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领导专稿

领导专稿

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发布时间:2020-07-12)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应勇

  这次全会开得很好,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从决定性成果中坚定制度自信,切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全面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强调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前所未有地采取大规模隔离措施,前所未有地调集全国资源开展大规模医疗救治,为我们抗击疫情坚定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指明了方向。

  湖北武汉作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决战决胜之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众志成城、英勇奋战,紧紧抓住“两个关键环节”,推进“三个全覆盖”,形成“两个闭环”,做到“四应四尽”,强化“五个保障”,推进“两前提、四区分、五优先”“点对点、一站式、健康码”等防控策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

  决定性成果的取得根本在于全党有习近平总书记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再次证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经过疫情斗争磨砺,我们深刻体会到,大风大浪面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保障、最可靠的依托。

  当前,我省疫情防控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决定性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全省自5月18日起,连续23天无新增确诊病例,实现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新增死亡病例、现有确诊病例、现有疑似病例、境外输入病例“7个清零”;武汉市核酸检测大排查结果反映“5个没有”,即没有发现一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发现一例转确诊、密切接触者没有发现一例阳性、病毒培养没有发现一例活病毒、环境样本没有发现一例阳性,表明湖北人民是健康的人民、武汉是安全的城市。二是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进一步加快。截至6月9日,全省“四上”企业复工率达到98.7%、复岗率达到98.4%,追上全国进度;目前,高三、初三毕业年级已全部复课,高校陆续复学;商贸交通运输等城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降幅逐渐收窄,经济活力在全面恢复、经济运行逐渐向好。三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将常态化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注重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5月2日将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持续落实和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体制机制,出台常态化疫情防控实施意见,在社区防控、无症状感染者排查管理、社会面综合管控等方面精准发力,全省疫情防控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同时也要看到,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我省曾是国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疫情防控压力依然很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仍要严格落实常态化防控举措,巩固拓展疫情防控的决定性成果。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牢记总书记“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的谆谆告诫,做好较长时间常态化防控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慎终如始、再接再厉。要始终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要求,坚持依法、科学、精准防控,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在小区防控、医院管理、社会面管控、防境外输入等方面,堵住一切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窟窿和漏洞,确保疫情不反弹,确保防控成果不前功尽弃。要加快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在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经济运行加快回归常态、公众生活加快恢复正常。

  二、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描绘“中国之治”愿景、彰显“中国之治”优势、部署“中国之治”任务,开启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这次省委全会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对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出全面部署,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全面抓好贯彻落实。我着重就加强城乡基层治理作一强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支撑。这次疫情,全省城乡社区发挥了重要防线作用,但也暴露出组织动员力、落实执行力、人力物力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我们要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抓基层、打基础,推进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巩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第一,要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其引领和保障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职责,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按照“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更多公共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提高街道、社区服务群众能力,实施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试点、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等改革举措,真正使街道围着社区转、社区围着群众转。深化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企业协同机制,发挥其领导、引领、统筹、协调作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构建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第二,要做强街镇。调整优化街道机构设置,推进编制资源向街道倾斜,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下放到街道的延伸派驻机构,其编制、人员划转到街道。实行街道职责准入制度,完善街道权责清单,减轻街道负担。街道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来,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上来。发展不够仍然是湖北最大实际,当前我省乡镇、街道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功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三,要夯实社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要着眼解决社区责任“无限”、手段“有限”问题,在人员资金力量配备上做“加法”,在工作负担上做“减法”,在优化社区管理服务上做“乘法”,在化解矛盾上做“除法”,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政治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政府自上而下单向治理向多元主体协商共治转变,做优服务,做细公共管理,努力实现居民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镇。

  夯实社区,关键是充实社区工作力量,重点是建好用好“三支队伍”。一是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社区强不强,就看领头羊。让城市社区强起来,首要的是让党组织书记强起来。对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实行事业岗位管理试点,专编专用,严格进入退出机制,把有限的事业编制资源用到刀刃上。只要把社区党组织建强了,充分发挥好战斗堡垒的政治引领作用,社区治理就有力量、就有保障。二是社区工作者队伍。要紧扣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方向,按照区(市)统一招聘、街道统一管理、社区统一使用的原则,加快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城市治理要求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科学界定社区工作者范围,拓宽来源渠道,健全选聘任用、管理考核机制,切实提高政治待遇、工作待遇,真正使优秀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用得好、有前途。三是志愿者服务队伍。整合志愿服务资源,优化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实施一批立足基层、服务社会民生的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一支关键时拉得出、顶得上的应急志愿服务骨干队伍,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健全常态化志愿服务机制。

  第四,要全面推行“双报到”制度。疫情期间,全省机关企事业单位58万党员到社区(村)报到,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制度,就是要完善“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机制,齐心协力帮助解决基层治理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要完善区县级统筹、街道协调、社区调度、单位参与、党员带头的组织领导体系,真正发挥好下沉干部作用,使社区工作力量薄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村域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

