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

(发布时间:2024-01-12)

黄家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时代以来,湖北立足省情特点和发展条件,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定位,努力作为,积极探索,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经济总量先后在2015年、2018年跨越3万亿元、4万亿元大台阶,实现全国第九跃升至第七的历史性突破。特别是顶住2020年世纪疫情的重创,用两年半时间实现从跌出主赛道到重回主赛道的强势复苏,2021年跨越5万亿元新台阶,重返全国第七位,展现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生命力。2022年湖北GDP增长4.3%,增速全国领先。2023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实现生产总值40237.97亿元,同比增长6.0%,高出全国0.8个百分点。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定位,从开展流域综合治理行动、平安建设行动,到科创能级提升行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行动;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开展三大都市圈建设行动、强县工程行动,到绿色低碳发展行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行动……先行区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快速推进、落地生根。
  一、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指出,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湖北省委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科技强省建设。湖北获批1家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30家。9家湖北实验室进入实体化运行,国家级研究中心、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88家。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7%,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1.2%。
  锚定科技强省目标,湖北把创新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三高地、两基地”建设。一是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争创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二是打造制造强国高地。打造“汉孝随襄十”为重点的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推进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三是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和算力网络枢纽节点,聚焦5G、人工智能、北斗等前沿领域建立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四是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基地。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五是建设全国现代服务业基地。加快建设武汉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中心,打造沿长江、汉江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
  二、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绿色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十年来,湖北坚决扛起生态大省政治责任,加快建设美丽湖北,绿色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不变底色。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破解“化工围江”,“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43家,腾退长江岸线149.8公里,取缔各类码头1810个。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奋进新时代,湖北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是坚决守住流域安全底线,建设“荆楚安澜”现代水网。二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三是坚决守住生态和粮食安全底线,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四是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
  三、立足双循环,推动开放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地处中国中部腹地交通枢纽、位居我国经济区的几何中心的经济大省,湖北积极作为,作出了湖北独特的贡献。如今,新时代“九州通衢”、交通强国示范区已具雏形,新格局新枢纽功能已显现。武汉天河机场与鄂州花湖机场共同构成华中客货运航空“双枢纽”,湖北空中经济门户越开越宽;“米”字型高铁畅行八方、中欧班列往来穿梭、万吨巨轮通江达海。2020年至2022年,湖北进出口规模连续突破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大关。2022年在鄂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从2012年的105家增至324家,数量居中部第一。
  新格局打开新视野。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重点推进三大行动:一是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二是打造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实施高质量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将“九州通衢”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是扩大有效需求。适度超前谋划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
  四、建设三大都市圈,推进协调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十年间新增高铁1295公里,达到2064公里,新增高速公路3592公里,达到7378公里,5G网络乡镇全覆盖,实现市市有高铁、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网络。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4缩小至2.16,低于全国的2.54。
  新起点上,湖北优化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大力发展三大都市圈,打造更强经济增长极。一是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二是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科创协同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保联治。三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四是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五、弘扬荆楚文化,建设文化强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并明确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湖北坚持守正创新,打造精神文明湖北高地,文化强省建设突飞猛进。“十三五”期间,湖北文化产业转型加快、发展加速、厚积成势,增加值从2016年的1096.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722.4亿元,增长57.11%。
  面向未来,湖北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推进荆楚文化创新性发展。一是着力构筑精神高地。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打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展现荆风楚韵的文化地标、文化现象、文化产品。三是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培育特色产业板块,发展文化新兴业态,建设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
  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发展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奋进新时代,湖北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58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荆楚篇章。二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500亿斤以上,重点农业产业链不断壮大。三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45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加10892元、5534元,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7%。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部署,选取1038个城乡社区开展试点,发动群众共建美好家园,选取14个县(市、区)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从“办实事”到“解难题”再到“强善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