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领导专稿

领导专稿

抢抓改革机遇 推动转型发展 王国生

(发布时间:2016-12-07)

  刚才,鸿忠书记就《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作了说明,会议结束时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领会、全面落实。下面,我着重就今年经济工作情况和明年经济工作部署,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今年的经济工作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效速兼取”工作总要求,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

  回顾一年来的经济工作,总的感觉是:困难比预料的多,成绩比预想的好。不但基本保持和延续了近几年来的良好发展态势,而且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经济运行是从低于预定目标、跌破心理预期开始的。经济基本运行轨迹是:一季度下滑较快,二季度站稳脚跟,三季度开始回升,四季度总体向好。经历了一个从低速起步到稳中向好的艰难过程。初步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比一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实现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左右,比一季度回升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左右,比一季度回升0.5个百分点;出口增长15%左右,比一季度回升12.5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可以说,全年目标任务较好完成,经济发展在稳中有进中实现了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和民生的持续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可达到2.5万亿元。伴随着经济总量的突破,一批主要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为“建成支点”、做大底盘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增长动力看:三大需求均上了新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从工业方面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居中部第二位;食品、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在转型中进一步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3400亿元。从农业方面看: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总产突破500亿斤,增产11.9亿斤,创历史第二新高;油菜籽产量连续十八年居全国第一位;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万亿元;全省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万户,新建成高产农田40万亩。从区域发展方面看:“一主两副”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武汉市生产总值8700亿元,襄阳、宜昌均超过2700亿元,其他市(州)在竞争中也增强了实力。从对外开放方面看:预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50亿美元左右。来鄂投资的境外全球500强累计达到116家,居中部第一。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线达到25条,居中部首位。从财政金融方面看:预计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000亿元;新增贷款规模超过3000亿元,居中部第一;直接融资规模接近千亿元。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成效。一是经济结构优化。从产业结构看,钢铁、水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下降,轻工业增加值占比创近年来新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快于工业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左右,占工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进一步提升,东湖高新区综合创新能力跃入全国前三甲,其中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居第二位。服务业加快发展,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9%,比上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旅游业发展态势喜人,预计全年接待游客4.1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17亿元,分别增长19.7%和22.3% 。从投资结构看,1-11月份,民间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2.7%和33.5%,分别快于全省投资增速6.3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8.5%,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从区域结构看,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城市达到9个,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比重达到58%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二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预计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上升为75.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占比居中部第一位。1-10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9.2%,实现税金增长15.3%,分别高于工业增加值增幅7.5和3.6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下降,产成品资金占用减少。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后劲增强。神龙三厂、武汉80万吨乙烯、联想武汉基地、武汉通用、城际铁路等一大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或加快建设。武汉高铁站年旅客发送量突破千万人次,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实施,对区域布局、生态保护的导向作用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节能减排成效明显。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5%左右,二氧化碳及四项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年度任务。

  (三)居民生活有了新改善。1-11月,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2597亿元,增长12%,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73.4%,高于全国同期比重。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快于城镇居民。全省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942万人次。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2%,住院费用补偿比例达到75%以上。截至11月底,全省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26.52万套,基本建成19.76万套,提前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任务。

  一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对形势的研判,着力引导市场和社会预期,以稳信心促稳发展。面对经济下行过快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科学研判形势,注重从国内外发展大势和区域发展态势中把握湖北发展的定位,注重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中深化省情认识,注重在复杂形势下把握新机遇,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及时提出“竞进提质、效速兼取”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工作,在经济下行中不乱方寸,沉着应对,向市场和社会释放了十分积极的信号。

  二是利用经济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调结构促稳增长。今年是省委、省政府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最多的一年。特别是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中,省委常委和各位副省级领导,深入基层,加强对调结构、转方式问题的调研,形成了一批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调研成果,有力地指导了全省的转型发展。及时研究和出台传统工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外贸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促进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按照中央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着力放活市场主体,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抓改革促稳增长。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省级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缩减至286项,比去年减少120项,在全国率先公布省级行政权力目录清单;改革工商登记,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1-11月份,全省各类市场主体增长28.6%,其中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49家;加强财政资金整合,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着力加强对内对外开放,1-11月份,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7%,引进省外资金5892亿元,增长18.3%。

  四是围绕“保企业、保增长、保运行”,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度,以有力的要素保障稳增长。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商,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强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11月末,各项贷款余额22033.2亿元,增长16.2%。特别是直接融资步伐加快,预计全年达到950亿元左右。加强对企业用工的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比如:劳动保障部门积极服务联想武汉基地建设,在全省范围内用很短时间帮助招工几千人,受到企业的高度赞赏。保障土地供应,预计全年完成土地利用计划1.19万顷左右,全省252个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得到优先保障。

