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领导专稿

领导专稿

谈谈如何搞好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0)

                                                                                                                                     傅德辉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是党的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能否搞好调查研究,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是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条件下,主动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省情和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建设“五个湖北”的现实要求。

  一、更加清醒地认识调查研究

  当前,人民群众对我们的调查研究有“三个不满意”。一是对我们到基层去得少不满意。有的同志走不出“文山会海”,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作决策。老百姓讲,“路越修越好、车子越来越多,但领导离基层反而远了;通讯越来越发达,而干部听群众意见反而少了。”二是对我们的一些调研方法、形式不满意。有的同志调研蜻蜓点水,不解决实际问题。有的习惯于“被调研”,走的路线、看的点、见的人、听的话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有的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窗口”,不看“后院”、“角落”。更有甚者,名为调研、实为扰民,架子场面不小,等等。三是对我们工作中大量的决策落实不够不满意。不落实的问题与决策执行中的调查研究不深入、不经常直接相关。对于我们很多重决策、轻落实的工作方法,老百姓批评说,“唱功很好,做功很差”,“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这些问题严重损害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形象,严重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回过头来看调查研究,可以得出四个结论:

  第一,调查研究是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形式。调查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作风建设开局,把“传家宝”调查研究作为反“四风”的重拳,在全党上下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政治局委员做起,从各级领导班子、领导机关抓起,从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到的“小事”抓起,有力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衷心拥护和高度赞誉。这个变化既是新一届党中央调研拿脉找准作风转变切入点带来的,更是党中央领导同志身先士卒,以实际行动密切联系群众的影响和示范带来的。

  第二,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保证。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重要领导方法和保证。毛泽东同志讲,不调查不研究就不得了,就要亡党亡国亡头。邓小平同志指出,离开了调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领导。2013年7月,习总书记来湖北实地调研两天,听取省市负责同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中,习总书记首次提出处理改革的“五大关系”、“六个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问题”,这些思想和要求最后构成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核心内容。可以说,习总书记的湖北调研之行,为三中全会决定的形成奠定了好的基础,为全党深入调查研究作出了表率。

  第三,调查研究是推动决策落实、检验决策成效的重要方法。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离不开调查研究。现在有些地方办事老百姓不领情,甚至有些事情受到老百姓抵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调研功夫差,办哪一级的事不征求哪一级干部和一方群众的意见,先入为主,盲目决策,主观臆断。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讲,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这个宣传解释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调查研究中组织和发动群众的过程。决策的检验和完善离不开调查研究。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决策落实的条件和环境不断在变化,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也不断在变化。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对决策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实,只有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才能检验出决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工作的实际效果,才能找准决策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第四,调查研究是新时期领导干部成长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接地气的过程,有了地气,就有了做好工作的底气。基层是最深奥的课堂,群众是最明白的老师。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看事物、想问题、作决策的出发点、落脚点就不一样,抓工作落实的狠劲韧劲就不一样,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就不一样,甚至受用终身。调查研究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不断积累、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问题是始终存在的,形势发展变化很快,实践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也要随之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火热实践五彩缤纷,这种实践不断在向我们提出问题,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又不断回答创新问题,调查研究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提炼升华,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能力积累的过程。调查研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推动主观世界的改造。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一方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达到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螺旋式上升;另一方面把群众当镜子,“吾日三省吾身”,不断在拜人民为师中汲取政治营养,进一步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

  二、掌握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功,必须练好练扎实。

  第一,调查研究的前提在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调查研究只有贴近中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决策,才能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当前湖北的中心、大局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是全面深化改革,是“五个湖北”建设,是“黄金十年”和“中三角”、“长江经济带”建设。调查研究就要瞄准这些中心和大局去思考、去创新,想大事、谋大事,深入研究“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党的纪律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发展的环境问题。调查研究要胸中有丘壑,既要预见潮流所在和大势所趋,又要抓住“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全省的工作大局中找题,从正在抓的重点工作、正在做的事情中找题,从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中找题。下去调研前,要拟好调查提纲,在脑子里多打几个问号,到哪些地方去,想要了解什么,要找哪些对象,研究什么问题,等等,边调查边思考,步步深入,有备而去,满载而归。

