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领导专稿

领导专稿

大力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 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发布时间:2016-12-0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我省网格化建设起步于城市,宜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给予高度评价。借鉴城市网格化建设经验,2011年开始,我省在鄂州、宜都等地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网格化建设向农村拓展延伸,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以第四轮“三万”活动为契机,在全省农村全面加强农村网格化建设,并将其作为“三万”活动的硬任务和首要任务加以部署,务求取得实效。

  一、充分认识农村网格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统筹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大举措。各地、各部门要深刻领会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强化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加快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努力做到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惠民服务在网格中开展,社会治理在网格中加强,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进一步提升我省农村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一)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基层是面向群众的第一线,在各种矛盾凸显的今天,如何发挥基层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省农村人口比较多,同时也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农村“三留守”问题突出,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意义更重大,工作更紧迫。将“三留守”人员纳入网格,网格员定期核查和随时走访,及时掌握重点人群的现实活动情况和生产生活情况,组织开展平安常识宣传、志愿者服务、邻里帮扶联防等群防群治活动,形成共同参与、多元共治、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格局,能够有效解决“三留守”问题。实践证明,农村网格化管理是有效化解矛盾的平台,网格员采集、录入、管理辖区信息的过程,也是发现矛盾、调处矛盾的过程,能大大提高矛盾化解在初始状态、萌芽状态的比率,及时反映和协调农民利益诉求,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二)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传家之宝。我省开展的“三万”活动已经成为湖北的靓丽名片,成为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连续三年开展以“入万户”、“挖万塘”、“洁万家”为主题的“三万”活动,投入资金210多亿元,为农村兴修和改造水塘30.4万口,兴建了一大批农村美化亮化绿化保洁设施,解决了一大批农民群众多年企盼而难以解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三万”活动,搭建了联系群众的平台和载体,增进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转变了机关干部作风,提高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过去搞人民公社、计划经济的时候,农村生产力水平虽然很低,但农村集体事业、公益事业有人办,现在集体公益事业在农村存在体制性缺位,“三万”活动正好弥补了这个缺位。但每年的“三万”活动时间只有3至4个月,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有一支永远不走的“三万”工作队。因此,第四轮“三万”活动与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将主题聚焦网格化建设,通过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专的网格员队伍,全面采集辖区范围内的人、事、地、物、组织等要素信息,充分掌握社情民意,使党的政策在第一时间传达,群众的需求在第一时间反映和协调。

  (三)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是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抓手。省委、省政府部署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是搭建安民之网、便民之网、惠民之网。网格化管理的深化,实际上是为群众服务工作的细化,网格化程度越高为群众服务越好。网格化最直接的目标和动力就是解决村民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使群众能够就近办事、有人帮忙办事、办得成事。在基层调研时,不少群众反映,公共服务不便的问题比较突出,有时为了领惠农补贴,来回的路费都得花30多元。我省绝大部分村都建起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但还存在服务手段不多、服务内容不够、服务渠道不宽等问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与群众的联系不够紧密。鄂州市农村网格化试点中,依托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平台,通过部门精简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将35项服务直接授权给村里办理,现在增加到40多项,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依托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统一成立村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将符合政策、群众有需要、乡村能办理、系统具备条件的服务事项纳入网格化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使群众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人便办成所有事,基本实现“办事不出村”,将极大改善农村民生,同时,也必将有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准确把握农村网格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我省农村网格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标准可以概括为“五建”,即建网格、建队伍、建平台、建系统、建机制。按照“一年见成效,两年结硬账”的部署,今年要完成60%的任务,到2015年实现农村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为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在今年第四轮“三万”活动中,我们要求每个驻村工作组在活动结束时,必须完成网格划分到位、网格员队伍到位、信息采集达到规划进度、网格化便民服务平台开张的硬性目标。当前,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重点是要做好“两到两建”,即:光纤网络到村、放权到村,建立村级服务平台、建立“三支队伍”。