  五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转职能、转作风促稳增长。教育实践活动给全省经济发展积蓄了新的能量,各级政府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力度更大,转职能、抓落实、促发展的机制更加完善;广大干部的作风更加务实深入,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有了新的提升,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回升向好。

  回首今年,最令人振奋的事情是习总书记考察湖北,在湖北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提出了“四个着力”、“四个靠”、“五个更”的新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及时作出《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决定》,有力促进了全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今年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全省上下克难奋进、团结拼搏、改革创新的结果,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竞进提质、效速兼取”总要求和各项措施,完全符合中央的精神,切合湖北的实际,是正确的、有力的、有效的。

  二、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

  科学研判形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思考和安排明年的经济工作,不仅要有宽阔的视野,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找准湖北工作的着力点和结合点,着力体现湖北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务实作为。

  首先,要进一步认清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势和走向。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正处于缓慢复苏的阶段,发展格局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发达国家经济虽有所好转,新兴经济体增速却普遍趋缓,对我国影响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增长3.6%,略快于今年的2.9%。尽管这一预测还有待观察,但总体上明年的预期有可能会好于今年。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提质增效升级成为发展的主旋律。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突出改革创新,向市场和社会发出了明确有力的信号。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国内大的发展环境总体对我有利,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湖北可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其次,要准确把握湖北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湖北时,对我省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有针对性地指出:湖北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必须抓住机遇,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使湖北经济更好、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实力更强。对习总书记的总体判断和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湖北发展不够,有规模总量问题,更有结构质量问题。一般来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到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讲,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准确把握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特征。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上升时期,正处在爬坡过坎、加快赶超的关键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工业兴则全省兴,工业强则全省强,工业是经济增长的顶梁柱、主支撑。一个时期以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尽管有中央政策倾斜的诸多因素,但根本的还是这一规律在起作用。2012年全国GDP过万亿元的有27个省区市,其中过5万亿元的有3个(广东、江苏、山东),过3万亿元的有1个(浙江),过2万亿元的有7个,湖北还处在“万亿元俱乐部”的第三层次。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北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加快工业发展任重道远,必须以更大力度加快做大做强经济总量。二是准确把握“怕冷不怕热”的特征。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强力的投资作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经济增长一个带规律的特点就是当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我们就发展的快一些,如果经济不景气,湖北则下行的更快。这其中投资起着关键性作用,投资快则增长快,投资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尽管我们强调扩大消费需求,但由于消费环境、消费政策、消费习惯等多种影响,难以一下子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样的情况,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投资不放松。三是准确把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特征。我省结构不优,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比重过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外开放度过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更要看到,我省工业化所处的发展背景不一样,我国经济已进入只有依靠转型升级增效才能保持行稳致远的新阶段,我省工业化进程不可能再复制沿海走过的工业化路子,唯一的出路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总书记讲的“四个靠”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尤其是要更大力度依靠改革和创新驱动走出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工业化之路,在真转、快转、实转上下功夫。当然,我省经济增长还有其他一些特征。各地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希望大家深入分析、准确把握,从中找出规律,更自觉地把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统一起来,突出工作重点,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我们发展的压力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我们必须科学把握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GDP增长的关系。只要是符合转型发展要求的更高质量的GDP、绿色的GDP、民生的GDP,搞多快都没问题。反之,那种粗放的GDP、不利于资源节约集约、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有水分的GDP,增长一个点也会后患无穷。强调快的同时,也要防止浮躁。要脚踏实地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长久作为,久久为功,积跬步为千里。

  第三,要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当前,我省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湖北经济增速继续保持高于全国水平的发展态势没有变,“五局汇聚”的大势没有变。我们既面临一些长期起作用的大机遇,也面临着一些具体实在的新机遇。一是“改革窗口”释放出的发展红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蕴含的新机遇同样前所未有。我省深化改革意见的实施,也必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二是国家宏观政策取向给湖北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家在宏观政策取向上实行差别化政策,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三农”发展、财政转移支付、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诸多方面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为我们积极争取中央的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国家战略布局调整将凸显湖北潜能优势。国家高度重视扩大内需,将凸显内陆地区尤其是湖北的战略枢纽地位,为湖北发挥“祖国立交桥”尤其是物流等要素优势创造条件;中央高度重视长江黄金水道的开放开发,将凸显湖北在全国开放开发战略布局尤其是扩大内陆开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进一步拓展湖北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习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全省上下抓改革、抓调整、抓转型的正能量和气场加速聚集,人心思干、人心思强、人心思进的氛围更加浓厚,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广大干部的精神面貌发生新的变化,这些都将有力地推动湖北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全省上下都要深刻认识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创造机遇,努力把这些机遇转化为发展的成果。尤其是省直有关部门对中央的财政、货币、投资、城镇化、生态和科技等方面的政策要逐一进行梳理,力求把政策研究得更深入、更细致、更具体,为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奠定基础。

