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湖北党史人物

湖北党史人物

王平:“烈士县”走出来的上将

(发布时间:2022-04-02)

周平海 舒宝珍

  王平(1907年10月—1998年2月),原名王惟允,湖北阳新县人。1930年5月参加红军,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膺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一级解放勋章。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兼总后勤部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常委;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98年2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王平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总是勇挑重担,不畏艰难,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艰巨任务,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是我军逐级成长起来的著名将领和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两次改名 主席亲笔任命政委
  出生时,父亲给王平取名“王惟允”。从五岁起,开始放牛砍柴做家务,断断续续进私塾学习。他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却爱看《大公报》和进步书刊,既开阔了眼界,同时也在幼小的心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6年10月,王惟允参加了农协。1930年5月,彭德怀率军抵达阳新,在阳新组建红八军,王惟允欣然参军。在部队,连长的“广普”总是把“王惟允”叫成“王翁翁”,很是尴尬。连长要求王惟允改个好念的名字,为了配合连长的工作,王惟允改名“王明”。后来了解到另一个左倾的“王明”存在时,总觉如鲠在喉。
  1936年12月下旬,王平结束红军大学的学习准备奔赴新岗位。临行前,毛主席找他和贺晋年谈话。谈话结束后,王平跟毛主席提出了改名字的想法。毛主席听后调侃道:“为什么要改名字啊,叫王明这个名字很好嘛,国际代表啊!”见主席也这么开玩笑,王平就说:“正因为这样,别人老拿我开玩笑,所以我要求改名!”“那好吧!”毛主席立即同意,顺手从笔架上提起毛笔,挥毫写下一张特别珍贵的命令:“命令贺晋年任二十七军军长,王平任二十七军政委”。从此,王惟允从王明又改名叫王平。这张珍贵的任命书一直被王平装在皮包里随身携带。后来他到晋察冀工作,一次过河时皮包被河水冲走了,这张珍贵的任命书也因此丢失。
    淬火成钢 浴血沙场剑出鞘
  1930年5月刚到部队时,王平算得上是“文化人”,领导安排作宣传员。1930年9月,他参加第一次“反围剿”,由于作战英勇、表现突出,在第二次“反围剿”时被提拔为机关枪连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在血与火的锤炼中,王平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军队领导干部。
  长征途中,十一团全体官兵英勇善战,在一次急行军时,红十一团欲抄近路追赶大部队,不料遇到了军委直属队。毛泽东见到王平,惊喜地说:“王大个子,你们来得正好,山沟那边敌人一个师要侧击中央纵队,我正愁无兵可用,你们立即过去警戒,掩护中央和军委机关通过。”王平率领十一团,迅速抢占制高点,拼死抗击,把敌军紧紧压制住,直到中央和军委机关安全通过。
  途经贵州长顺,红军部队遭到布依山寨首领“王司令”的阻挠。王平镇定自若,只身闯入山寨做思想工作。山寨首领既钦佩王平英勇无畏的胆识,又感念红军的政策,不仅答应让路,还派副官给十一团作向导,负责与沿途的各布依族关卡交涉,并交代对红军后续部队也不得阻拦,还送来许多大米、猪肉慰劳红军。
  一天急行军一百多公里,掩护中央和军委安全撤离,抢白层渡口,攻贞丰县城,赴坪街夺下铁索桥……无数战火的洗礼,王平既表现出一个军事干部的勇猛顽强,又展现出政工干部的完备素质。
    深切怀念 班佑河畔铸丰碑
  王平戎马一生,却从不标榜自己的功绩,总说自己只是一个“幸存者”。有一次子弹打到皮挎包,有一次子弹从后脑勺擦过……经历了这么多的“千钧一发”,每当提及长征中班佑过草地的往事,他总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在《王平回忆录》中,就详细地记述了当年的一幕。
  “红三军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终于进到班佑。我们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出70多里,彭德怀军长对我说,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命令我带一个营返回去接他们过河。……我先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哎呀!他们都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察看,全都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对于这段历史,王平一直无法忘怀,他生前嘱咐,一定要在这里树碑纪念,缅怀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士。2009年,王平长子范晓光中将退出领导岗位,在他的努力下,完成了王平的遗愿,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顺利建成。纪念碑台座碑文镌刻着王平将军(长征时任一方面军红三军团十一团政治委员)回忆录里那一段锥心泣血的文字。
