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要义和实践要求

(发布时间:2023-11-22)

袁北星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创新性论断,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所在。“第一个结合”,是党百年来坚持的一条宝贵经验;“第二个结合”,是对党的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局。新征程上,必须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理论精髓和实践要求,担负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庄严历史使命。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由此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基因密码,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丰沛精神动力和丰厚思想资源。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我们党从中华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我们党对中华文化中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理念、主张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
  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拥有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坚持“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为”方向(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党历来倡导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第二个结合”作出深入系统论述,为在新的起点上担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推进“第二个结合”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坚守“魂脉”和“根脉”,巩固文化的主体性,发挥党的理论创新优势,充分彰显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这一重大创新性论断,与此前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的在“两个结合”中巩固文化主体性,彼此呼应、相得益彰,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植根于五千年从未中断的文化长河与文明沃土。在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湖北省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介绍荆楚文化,强调“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在岳麓书院,习近平总书记凝望“实事求是”匾额不禁深思,“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在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考察“一馆一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在北京胡同、广州永庆坊、潮州古城、福州三坊七巷、平遥古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习近平总书记每一次踏访古城,都强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突出特性,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态度,在此基础上要求我们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不断谱写“两个结合”新篇章。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文化主体性最新的最有力的体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的深刻认识,以积极的历史担当、文化主动和自觉精神,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充分体现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是文化主体性最新的最有力的体现。这一重要思想在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条件下,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在贯通、相互融通,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提炼展示荆楚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思想精髓,为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文养分和支撑。荆楚文明孕育了荆楚儿女的精神品格,滋养了湖北人民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荆楚文化价值,多次引用荆楚文化经典用于治国理政。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引用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告诫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引用《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颂扬为国捐躯的抗日将领、英雄群体至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8届大会开幕式上引用《天问》中的“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回溯先辈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荆楚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文脉、血脉、根脉,文脉延续到文化创造中,血脉激活在生命智慧里,根脉滋长于枝繁叶茂间。凝练提出荆楚文化标识性精华、认真总结荆楚儿女在党领导下进行艰辛探索历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推动文化进步,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为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荆楚智慧与湖北力量,为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人文养分和精神支撑。

(作者系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