  第四,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的方式方法。在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的同时,对明年经济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一是明年的形势可能更加复杂。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不用多讲。从国内来讲,加大力度化解过剩产能、防控地方债务风险,肯定也会带来一些阵痛和影响,这是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付出的代价。从省内看,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消费需求增长动力偏弱,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经济运行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物价调控压力增大等因素也不容忽视。二是改革调整的任务更加艰巨。长期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并存,农业增产增收难度加大;汽车、钢铁、纺织、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产能利用率均处于较低水平,相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与科教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这些深层次问题解决起来非一日之功,需要加大改革和调整力度。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我省缺煤少油乏气,资源紧约束、要素紧平衡是长期矛盾。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层次偏低,传统产业占70%以上,节能减排形势更加严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诉求也在增多,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总之,我们要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坚持“两点论”,既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改革之坚、克转型之难,不断巩固和发展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又要稳中思忧、未雨绸缪、防微虑远,从最坏处着眼,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三、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安排

  明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打基础的关键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至关重要。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工作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工作总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明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外贸出口增长1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省委、省政府确定10%的经济增长目标,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与今年保持总体稳定。同今年的目标相比,明年的工业增加值由14%调整为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调整为14%左右,新增城镇就业由65万人调整为70万人。这“两减一增”,主要是引导各地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二是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总目标的要求。我省面临加快发展、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既要做大总量,也要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底盘做不大,根本成不了支点,质量和竞争力提不高,也不会成为长久的支点。三是顺应发展趋势、稳定市场和社会预期的要求。湖北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期,完全有基础、有条件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确定这样的经济增长目标,不仅可以向市场和社会释放积极、有力的信号,同时也体现出湖北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主动作为,并为保障改善民生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顺应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强烈期待,省委、省政府确定明年为改革年,所有的工作部署都要突出改革,都要把改革的举措与调整的举措、发展的举措有机统一起来。

  (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新一轮改革扎实开局。这次全会将要审议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意见》的总体部署,抓紧研究制定推进改革的具体方案,不等待、不观望,积极大胆推进各类改革试点,着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核心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重点是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坚决做到“三个一律”,即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社会组织能参与承担的事项,一律转移给社会组织;面向基层且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市县管理。同时,建立全省行政审批事项统一目录,并向社会公布。二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省属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增强国有资本开放性和引领带动功能。更大力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废除一切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参股合作等办法进入金融、电信、交通等行业,参与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建设,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大发展大提升。三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继续抓好财政资金整合与统筹、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推进“营改增”改革。四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抓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发展金融资产交易等要素市场。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支持金融机构各类重大改革创新措施在武汉城市圈先行先试。

  高度重视推进各层次改革试点示范。目前,全省共有107项国家级省级各类试点示范,这是全省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务必按照中央和省改革试点要求,精心组织推动,确保取得实效。要更大力度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好国家赋予湖北的改革试点使命,大胆先行先试,敢于创新突破,尽快形成全省能推广、全国可借鉴的改革经验,以此带动促进面上改革。其他各项改革试点事项都要按照时间节点加快推进,不能叶公好龙,挂个牌子、戴个帽子而无实质性突破。对没有实质性进展的要停止相应的资金支持。

  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推动对内对外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资源在湖北有序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深度融合,提高湖北开放经济发展水平。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创新利用外资管理体制,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探索推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企业创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商务环境。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全面开放一般性制造业,稳步放开商贸物流、工程设计、电子商务、会计审计、育幼养老等服务业领域的准入限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推行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以商引商等市场化招商模式。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积极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下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二是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比重。加强重点出口基地、重点出口企业和湖北国际知名品牌建设,加快培育汽车、机电、船舶、服装、农产品等优势出口产业,加大传统优势产业对外转移的力度,提高湖北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突破性地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比重。三是打造对内对外开放平台,全方位推进开放合作。加快对外开放通道建设,完善“大通关”服务体系。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推进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和建设。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大力推进向西开放,加快构建汉新欧等对外经济合作“大通道”和桥头堡。加大推进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工作力度,积极推进长江中游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深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战略投资基地和产业合作平台。精心做好第9届中博会准备工作。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要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强化“首位度”, 做到思想不麻痹、政策不减弱、工作不松懈、投入有增加,进一步发挥湖北农业优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重点是要做到“一稳两加快”。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以粮食主产县(市)为重点,加快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园艺业、水产业,提高多种经营比重。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发展工厂化种养业、智能农业、循环农业和现代农业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围绕“做大园区、做强龙头、做响品牌”,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加工和流通企业集团。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信息化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积极引导和推动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结合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以“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为主题的新一轮“三万”活动。