    南征北战 慷慨报国践初心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红二十七军开赴正宁,王平奉命到总政治部组织部工作。9月,中共晋察冀临时省委成立,王平任军事部部长,与刘秀峰一起到阜平县开辟抗日根据地。11月,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山地区成立,王平任第三军分区政委。他一边充实机关,抓好建设,健全制度,进行军政教育;一边伺机进行破击战,给进犯的日军以重创!对收编的旧武装集中整训,对教育无效的顽固反动武装坚决镇压,既增强军事技术,又纯洁了组织、壮大了队伍。
  1939年1月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河北平山县召开,王平带领冀中代表团出席会议。会议结束后,王平返回冀中路过阜平,和阜平县妇救会主任范景新结婚,一对革命伉俪喜结连理。从此,两人一直风雨同舟、休戚与共,携手走过60年。
  百团大战中,王平和黄永胜率军分区主力到唐县平汉铁路一线活动,突袭唐县县城,攻击定县北关、新乐、方顺桥等火车站,扒毁近百公里铁路,破坏公路,割断电话线,平毁封锁沟,炸毁桥梁,摧毁伪政权和维持会,大力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在察哈尔,他一方面抓紧肃匪、镇压反革命运动,一方面组织宣传活动、宣传党的“镇反”政策,逮捕了一批反革命案犯头目、一贯道头目和其他罪行严重的反革命分子,社会治安秩序空前安定。
  1953年7月,王平与杨勇司令员发起了志愿军赴朝后的最后一个战役——金城反击战,把战线向南推进了3至6公里,为促使美军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做了积极的侧应。1957年,王平奉命再次入朝,一边担任战备任务,一边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10月,王平和杨勇率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崔庸健代表朝鲜党和政府,授予王平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桑梓情深 一门两代三将军
  1977年深秋,王平将军于古稀之年重归故里。此时的中国农村还未从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恢复元气,到处呈现出不可遮掩的破败和萧索。离乡47载、解放28年,家乡依旧贫困,那低矮的房屋、愁苦的眼神如一把利刃刺痛了将军的心。将军颤抖着从心底发出一声问候:“久违了乡亲们,大家受苦了!”
  大湖地村有他的祖屋,祖祖辈辈在此生息劳作。山间有他童年走过的小道,山岗上埋葬着祖辈亲人。他多想再看一眼那村落地头,在父母双亲的坟前说一声“儿子回来了……”。可是,早在1971年大兴水利时,他的家乡附近4个公社150平方公里全部淹没在水库下,成为一片泽国。几个露出水面的山头检验着人们对地形的熟悉度。将军极目远眺,努力辨认着家的方向。良久,喃喃道:“真是沧海桑田,桑—田—沧—海啊”!
  日近正午,乡亲们张罗着迎接亲人的酒菜。几十年了,将军一定不会忘记薯粉糕折子粉,那干鱼嫩笋也要炖上,还有熏肉、豆干……,家乡的特产、味道最能代表家乡人的真情。桌上的饭菜就是梦里的模样和味道,可看着仍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乡亲们,看着寒风中破衣烂衫的老人孩子,将军无心入座,更无法下咽。他依依不舍地向人群挥手告别:“再见了,乡亲们,这餐饭就当我吃了”。接下来的几天,将军进工厂下农村,与当地干部一起商讨如何解决压在家乡人民头上的贫困和血吸虫病两座大山,叮嘱当地干部一定要尽快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搞好建设。他十分关心家乡的教育,亲自为县实验中学、东源中学题写校名,鼓励教职员工当好园丁、教书育人。
  1998年春节刚过,传来将军病逝的噩耗,整个阳新被悲伤笼罩。那位时刻关注家乡发展的长者去了,人们再也听不到他的谆谆教诲,再也看不到他和蔼亲切的面容。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从家乡走出去却始终心系家乡的大将军,阳新人民自发修建了王平将军纪念园。原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功勋卓著 名将风范”是对将军伟大一生的最高褒奖和评价。
  横溪沅水西流去,东源乡梓育英才。人杰地灵的东源乡,走出了上将王平,将门之后范晓光、王晓亮分别领衔中将、少将,“一门两代三将军”的佳话在富川两岸交相传颂。■

(作者单位:阳新县档案馆)
本栏目编辑:张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