  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汲取教训、补齐短板,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着重从顶层设计、政策立法、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部署,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立柱架梁”,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围绕强化监测预警、改革体制机制、夯实基层基础,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努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家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示范区。

  第一,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次疫情再次暴露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薄弱问题,患者救治特别是重症救治能力较弱,全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亟待增强。我们要坚持力量下沉,进一步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县级医院和中医院为重点,优化卫生资源区域布局。强县、活乡、稳村,切实加强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财政补偿、人事薪酬、医保物价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改革突破,加快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富有活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资源力量明显向基层医疗卫生领域倾斜,通过加强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加强社区全科医生、村医培养使用,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等措施办法,优化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作用,使我省城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第二,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这次疫情防控,反映出我省疾控体系网络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医防割裂等问题。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加强疾控机构行政管理职能,落实监督监管责任,疾控机构主要负责人兼任同级卫健部门班子成员。探索推进“一类保障二类管理”,细化落实“两个允许”,即允许疾控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在完成核定任务基础上提供医疗卫生技术服务,进一步激发疾控机构内生动力。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疾控机构要强化监测预警职能,切实加强硬件设施和传染病检测能力建设。要把医防协同作为重中之重。在卫健部门试行“公共卫生总师”制度。制定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围绕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创新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医防协同机制。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当务之急。疫情监测预警的前提是疫情信息来源畅通、数据开放共享,要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医疗卫生人员和药品销售、科研单位、网络舆情等部门要瞪大眼睛、发挥作用,实现更及时准确的预警和评估、更精准有效的预防和处置。

  第三,大力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和疫情救治能力。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设立公共卫生应急委员会,组建高水平专家智库队伍,构建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顺畅、执行有力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优化应急响应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先期处置、及时报告、快速响应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传染病等重大疫情应对处置能力建设,长抓实备、常备不懈,确保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上得去、打得赢。健全疫情救治体系。立足平时、着眼战时,构建分级分层分流救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战略物资储备中心,完善院前急救系统,全面增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增强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转换能力,确保一旦发生新的疫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功能转换,保证床位供给,避免应急时出现“收治无床”“救治无力”的被动局面。

  这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而是立足根本、着眼长远,从体制机制层面进行的系统重塑、全面提升。要加强党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院公益性定位、预防为主方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树立“大健康”理念。推动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坚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进健康湖北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推动形成应对处置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完整工作闭环。强化协同发展。坚持平战结合、医防结合、城乡结合、中西医结合、软硬件建设结合。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打造中医药产业、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中医药强省。加强公共卫生科研人才培养,在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等方面加强科研攻关,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更大的综合效益、整体效果。

  四、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加快推动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在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后,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社会稳定战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要立足于“三个没有改变”,以保促稳、以稳促进,以主动作为、奋发有为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一,对接落实好党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重视和支持下,国务院已经正式下发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的意见,这是湖北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抢抓政策机遇窗口,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重点工作清单》,加快对接汇报,一项一项研究,一条一条落实,推动政策早落地、早见效、早受益。要充分放大中央支持政策的催化效应、杠杆效应、乘数效应,常态化开展走访服务企业活动,更大力度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做好稳链、补链、强链工作,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持续增强企业信心、市场信心和社会信心,加快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加快谋划推进一批打基础、强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改革事项。

  第二,全力保就业、打赢脱贫攻坚战,兜住民生底线。就业是“六稳”“六保”之首,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等重点人群就业,全力推动湖北人和湖北产品“走出去”。要坚持“战疫”“战贫”两手抓,坚决防止因疫致贫返贫,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要在统筹抓好教育、社保、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民生事业的基础上,促进养老托幼、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扩容提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个地区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各地各部门要对照最高标准,落实好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30条”,努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综合成本最低、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要由单兵作战向协同推进转变。发挥湖北自贸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功能,统筹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革命,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克服本位主义,避免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防止改革碎片化,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要由“分散办理”向“一网通办”转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强化源头治理,推动行政业务流程再造、服务流程再造。更大力度推动系统打通、数据整合,“一件事一次办”“进一网能通办”,最大限度集成政务资源、释放体制活力。要由“官本位”向“店小二”转变。着力构建“既亲又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强化契约精神,建设诚信政府。以社会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精准发力、持续用力,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当好服务企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

