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领导专稿

领导专稿

深化改革 转型升级 再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新优势

(发布时间:2016-12-08)

                                                                                                                                     黄楚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指引了中国发展新的走向。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明确要求湖北要“努力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是宜昌发展面临的时代大势和重大机遇。宜昌作为在长江中上游和湖北省具有重要地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理应在全国、全省改革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率先而为,深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再造发展新优势,打造经济升级版,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实现宜昌作为、作出宜昌贡献。

  一、突出思想解放这个“总开关”,牢固树立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开放35年的实践证明,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改革的大突破、转型的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思想解放作为改革转型的“第一道程序”、“第一大动力”,加快构建宜昌改革转型的新优势。

  (一)在勇于求新求变中深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质上就是突破定势、求新求变的自我革命。要不为定势所困。思想不解放、改革难突破,关键在于思维定势、依赖惰性太强。要敢于革自己的“命”、亮自己的“短”,突破思维定式、角色定式、利益定式、体制定式、工作定式,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局部利益掣肘,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和勇气,政策之内抢着干,政策之外探索干,最大限度地激活各种发展要素。要不为视野所限。视野和眼光直接决定思想的深度、决策的高度、工作的力度。李鸿忠书记强调“宜昌应该在全国拿得出手,在国际上亮得出去”;王国生省长提出“把宜昌建成全国一流明星城市”。要以视野领先引领思想观念领先、保障体制机制领先、推动改革发展领先,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大气的工作,真正建设全国的宜昌、世界的宜昌。要不为风险所惧。建设大宜昌、推动大转型,必须要有干实事、解难题、破坚冰的决心和勇气,必须要有一大批敢于担责、敢于担险、敢于担难的党员干部。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必须始终强化履责意识、大责意识、担责意识,要有纵使断腕也勇猛前行的壮士之举。

  (二)在科学把握大势上深入解放思想。改革转型是时代潮流、大势所趋、大局所在。从世界看,西方国家历经高速增长的发展期、中速提升的转型期,目前正进入全面现代化的新时期,都寄希望于在改革转型中抢占制高点。从全国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2位,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发展矛盾凸显,“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以改革扭转危机、以转型促进发展。从湖北来看,我省位居中国中部中心地带,是长江经济带的“肩膀”、“中三角”的核心,在国家改革转型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从自身来看,宜昌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引领中部的重要枢纽城市,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特大城市,随着国家打造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宜昌的战略定位、交通区位、经济地位将发生重大变化。解放思想,必须紧扣这一历史方位、时代定位、大势大局,不为旧有的发展定势所困、不为旧有的发展模式所累,把机遇、条件、优势充分发掘好、创造好、利用好。

  (三)在勇担历史重任上深入解放思想。省委、省政府要求宜昌在实施“一主两副”战略、打造经济“升级版”、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上率先突破。这是赋予宜昌的重大历史性使命,更是重大历史性担当。当前宜昌既存在总量不大、发展不快的问题,又存在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的问题。从经济总量上来看,去年全省24668亿元,宜昌2818亿元,占全省比重11.4%左右。按照省委、省政府规划,到2017年全省经济总量翻一番,达到5万亿,宜昌占1/6,按照现在的速度肯定是达不到的。从发展质量上来看,当前宜昌的城市规模、功能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要求差距较大;产业实力不强、结构不优,产业支撑力和竞争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联动发展不够;省域副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创新人才缺乏,等等。解放思想,必须从宜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科学确立改革转型、赶超跨越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和措施基点,以解放思想的“舟”和“桥”,架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高速公路”。

  二、抓住关键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前列

  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既需要政治勇气,又需要讲究方法;既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敢闯敢试;既需要统筹兼顾,又需要重点突破。结合宜昌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紧紧抓住改革创新、结构优化、四化同步、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强力攻坚、重点突破。

  (一)突出改革创新,争创发展新动力。改革是成功之路,创新是力量之源。我们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不抢跑、不拖宕,深入持续推进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改革创新的凝聚、耦合、放大功能。

