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辑

整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程

(发布时间:2023-01-10)

赵凌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为一个整体性的重大问题单列一个部分来论述,围绕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整体部署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还是第一次。这一论述和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内在规律的新认识,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新要求,是我们党有关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理论与战略的重大创新,必将开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新局面,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强大推动力量。
  一、整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程的内在逻辑
  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为一个部分来进行论述和部署,并落脚到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革命性的要素。毛泽东同志曾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在现代经济成长的中高级阶段,经济成长日益依赖于除资本、土地、原材料等物质要素之外的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等非物质要素,以及由人的要素所决定的全要素率。在现代化过程中重视人和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特点。
  从历史上看,人类现代化历程表明,教育、科技、人才具有不可割裂的内在关联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第一环节。人才是科技成果生产和运用的主体,人才是创造的主体,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统一于创新,立足于人才。迄今为止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无一不是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于一体的强国。因此,教育、科技与人才,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本来就是深度关联的、不可割裂的,是一个统一于创新驱动、统一于现代化进程的逻辑整体。
  从实践上看,强调教育、科技、人才的整体性,是我们党的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1995年5月,我们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教育和科技是兴国的基础和根本,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逐步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005年10月,我们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思想,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党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将人才强国确立为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将人才强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中心位置。
  由此可见,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为一个部分集中论述,整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进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新认识,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优势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探索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新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战略与实践的重大创新,必将有力驱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
  二、整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程的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站在新发展格局以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作出的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的战略安排。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版图发生的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在这种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巩固其在原有国际格局中的霸权地位,不惜使用“脱钩”“断链”“围堵”“干涉”等极端手段阻止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若观火、高瞻远瞩,将安全放在突出重要地位,提出整体国家安全观,将统筹发展与安全作为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确立起来。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确保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鲜明特色。三者缺一不可,相互支撑。其中,安全性是根本出发点,自主性是安全性的根本保障,独立性是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所以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教育、科技、人才是确保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科技自立自强”“人才自主培养”“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重大论断,强调将核心技术、科技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强调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标注了独立自主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鲜明时代特征。这就是说,在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的情况下,要将教育、科技、人才等环节和要素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以“科技自立自强”“人才自主培养”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确保科技安全、人才安全、文化安全,确保发展与安全的主动权、战略与战术的主导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确保国内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安全可靠,将饭碗端在中国人民手中,确保发展安全性,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外部冲击逆转。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新发展格局、立足新的全球竞争态势,明确了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新的时代导向。这就是说,在确保发展安全性的基础上,要更加强调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加强调发展创新性和引领性。这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导向。实践证明,如果不通过自主创新开辟新领域,就只能在现有的领域跟随别人奔跑,难以实现并跑和领跑;如果不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开辟新赛道,就会受制于他人制定的竞赛规则,难以实现超越;如果不通过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动能,就难以超越传统发展模式,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如果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人才自主培养、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就难以超越传统比较优势,难以形成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以及产业链供给链价值链中的新优势。
  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个强国”建设加以整合,并单列一个部分加以部署,是为未来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强大创新动能、强大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保障的战略安排。
  三、整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程的实践要求
  整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是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要聚焦新的战略安排和实践要求,以务实的举措增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
  第一,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推进人才资源自主可控。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整体部署,落脚点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在国际人才竞争新形势下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是增强国际人才竞争力、增强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根本举措。
  人才是推进现代化进程、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加速人才自主培养,是扩大这种战略资源的根本路径。当今时代,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加速现代化进程,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世界现代化进程表明,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是通过引进人才推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同时创设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教育体系,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得以成功地可持续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这些国家先行建立了为本国发展服务的教育体系,归因于自主人才培养体系的强大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方面自主培养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人才和派遣留学、高端访问等方式利用国外资源培养人才。通过人才自主培养,我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从2010年的12.5%提高到2019年的21.2%。1978年到2019年,回国留学人员累计达到420余万人,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目前已达到2.2亿人。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人才遏制,借此对我国进行技术霸凌,这就要求我国在扩大人才开放发展的同时,要加速人才自主培养,走人才自主培养道路。