  (三)下大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扩大内需是最重要的结构调整。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使经济稳定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的基础上。

  全力以赴抓投资。湖北的省情特点,决定我们仍然要将投资作为确保经济发展的 “驾辕之马”,稳住了投资就稳住了经济发展的大局,抓好了投资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是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继续抓好政府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市场投资的带动作用,包括抢抓国家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机遇,加大项目策划和争取力度,争取有一批新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获得国家支持,也包括省、市根据自身财力情况,策划并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必须强调的是,随着国家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力度的加大,依靠政府投资的空间将越来越受到制约,必须更多地将眼光放在市场上,学会向市场要投资。政府投资有限,市场投资潜力无穷,必须在多渠道融资尤其是市场融资上狠下功夫,确保全年投资增速保持在20%以上,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万亿元以上。二是解决好往什么地方投的问题。就是要优化投资结构,突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投向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连接线、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城市轨道交通、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突出民生项目建设,重点投向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城乡电网、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等领域,提高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依据市场导向,突出产业项目建设,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同时,要更加重视和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入的力度,引导好企业扩大技术改造投资,提升产业技术素质。三是解决好投资环境问题。要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投资项目依法依规自主决策,减少和调整投资审批事项,为民间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活力,力争民间投资占比提高到70%以上。

  千方百计扩消费。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内循环能力的根本途径。对我们湖北而言,消费需求拉动偏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要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心和主要着力点,稳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前关键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商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推动“三网融合”,加快培育和扩大信息网络消费、数字家庭、智能家电等热点消费;加快培育和扩大会展、旅游、社区、养老、健康、文化创意等服务消费。尤其要重视网络销售和电子商务问题。据资料显示,2012年,湖北省网购总额居全国第7位,但是自主电商企业在全国500强中仅占6席,这意味着我们湖北省 “买进的东西多,卖出去的东西少,忙着帮别人送包裹”。为此,省里正在进行调查研究,准备出台促进电商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也应该结合实际,促进电商快速发展,推进湖北由网购大省向电商强省转变。二是着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建立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快信用消费产品创新,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体系。加快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推进肉、菜、粮食、酒类、药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使人们放心购买,安心消费。

  切实抓好经济运行调节和要素保障。应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及时敏锐发现新情况和苗头性问题,完善多措并举的工作措施,做到早研究、早部署、早安排。尤其要扎实做好能源、土地、运输、资金等要素保障工作,保障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合理需求。特别是要下大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有人讲,推动经济增长,除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外,还有“第四驾马车”,就是金融。可见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进一步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努力实现“四个高于”。同时,要更大力度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四)加快转型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湖北要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必须着眼长远,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多依靠人才支撑、劳动者素质提高,加快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一是加快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能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相关资料,2012年我省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有所下降,这与我省科教大省的资源优势极不匹配,更与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我们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把创新驱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显著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努力形成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需求主体、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应用主体。要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财税政策,推进科技成果股权化改革,使发明者、创新者更多分享创新收益。三是加大创新企业、高新产业培育力度。加快实施科技企业创业培育工程,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生快长,力争明年新增科技创业企业2000家以上。要加快实施关键技术培育、产业化推进、产业群聚集、应用示范、创业投资引导等“五大工程”,重点打造下一代信息网络、软件及信息服务等“千亿元产业链”,力争明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900亿元,增长15%以上。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湖北是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大,转型发展包袱重。必须咬紧牙关,坚定不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狠下功夫。一是强化先进制造业的主导作用。要加大支柱产业培育力度,加快高端装备、食品、电子信息等6个重点行业调整升级;加快推进纺织、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抓紧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和示范工程。二是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作用。继续实施“两计划一工程”(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产业提升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快3D打印、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的产业化,实施一批产业创新和应用示范工程。突出抓好 “两化”融合试点,推动工业制造向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转变。三是强化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要把突破性发展服务业作为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着力点,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消费、高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工程设计、文化旅游、健康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力争201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增加12%以上。