  第二,调查研究的本源在于“两个深入”。调查研究不能“瞎子摸鱼”、“闭着眼睛抓麻雀”,要吃透“两头”,在把握中央和省委精神的基础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首先,要到实地、到现场去,多用自己的脚步量一量,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才能看到真实的情况,听到真实的声音,观察到真实的细节,从而弄清原委,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炼出最能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东西来。其次,要吃透各方面情况,既要有面上整体情况的把握,更要解剖麻雀,有点上纵横切面的研究;既要有选点,更要多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多看一些事先没有准备的地方,了解到准确、全面、深透的情况。最后,要保持客观心态,不能随意主观地确立观点、分析材料,而要理性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

  第三,调查研究的境界在于与群众打成一片。现在有的同志讲,我们下去了不少,可群众就是不买账,摸不到真情况。为什么有隔阂?原因在于有的同志放不下架子,和群众话说不到一块;有的同志走马观花,前呼后拥,“走下田头,进不了群众心头”;更有甚者热衷于搞印证式、歌功颂德式调研。调研者假意惺惺,群众当然虚与委蛇。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两心”。一是虚心。放下架子当学生,多问家长里短事,多听鸡毛蒜皮言,多当“三同干部”、“泥腿子干部”。二是真心。多在“听”字上下功夫。到群众中去,千万不能下车伊始,就叽哩哇啦地大讲一通,不能听到好的就高兴,听到不好的就不高兴,听到想听的就高兴,听到不想听的就不高兴。要耐心、认真听老百姓讲,做有心人、细心人,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听锣听声、听话听音。

  第四,调查研究的关键在于研究。调查是研究的前奏,研究是调查的升华。我们的调查研究,既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也有别于具体的工作部署,必须强调经世致用、以用为要。现在的问题是,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报告多、应用少。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作出决策是一朝分娩,我们搞调研既要发扬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更要对调查中掌握的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研究,通过“交换、比较、反复”,找出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或措施,兼顾需要和可能,防止出现对策措施看似正确,却难以实施、只能束之高阁。

  第五,调查研究贵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转型的阶段。一是调研对象要更加广泛。现在社情民意集中的地方,除了传统的工厂学校、田间地头,还有社区、网络、工地和菜市场。“民意闲谈时”,真实的民情、民意就在这些地方,就在街谈巷议,应当被我们调研所关注。二是调研方式要更加灵活。既要坚持和完善座谈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等传统办法,也要适应新情况,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学的方法,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有机结合,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做到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抽样调查、委托第三方调查、专家调查、统计调查等多管齐下。三是调研手段要更加多样。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使决策有更多的事实依据。比如网络调查,大数据的应用,等等。

  三、以求真务实作风加强调查研究

  作风实不实,调查研究的结果“两重天”。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才会产生实效。

  第一,要求真,直面实际。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意图。有的被调查者基于切身利益的牵连,反映的情况不一定完全真实。很显然,这样的调查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调查研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的末尾,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李鸿忠同志半年多时间四到柴湖,直到把事关柴湖发展的问题研究透了,找准了要害,才形成支持柴湖开放开发的方案和一系列政策措施。

  第二,要较真,探究本质。搞调查研究,就要反对马马虎虎,反对对问题置若罔闻、视而不见;提倡认真、较真,对问题抓住不放,不断探求真相,认清本来面目,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反映的是1961年周恩来总理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调研的真实故事。总理一到伯延,首先从小女孩连弟的话里听出老百姓吃不饱饭,连树叶都被吃光的隐情,但在随后的座谈调查里,社员们都不敢说公社食堂不好。总理并没有就此放过,而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终于从村民张二廷嘴里了解到实情。在随后的调查中他甩开干部,深入到群众中探求真相。在伯延的第四天凌晨3点,总理给毛主席打电话汇报了调查的情况,此后不久,全国大食堂逐渐熄火停办。

  第三,要讲真话,坚持真理。敢不敢讲真话、讲实话,不只是认识水平问题,反映的是道德底线和政治品格。老一辈革命家敢讲话、讲真话的坦诚秉性、人格魅力,令人敬佩。陈云同志有一句名言叫做“要讲真理,不要讲面子”。在拟定1959年全国钢产量计划时,陈云同志认为原定的目标不切实际。后来,中央很快发现了问题,毛泽东提出要将目标降到1800万吨至2000万吨,但陈云还是认为指标仍然过高,并建议不要对外公布。一位老同志回忆说:“当时压力是很大的,但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意见,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毛主席也称赞陈云同志,‘正确的就是他一个人’,‘真理往往在一个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