  (一)光纤网络到村。光纤网络到村,是农村信息化的第一体现、第一要素,是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光纤网络不到村,信息“网”不起来,缺少这一环,网格化建设是纸上谈兵。通过“三万”活动的推进,当前,全省已通网络的村居比例进一步提高,约为20300个(占村居总数的75%左右),以4M以上普通宽带方式接入的村居数约为13400个,以光纤方式接入的村居数为5600个。下一步,要进一步大力推进光纤网络到村,进一步提高网格带宽。这项工作主要靠市场。光纤宽带产业是当前信息产业中成长最快、发展空间最大的产业之一,农村这一块大市场,谁抓住了这次商机、谁第一家上,谁就占尽先机,这个市场就是谁的。所以,要鼓励、发动电信、联通、广电各家互相竞争,提供最优惠的条件,抢占光纤网格进村这个市场,为农村网格化建设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二)放权到村。或者说服务项目到村。我们建立了一个网格化平台,县(市、区)的行政审批权限一点都不下放到乡、村里去,这个平台也只能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背后支撑这项工作的,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各地的经验来看,凡是网格化建设、管理和应用得好的,一定是放权较充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比较到位的。怎样放权到村?一方面,积极推进权力直接下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县(市、区)将与农民群众相关的服务下放到乡镇,乡镇放权到村。另一方面,大力推行上下联动、服务延伸。改革部门服务方式和工作流程,通过电子政务专网将县(市、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办证审批服务延伸到乡镇、村,实行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行政服务一网运行,按照“村级受理、网上办理、全程代理、审监分理”的模式,实行直接受理、现场办理、网格员代理,全程服务,变“人在路上跑”为“事在网上转”,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三)建立村级服务平台。村级服务平台建设是农村网格化建设的关键。鄂州村级服务平台是“1+8”综合服务中心,“1”是指农村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经济组织办公场所,“8”是指便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站、文体活动中心、就业培训中心、卫生服务站、计生服务站、党员电教中心、综合服务社。夷陵、宜都村级服务平台依托各级电子政务专网,按照广覆盖、功能强、“一网打尽”的要求,实现党务、政务、法务、农务、商务、村(居)务“六务合一”。村级服务平台突破了行政部门和地理空间的界限,克服以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信息不畅、情况不明等种种弊端,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和基层社区服务管理能力。村级服务平台建设主要是做好“四建一充实”:

  1. 建网格。截至3月底,全省86%的村居已完成网格划分,荆州、荆门、鄂州、孝感、天门、潜江、神农架林区的村居全部完成了网格划分。未完成网格划分的,要充分考虑农村自然地域、人口规模、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要求,以“地域相近、产业趋同、组湾为界”或“平均百户、三天入户”为标准,科学划分农村网格,实现网格划分无缝覆盖。已完成网格划分的,要结合实际运行状态作好动态调整。

  2. 建场所。充分利用好村两委现有办公场所、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现有公共设施,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拓展,统一成立村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对于基础较差、硬件难以满足要求的,综治、组织、发改、财政等部门在制定规划、立项、资金使用等方面,实事求是地给予支持,在不重复建设的前提下满足网格化管理的要求。

  3. 建信息库。从横向上,要依托市电子政务网,有效整合公安、房产、规划、就业、计生、医疗、教育等各部门网络资源,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从纵向上,要将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向区、乡镇街办、社区和村延伸,建立城乡一体、联通共享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体系,实现部门信息系统和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对接。从动态上,要通过网格员及时采集、录入、更新、比对各类基础信息,全程记录事件的受理、分流、处理过程,实现社会管理部门联动和信息高度共享。当前,由于各地先行先试,没有进行统一的顶层设计,导致一些地方的信息系统和建设标准各自为政,特别是由于承建信息系统的公司不一致,出于专利技术、保密甚至经济利益等种种原因,导致各地信息系统在技术上虽然可以整合,但实际操作上难度很大。因此,未完成信息收录的,不急于求成,先扎实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再按照统一的标准收录,减少将来整体信息整合的难度,最终建立起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统一的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基础信息一网采集录入、社会事件一网分流督办、部门资源一网整合共享、关联数据一网查询比对、公共服务一网延伸跟进、日常工作一网考核评估“六个一网”的运行体系。

  4. 建机制。关键是理顺管理机制,省委综治委已下发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归口管理。县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是管理主体,履行网格服务管理任务指派、指挥调度、监督评价职责。乡镇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督促落实县级中心指派的工作任务,负责网格信息管理员、网格员的管理、培训、考核。村级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站负责网格管理日常工作。二是严格准入。网格员的工作事项实行准入制,未经批准不得直接安排网格员协助、代办有关工作事项,不得安排网格员从事其职责外的工作。三是高效运转。村(社区)至少每周更新一次信息,乡镇(街道)每半月、县(市区)每月进行一次汇总分析,研判形势,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四是分级授权。信息系统的使用管理实行分级授权准入制,一人一密码,一机一账号,一级一权限,确保专用电脑不接外网,系统信息不泄密。

  5. 充实服务内容。村级服务平台的核心在于整合充实服务内容,将上面“千条线”打造成基层“一张网”。一方面,要整合部门服务平台。各部门延伸到农村的服务平台不少,要主动和网络化对接,纳入网格化管理平台中来,把过去条块各自为政的管理服务资源整合到网格化管理体系中来,推进公共服务下沉。各部门今后新增的各类管理服务事项,都要依托、运用网格化管理这一有效载体,实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整合村级服务事项。在农村(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整合好综治维稳站、公共服务站、驻村(社区)警务室等社会服务管理资源,使各项服务在服务平台中汇集、优化、提质增效,切实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建立“三支队伍”。就是建立代办员、网格员、志愿者三支队伍。代办员是村民的办事代理人,办理村集体或村民交办的事项,开展便民服务,一般由村组干部承担这一角色。网格员是网络信息收集人,也是村民矛盾化解人,既可以依托村组干部,也可以由网格区域内的群众推选。从经验看,一个网格员可以管100户左右。截至3月底,全省已配备网格员118262名,已配齐网格员的村居数为22525个(占村居总数的83%),武汉、十堰、荆州、荆门、鄂州、孝感、咸宁、随州、仙桃、天门、潜江、神农架林区的网格员已全部到位。志愿者是网格服务队伍的有效补充。一个社会进步程度,很大程度上要看社会志愿者队伍的发展程度、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武汉市百步亭社区把住户充分组织起来,大部分住户都是志愿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在农村通过网格化建设把志愿者队伍建立起来了,政府“包打天下”的局面就会改变。