  一是深化改革开放,挖掘制度红利。改革越是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潜在的改革收益和制度红利就越大。近两年来,我们集中推进了七大体制机制创新,并探索推行了社会管理、文明创建、平安创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项目推进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每一项改革,都充分激发了资源、资本、知识、人才、管理等各种发展要素的活力,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宜昌要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构建“1+10”的改革新格局:“1”即制定出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意见;“10”即围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全面加强城区生态建设、打造宜人之城,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打造宜学之城,建设“智慧宜昌”,实施旧城改造、建设宜居之城,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等10个重大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率先突破。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拓展科技红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必须抓住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近年来,宜昌的科技发展态势很好,接连上了一些台阶。宜昌高新区成功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去年宜昌成功进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行列,等等,为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我们拥有的国家级创新平台、省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省都有位次,但是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相比,与转变发展方式率先走在前列的要求相比,与一些先进兄弟城市相比,宜昌科技创新水平还很不够。科技创新的“魔力”无限,一般投资的投入产出比最多1∶2左右,而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比最高可达1∶50。要积极抢抓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新机遇,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协调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更好更快地拓展和释放科技红利。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培育人才红利。人才优势是最根本的优势。人才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爱才、识才、懂才、聚才、用才。爱才是大胸襟,识才是大眼光,懂才是大学问,聚才是大本事,用才是大智慧。近年来,我们以建设区域“智谷”为目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引进各类人才近2万人,特别是依托重点项目、骨干企业,成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8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名等一批高端人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市的人才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领军型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要牢固树立战略意识和超前意识,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创业、创新、创优的支持政策,切实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作为、一流贡献、一流位置、一流待遇”,让宜昌成为本土人才的“心中至爱”、引进人才的“梦里老家”。

  (二)突出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要紧紧围绕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打造经济转型的新支撑。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从发达国家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已经进入“三、二、一”为序列的“高服务化”阶段,达到三个“70%”的水平,即服务业产值占GDP的70%左右,GDP增长的70%来自于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吸纳了70%的就业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来看,也都在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当前,宜昌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必须把现代服务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商务、金融以及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科技研发、信息服务、创意产业等新兴高端服务业,努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新的突破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二是提升产业层次。产业优化升级,还体现在产业层次上,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宜昌的产业层次还不高,还没有形成整体优势。一方面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型产业战略化、优势产业高端化、特色农业现代化,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构建顺应国际趋势、体现宜昌优势、具有宜昌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实现“一提升、两突破、两大力、一淘汰”。“一提升”,就是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等手段,改造提升化工、电力、建材、纺织、食品饮料等传统工业。“两突破”,一要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制造向先进装备制造转变,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低碳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宜昌建成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二要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两大力”,一要大力发展占地少、污染小、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向现代产业转变;二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统筹融合、创新驱动,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一淘汰”,就是对落后产能要坚决淘汰,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要坚决关闭,对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项目一个都不能上。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整合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布局,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重点是统筹好沿江与山区、城区与县域的产业布局。长江流经宜昌230多公里,沿江地区交通区位好、产业配套能力强、综合生产成本低,综合比较优势明显,是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要抢抓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重大历史机遇,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向沿江集中,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要素聚集、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坚定不移地以六大千亿产业为抓手,深入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全面提升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骨干支撑。要积极引导推动各县市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优势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筑牢县域经济发展的硬支撑;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完善基础共建、产业共育、环保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县、市区联动机制,引导支持山区县市到沿江区域建园区、上项目、兴产业,发展各种形式、各种模式的“飞地经济”,推进合作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三)突出“四化同步”,打造发展新引擎。转变发展方式,最根本的就是要转入“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径。要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努力推动“四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打造宜昌科学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优化城乡结构的主要路径,是当前发展的最大红利。当前宜昌工业化水平在60%左右,而城镇化率为53%,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注重全域规划,推进全空间的规划、全要素的规划、全方位的规划,以全域规划引导全域发展、促进全域统筹;注重中心引领,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统领作用、中小城市的关键支撑作用、中心城镇的战略基点作用,加快形成“特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农村新社区”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注重产城融合,努力推进产城共进、产城一体,让新型城镇化更具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大力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加快构建人本的制度体系,努力实现城乡无差别的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近年来,宜昌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城乡、城市“双重二元结构”的局面依然没有大有改变,决定木桶盛水量最短的短板依然没有补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坚持一手抓改革创新,促进城乡科教文卫共建共享、均衡发展,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人才技术自由流通、平等交换,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探索城乡统筹、均衡发展的新路子;一手抓特色提升,盘活山水资源和田园风光、体现宜昌韵味和文化特色、保持生态优势和绿色文明,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以工补农、工农协调,打造“城是宜居城、乡是后花园”的山水画卷新宜昌。