  第四,高度重视、全力化解“疫后综合症”,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疫后综合症”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要始终把维护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讲好抗疫故事。要坚持底线思维,时刻保持警醒,坚决防止疫情、舆情、社情叠加,妥善解决因疫受损群众的合理诉求。继续做好治愈患者心理疏导、心理干预以及病亡者家属抚慰工作,帮助他们尽快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应急管理、抢险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6月1日起,长江流域已经全面进入主汛期,要落实落细各项防范应对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五、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以良好精神状态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当前,湖北各方面工作任务很重、困难很多。我们要保持大战状态、大考作风,增强“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坚决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第一,讲政治、顾大局、善决策。政治是统领,政治是灵魂,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大局是战略,大局是党性,大局是担当。我们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分管哪一个领域,都要牢记政治性是第一属性,讲政治、顾大局是第一要求,自觉把“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责任、最高的政治原则、最大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做好湖北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疫情是面镜子,照出干部的形象与作风;疫情是把尺子,量出干部的业绩和能力;疫情是把锤子,锤炼干部的思想品格、政治素质、责任担当。通过疫情防控以来几个月的工作,我深切感受到,湖北的干部有思路、有能力、有水平,能打大仗、敢打硬仗、善打胜仗。但在疫情防控中,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因工作不当引发和制造了一些舆情和问题,反映出政治敏锐性和大局意识缺乏,规矩和纪律意识淡薄,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

  领导干部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不讲条件、不打折扣,绝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强化“一盘棋”意识,时时刻刻心中装着大局,始终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绝不允许将局部利益、部门利益凌驾于整体利益之上,绝不允许游离于工作大局之外。要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增强责任之心、谨慎之心,谋定而后动、通盘考虑、审慎决策,绝不允许只管“自转”、不顾“公转”,绝不允许看似成就了局部所谓的“功”、实际造成了全局的“过”。

  第二,强担当、敢斗争、提能力。大事难事看担当,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是大战大考,越需要担当精神和斗争意志。经过疫情生死考验,作为湖北“关键的少数”,要反躬自省,多问几个“有没有”:有没有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的境界;有没有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的勇气;有没有追求一流、干事创业的激情。切不可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缺乏进取担当的境界、格局和勇气。

  担当是精神,也是能力。党的领导干部既要想干事,又要会干事、干成事。领导岗位首先是能力席位,有能者居之。我们要保持清醒,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加快补齐能力短板,不要错把平台当能力、把功劳当资本,更不能浑浑噩噩,当南郭先生,关键时刻掉链子,让老百姓戳脊梁骨。我们有的干部习惯于等领导发话,拨一下动一下,不拨就不动,这种“算盘主义”很能反映干部的精神状态。湖北受损这么严重,怎么加快恢复,省委、省政府着急!全省人民着急!如果不能把党中央、国务院一揽子支持政策转化为发展成效,我们就愧对党中央,愧对湖北人民。各地各部门要拿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争精神,拿出更大的干劲、拼劲、闯劲、韧劲,跑着要项目、拼着争资金、抢着搞服务,抢机遇、抢时间、抢要素,积极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形成推动湖北疫后重振的强大合力。

  全省上下都要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奔着解决问题去,奔着完成目标去,奔着达到效果去,切实把政治生态搞好,把用人导向搞正,把干部作风搞实,把发展环境搞优。我们看一个干部,不仅要看他干过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干成过什么,干了哪些真事、大事,干了哪些实事、好事,解决了哪些硬事、难事,在干事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显示出什么才干。要坚持督查问责和激励关爱“两手硬”“两手实”,褒奖那些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干部,教育和调整那些坐而论道、不抓落实的干部,问责和处理那些弄虚作假、失职渎职的干部。

  第三,讲真话、干实事、抓落实。实事求是很重要,实事求是不容易,但必须实事求是。我们有的干部对领导交办的任务,表态都很好,讨论时也不反映问题,得过且过,但一碰到抓落实就问题很多、效果不好,这些都不是实事求是。在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面前,我们要抛开私心杂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不讲假话,切忌讲过头话,实打实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为民造福是我们最重要的政绩,也是我们工作最终的评价标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我们有的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给领导留下印象的事不做,形成不了多大影响的事不做,汇报总结看上去不漂亮的事不做,颠倒了价值观,扭曲了初心。要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不要整天不琢磨事只琢磨人,不要再干那些自认为聪明、自以为讨领导欢心却让群众失望的事。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才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不缺“论将”,缺的是“干将”“闯将”。我们要崇尚实干、追求实效,要按说的做,按做的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坚决反对会议开完就算落实、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切忌层层部署、层层落空。要驰而不息纠治形式主义,切忌强迫搞“创新”,人为推“亮点”,过度搞“留痕”,故意玩“花活”,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紧盯老问题和新表现,对形式主义问题进行全面检视、靶向治疗,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开山斧”,敢于接最烫手的山芋、碰最硬的钉子、攻最难的碉堡,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

  大战还在继续,大考仍在进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一鼓作气、迎难而上,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奋力谱写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努力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向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和湖北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是应勇同志2020年6月10日在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