  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建设创新湖北的关键资源,也是当前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紧缺资源。我省人才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与国内外发达地区比,人才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必须进一步强化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人才开发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开发、人才引进是最有价值的引进等新型人才观,充分释放人才红利。要围绕全省经济工作发展大局,抓紧启动和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人才工程,以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统筹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等人才队伍建设,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转型发展的核心作用。

  (五)大力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坚定不移推进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加强不同层次战略之间的融合互动,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充满活力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加大“两圈两带”、“一主两副”发展战略推进力度。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建设,促进城市圈整体提升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发建设,尽快实现旅游大通道的连接互通。大力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打造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钢腰”。加快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综合开发,支持丹江口-老河口-谷城城市群和荆州-荆门-潜江-天门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建设,促进汉江经济带与湖北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科学确定两江沿江地区产业带分布框架,把湖北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高科技产业走廊、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全力支持“复兴大武汉”,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把武汉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支点,增强对全省及周边省份的带动力、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支持宜昌、襄阳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继续推进鄂州综合改革试点示范、荆州“壮腰工程”、荆门“中国农谷”、“一红一绿”两个试验区等发展平台建设,加快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集中连片地区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坚持“一主三化”方针,以园区为载体、产业集群为依托,走各具特色的县域发展道路。继续实施对县域发展的支持政策,支持重点县域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加快开发建设。用好产业集群专项资金,推动80个重点成长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产值过100亿元、50亿元的大企业。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措施,加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切实减轻中小微型企业负担,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做大做强,打造一批生产总值超500亿元的经济强县。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省委、省政府将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这里我不作过多强调。各地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走有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六)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湖北是生态大省,在国家的生态地位特殊,必须着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一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制度,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排污权交易、排污费征收、财税倾斜等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策,加快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三是严格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手段,大力推进“网络化管理”,对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处罚,对不符合环保规定的产业坚决关停,下决心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我省是国家生态红线划定试点省,要结合试点工作,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严禁不符合区域环境政策的开发活动。重点抓好“三大工程”实施。一是实施蓝天工程,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认真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强化城市“灰霾”、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和餐饮业油烟污染整治,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公共绿地建设。二是实施碧水工程,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综合保护治理,推进大东湖生态水网、梁子湖、洪湖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等项目建设。三是实施净土工程,建设优美整洁的农村环境。突出抓好全国县域农村生活垃圾城乡统筹治理试点建设,开展污染土壤生态修复试点。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国家下达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一是大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要加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支持力度,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和节能产品。二是狠抓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强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烟气脱硝脱硫建设等项目。要综合运用经济、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快淘汰钢铁、水泥、玻璃、焦化、电石、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突出抓好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鼓励减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深入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采与综合利用,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七)坚持“民生为本”的理念,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好民生工作,既可以直接改善老百姓生活条件和环境,又能够扩大消费、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可以说,民生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群众。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一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重点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加大力度,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二是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湖北文化软实力。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加快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三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进“健康湖北全民行动”,进一步加大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特大疾病防治力度,不断提高我省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落实国家“单独两孩”生育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着力提升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拉动就业的作用,着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化解过剩产能形成的下岗失业工人、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和创业,加快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推进全民社保体系建设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口全覆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住房保障和市场供应相结合、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保持房价稳定。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做好岁末年初的各项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根据中办、国办通知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安排,认真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各项工作,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一要确保明年经济工作的良好开局。继续抓好经济运行的监测协调,搞好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加强市场开拓,使工业生产从年初就保持较好势头。要抓好今冬明春农业生产,为明年农业丰收打下良好基础。二要切实关心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受灾群众的吃饭、穿衣、居住等问题,切实把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多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特别是深入贫困地区、受灾地区和困难群众中去,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困难群众手中。三要精心安排好群众节日物质文化生活。要积极组织货源,丰富食品种类,确保节日商品市场供应充足、物价总体稳定。要集中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生产经营活动。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丰富城乡居民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四要切实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要切实抓好交通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公共安全,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五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以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坚持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以优良的作风推动工作,取信于民。

  回首今年,我们在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竞进提质、效速兼取,取得了令人欣慰的丰硕成果;展望明年,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更需我们劈波斩浪,勇立潮头。让我们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再接再厉,提神鼓劲,齐心协力,顽强拼搏,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而努力奋斗!■

  (本文系王国生同志2013年12月24日在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