  三是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统筹推进城区与县域、沿江与山区的协调发展,坚持不懈地提升城区经济龙头地位、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宜昌县域经济的实力比较强,有4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前十强,17个乡镇进入全省镇域经济百强、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2个乡镇跨入全省十强。进一步支持宜都、枝江、当阳冲刺全国百强县市,支持远安、兴山、秭归、长阳努力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支持五峰跨入全省县域经济“第二方阵”。统筹推进宜昌与周边区域、沿江城市的协调发展,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积极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深入推进宜荆荆恩神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不断深化与周边区域、沿江城市之间的资源整合、体制协调和工作联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宜昌国际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商业功能区。

  四是加快推进城市智能化。智慧城市是以数字城市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深度融合城市运行管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高端形态。目前全世界有1000多个智慧城市正在建设之中,我国智慧城市试点高达193个。我市信息化水平总体上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去年7月成功进入住建部批准的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目前正在加紧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已经基本具备了建设“智慧宜昌”的良好基础。积极抢抓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机遇,最大限度地释放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城市管理、投资增长、城市扩展、产业转型等红利,加快建设“智慧宜昌”;大力推进智慧产业、智慧社区、智慧管理、智慧教育、智慧社保和智慧生态等公共服务建设,努力在信息产业、公共交通、社会管理、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率先突破,加快把宜昌建成全国智慧城市的试点示范、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的智慧之都。

  (四)突出民生为先,拓展发展新空间。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民生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站在全面改革的历史高度,对事关民生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安排部署。近两年来,我们回应群众的期盼和呼声,实施了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全民创业、社会管理创新、城市整理和绿化美化、最佳食品安全城市创建五大民生工程,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支持。进一步扩展“五大民生工程”的广度和深度,把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体现到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上。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坚持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上项目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渠道,特别是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推动群众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巩固提升“一本三化”新模式,积极创新平安法治建设新机制,加快建设平安法治宜昌。坚持把食品安全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力争在全省率先进入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继续深入推进旧城改造、城市整理和绿化美化工程,不断提升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整合各类政策资源,统筹推进最贫困村脱贫攻坚行动,力争通过两到三年努力,把全市30个特别贫困村的扶贫脱困问题彻底解决。

  三、加强能力作风环境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坚强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率先走在前列,对我们的能力、作风和环境,都是一场重大的考验。要进一步抢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契机,不断改进作风,持续提升能力,创新创优环境,努力构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坚强保障。

  (一)强化能力保障。落实好中央改革大计,推动宜昌转变发展方式率先走在前列,不仅需要敢于改革的勇气,更需要能改革、善改革、持久改革、深入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强化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将“能力席位”与“精神区位”结合起来,加快提升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注重依靠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不断完善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不断细化转型发展的保障措施,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改革转型的事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注重创新创造,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创新的办法,啃硬骨头、涉深水、破坚冰。

  (二)强化作风保障。好的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保障。牢固树立领导带头之风,以“自我革命”推动“灵魂革命”,以“灵魂革命”促进“作风革命”;树立狠抓落实之风,充分发挥习总书记强调的“钉钉子”精神,明确职责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健全体制机制、打造落实链条,推进中央和省市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方案化、项目化、具体化;树立清正廉洁之风,深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

  (三)强化环境保障。统筹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相互促进,服务发展大局,统筹改革机制、改革氛围相互协调,推进持续深入;优化行政审批再造,彻底杜绝“弹簧门”、“旋转门”,打碎“玻璃门”,提高服务效能效率,着眼大局,创新思路,抓好发展规划、产业培育、项目谋划、体制机制创新,优化顶层设计;深刻把握中央全面改革的重大部署、创新举措“大气候”,结合宜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近中远奋斗目标,健全完善转型跨越的“小天气”;坚持从制度机制、责任体系、执行落实各个环节优化改革转型的环境,营造鼓励试险、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氛围,凝聚改革转型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