  加速人才自主培养,要把重心放在提升培养质量上。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人才自主培养大国。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特别是自主培养的人才原创力、竞争力、自我孕育能力相对较弱。根据Guide2Research 发布的“2021年世界顶尖1000名计算机科学和电子领域科学家排名”,美国614名,中国53名,二者差距明显。2020年《全球IT人才流动报告》显示,在全球AI人才大军中,美国拥有18.8万人,中国只有2.2万人,也存在明显差距。对中国来说,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由人才自主培养大国向人才自主培养强国迈进乃是当务之急。
  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全面推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由教育、产业、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要构建政府主导、教育支撑、科技推进、产业支持、社会参与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形成促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的全过程全链条推进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现代化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大军。
  第二,加速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战略布局等七个方面的战略举措。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现有的现代化国家都曾经是直到现在依然是世界重要人才中心。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一是16世纪的意大利,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维萨里等一大批科学家。二是17世纪的英国,产生了牛顿、波义耳等科学大师。三是18世纪的法国,产生了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锡、安培等一大批卓越科学家。四是19世纪的德国,产生了爱因斯坦、普朗克、欧姆、高斯、黎曼、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科学家。五是20世纪的美国,聚集了费米、冯·诺依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和贝尔、爱迪生、肖克利等一批顶尖发明家,美国获得了近70%的诺贝尔奖,产出了占同期世界总数近70%的科学成果,集聚了全球近50%的“高被引科学家”。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的现阶段,必须逐步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以人才支撑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一方面,中国的人才吸引力在不断扩大。2021年,回国创新创业留学人员首次超过100万人,当前已经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专家人才近2万人。另一方面,中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有能力培养“大师”,此外,中国经济、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重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为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掌握战略主动权。进行战略布局,通过战略叠加,重点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资源聚集的地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武汉、成都、西安、南京等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的平台。推进人才发展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建设聚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改革与体制高地。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助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社会基础,又是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这赋予教育新的时代使命。教育的使命和侧重点,要从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源水平转向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能力、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水平。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高质量的教育和人民满意的教育新的目标与新的内涵。
  教育应对新的使命和要求,关键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提升教育公平化程度,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让全体人民享受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同等可及的教育机会、同等有效的教育过程。二是提升教育普惠化程度,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让政策支持普遍惠及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三是提升教育的协同化程度,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健康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各类受教育者的获得感。四是提升教育数字化程度,加快建设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内容体系,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受教育者提供泛在、有效的教育平台和教育环境。
  第四,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科技强国的重要目标和抓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引领驱动。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党的二十大继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部署之后确立的一个新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包括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没有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就没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没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没有创新驱动发展;没有创新驱动发展,就没有现代化。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要壮大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努力培养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形成不同类型战略人才同步增长、协同提高的新局面。二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科技评价改革,形成支持战略人才创新引领的基础制度和体制机制,切实引导战略人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三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国家实验室系统的定位、布局和配置,统筹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实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设施、国家人才中心、国家创新基地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耦合与匹配,最大限度发挥科技机构、设施和人才的协同效应。
  四、高校要担当整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程的时代责任
  整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程,是高校的重大发展机遇,也赋予高校在现代化建设中新的使命。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同时,因为高校是教育体系高地、科技创新重地、人才培养基地,所以高校要担当整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程的时代责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第一,高校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肩负着人才自主培养、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主要责任和主体责任。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大学生的质量与素质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刻不容缓。高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标“世界一流中国特色”,大力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对标现代化建设新要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对标现代化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全面加强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对标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求,整体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对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全面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水平。
  第二,高校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责任,对标“四个面向”凝练科研方向,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技术。优化科研组织方式,大力推进有组织的科研,重点支持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协同攻关。推进科研特色锻造,选择优势学科领域,强化特色,错位发展。努力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跟进国家战略需求以及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
  第三,高校要全面提升治理能力。整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要求高校在办学治校中将提升质量、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国家的现代化战略大局有机统筹起来。面对新使命新要求,高校要对内部治理进行体系性改革。特别是按照一流学科建设要求改革学科资源配置方式,按照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自主创新要求构建新型科研组织方式,按照人才自主培养要求完善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机制,按照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人才自主培养、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要求重构学校评价体系、学科评价体系和人才评价体系,按照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要求,完善对接外部资源、外部需求、外部平台的合作发展与社会服务机制等。特别是要跳出教育论教育,跳出教育看教育的价值,要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上重新定义教育的价值追求,重构高等教育价值体系。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