动的拓荒者和弄潮儿之一。
  此外,黄负生还积极组织社团带动进步青年。1917年10月8日,他与恽代英、梁绍文、冼百言共同商讨成立了武汉地区第一个进步团体,也是中国最早进步社团之一的“互助社”。社友们互相激励,互相观摩,经常讨论如何改良社会和为社会服务问题。1918年6月,互助社成员在武昌中华大学校内创办了“启智图书室”,陈列《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供校内外青年阅读,同时还开展了调查日货等爱国活动。在互助社的影响和帮助下,武昌相继成立新声社、健学会、辅仁社、黄社、人社、日新社等小团体,并出版了《新声》《教育旬刊》《教育改造》《共进》《新学生》等刊物。这些社团和刊物,有力地推动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激起了进步青年的政治觉醒和革命斗争。

五四运动武汉的领导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学生的爱国狂飙很快席卷江城。黄负生积极投身其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组织工作,领导着五四运动在武汉的开展。5月17日,武汉十余所大中等学校的学生,成立武汉学生联合会,并开办了机关刊物《学生周刊》。包惠僧曾回忆说:“五四运动中,武汉方面所发之文电及宣传文章,多出于负生同志之手。”
  5月18日起,武汉爱国学生们连续举行了数次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声援北京学生。面对日益高涨的爱国行动,湖北督军王占元极力压制。5月31日,武汉学联为了声援和响应北京、上海学生,决定从6月1日起实行罢课。王占元闻讯后立刻召见武汉各大中学校校长进行威胁,不准教职员工和学生外出,并扬言若有不听者,格杀勿论。6月1日,学生们突破军警封锁,涌上大街罢课游行,武昌全城飞舞着爱国传单,回荡着激昂的演讲。王占元见状,立即命令军警疯狂镇压,十多名学生被刺伤,数十名学生被捕。6月3日,爱国学生再次上街游行,但再次遭到镇压,又有数十名学生受伤,许多学生被捕。
  六一、六三惨案血的教训让黄负生、恽代英等人认识到,仅靠学生的力量是无法撼动反动当局的。6月7日,在恽代英和施洋等人倡议下,武汉各团联合会在汉口召开成立大会,呼吁工商界也起来支援学生。6月10日晚,恽代英在汉口辅德中学写出了《为什么要罢市》等传单,准备发动商人罢市。但此时王占元已下令全市戒严,如何散发传单成了问题。黄负生提议将罢市内容写在扇子上送人,天热送扇子正合适。两人一拍即合,马上找到林育南等人,买来一大捆折扇,奋笔疾书将罢市内容写在了扇子上。一把把纸扇在汉口和武昌的商铺中挨店挨铺传阅,激起商界的爱国热情,推动了商人全体罢市。黄负生勇敢无畏地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思想阵营,在五四运动中得到锻炼和熏陶,为后来从民主战士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打下基础。

中共武汉早期组织的骨干

  1920年8月,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等人在武昌抚院街成立中国共产党武汉早期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武昌创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1月,黄负生参加了研究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还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前后,黄负生在致忠中学、辅德中学、私立武汉中学、湖北女子师范学校等校任教,他改革教育,选用《新青年》等时文作教材,向学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他还十分关注工人阶级,与陈潭秋、刘子通着手调查研究汉口码头工人的生活状况,并以“刘云生”为笔名撰写《汉口苦力状况》调查报告发表,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提高了劳苦大众的阶级觉悟。黄负生、陈潭秋等人还在粤汉铁路徐家棚车站开设了工人补习学校和工人子弟学校,深入到工人群众中进行宣传教育,领导工人运动,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
  1921年春,经陈潭秋介绍,黄负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武汉早期组织。中共一大后,包惠僧、陈潭秋等遵照中共中央之命,组建了湖北地区第一个地方党委——中国共产党武汉地方委员会,12月前后,改组为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包惠僧任书记(委员长),陈潭秋任组织委员,黄负生任宣传委员。与此同时,黄负生还参加了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任秘书。
  中共武汉地委成立后,党组织委托黄负生夫妇租下了武昌黄土坡27号一栋小楼作为机关办公地。机关以黄负生夫妇二人家庭作掩护,对外称作《武汉星期评论》编辑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妇女读书会等诸多团体和机关办公地也都设在这里。在黄土坡,武汉党组织的成员发展到50多人,施洋、项英、林育南等人都在这里入党,这里是武汉党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策源地。
  入党后,黄负生将大量精力放在主编《武汉星期评论》上。从草创开办、筹稿、改稿、编稿、校稿、跑印刷厂、跑发行,到筹措经费,黄负生白手起家,独立支撑。每期他都要赶到汉口的印刷厂去做最后的定稿、校印工作。当时过江坐划子要5个铜板,坐火轮要200个。为了节省经费,他多半晚上坐最后一班小划子顺江而下返回武昌,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就这样筚路蓝缕、艰苦创业,黄负生一直坚持到逝世为止,真正做到了为革命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随着许多编撰人员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武汉星期评论》的重要内容,使之实际上成为武汉党组织的机关刊物,推动了马列主义和革命运动在湖北的传播与开展。

“不投降环境的人”

  黄负生日夜操劳,加上生活困苦,他的身体在长时间的透支中变得羸弱不堪,不幸患上了咯血症。1921年冬,因在《武汉星期评论》刊登了一封学生揭发中华大学营私舞弊的来信,校长陈时便在一次教职员会议上说黄负生诬蔑破坏学校名誉,要他交出投稿人原件,被黄负生断然拒绝。陈时恼怒之余,令手下大打出手,将他推出会场,随后将其解聘。黄负生义愤填膺,咳嗽和气喘同时发作,从此一病不起。
  1922年4月7日,黄负生抱恨离世,年仅31岁。临终前,他写下遗书。在遗书中,他极力控诉黑暗社会,宣称自己“可不是投降环境的人”,坚信新的社会必将在中国建立起来。他深切期望战友们“切实担负起这重担子,向着腐旧而万恶的社会,勇猛地开放九十九生的大炮,大大地轰斗起来”,并“遥祝诸君的成功”。
  黄负生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武汉党组织的发展以及早期工人运动的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热情,给后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本栏目编辑:张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