  1. 整合现有农村基层工作力量。整合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人员、村组干部等力量,纳入到网格化管理中来,落实定格、定员、定责网格服务管理责任制,推进网格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大力推行村组干部担任网格员,角色由“村官”向“网格员”转变,由按村里的指派被动做事向按群众的要求主动服务转变。

  2. 招录培养一批基层服务人员。以有一定文化基础、年富力强、本地常驻居民为基本条件,充分整合符合条件的社区老党员、老教师、退休公职人员、复员退伍军人、中心户(长)、村民小组长等力量,充实“三支队伍”。将“三支队伍”建设与人才干部培养有机结合,扩大从熟悉基层情况、有群众工作经验的人员中招录公务员的比例,完善从优秀村(社区)干部和网格管理员等服务基层人员中招录公务员的办法,明确要求把“三支队伍”人员作为村、社区“两委”班子的后备力量培养,激励网格化服务人员安心岗位、创先争优。

  3. 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和自助服务。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大力发展各类合作社、理事会、协会等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组织,充分发挥发展经济、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等作用。夷陵区在争创“全国发展社会组织示范区”过程中,建立农村社会组织1200多家,涵盖经济、公共服务、基层群众活动等多种类型,覆盖了100%行政村,网络了70%以上的村民,极大丰富了基层服务管理主体,增强了基层自治功能。他们按照自愿、互助、互惠的原则,以相邻居住、相对集中的农户为基本单元,按20-50户的规模,在网格内组建邻里互助组,开展邻里互助活动,延伸和优化网格的管理服务功能,提高了村民自治、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水平。

  三、努力形成农村网格化建设的工作合力

  网格化建设是社会领域的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是一项涉及面广、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确保农村网格化建得起、管得好、用得顺。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村网格化建设,党政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综治组织是中坚,各部门齐抓共管是基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网格化建设工作,李鸿忠书记、王国生省长亲自研究、亲自部署,有力推进了工作进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平安建设规划,纳入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领导亲自上阵、亲自研究推进,分管领导具体抓、切实负起责任。市(州)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督促指导县(市、区)开展工作。县(市、区)是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的实施主体,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强力推进。各级综治委(办)要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建设标准,及时下发具体实施意见,加强检查指导,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各职能部门特别是农村服务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支持配合各地统筹推进农村网格化建设,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落实经费保障。农村网格化建设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在经费保障方面政府要出大头,并发挥牵引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流入网格化建设中来。今年,省里拿出了3个亿,全省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网格化建设资金达7亿多元,各地统一配备了电脑、电子触摸屏、E通和视频监控系统等,为网格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网格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必须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要认真借鉴“挖万塘”、“洁万家”的成功做法,运用好“财政补一点,涉农项目整合一点,受益农民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工作组帮一点,产权改革筹一点”等办法,广泛筹措资金,有效破解网格化建设投入难题。各市州、县要自觉承担起投入主体的责任,加大公共财政对网格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村干部平均报酬为基础,结合工作量和服务人口数量,按照“费随事转”的要求核定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费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网格员待遇落实。整合资金是我省新农村建设中创造的好经验。当前,投到农村的各类项目经费不少,各地要以县级为单位、以规划为依据、以项目为抓手,把各类资金有效整合起来,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向网格化建设倾斜。省直各有关部门要为地方整合资金项目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提供更加方便的工作条件。要把网格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网格化向市场主体提供部分优质有偿服务,弥补资金不足,做到合力共建、多方共赢。

  (三)深入抓好宣传。善于发现并及时宣传农村网格化管理的先进典型,宣传网格化服务管理给农村居民带来的便利,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营造和谐人人建、平安人人创、困难人人帮的农村社会环境。借鉴“十星级文明户”建设工作经验,开展积极向上的评先表彰活动,不失为促进网格化建设的一个有效抓手。省直农口的各个单位可以对农村表彰的内容整合一下,在网格化建设方向搞几个最高荣誉的表彰,把农民的热情调动起来。进一步宣传发扬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宣传发扬广大农民的改革创新意识,激发农村改革发展的活力,形成全民参与网格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严格督办考核。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网格化管理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坚持跟踪督办,推动工作落实。各级综治组织要定期开展专项督查,适时通报,确保建好、管好、用好农村网格化。要把农村网格化建设推进实施情况作为综治、农村工作检查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大分值权重,细化考评指标,严格奖惩兑现,形成重视网格化、倚重网格化的运行机制。

  道至半途行且难,开工没有回头箭。农村网格化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只要我们积极探索、把握规律、明确方向、奋勇向前,就一定能够克难制胜、创新发展,将这一创新性的民生工程不断推向深入,开创我省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