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申建并重打造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

(发布时间:2016-12-24)

                                                                                                                                    周正英

  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积极抢抓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从2014年开始,宜昌市就坚持“申报和试行两条腿走路、以先行先试促早日获批”的工作思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载体、以扩大开放为引领,全方位、强力度推进自贸区申建。今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新设立湖北等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被列入湖北自贸区三大功能片区之一。

  一、聚焦制度创新,打造优质发展环境

  自贸试验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环境高地,其核心不是招商引资而是制度创新。我市深刻把握这一原则,以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为契机,围绕市场主体准入、投资准入、行政审批、社会信用、行业自律监管、综合执法等六大领域,统筹推进制度创新,同时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着力打造“投资便利化、监管高效化、金融市场化”环境。

  (一)创新商事登记制度,解决“宽进”问题

  一是推进市场准入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放宽登记备注经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企业网上申报、登记机关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网上保存登记电子档案。在全省率先完成国税、地税“一站式”联合办税改革试点,大力推进“营改增”。

  二是推进投资准入改革。围绕提升投资准入效率,推行系列便利化措施。推行核准备案制。对不使用、不申请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社会公益类项目,改审批为核准,审批时间由25天减至5天。推行“容缺预审”。对申报材料主件齐全,但部分材料暂缺的重大招商项目和社会民生项目,只要申请人书面承诺限时补齐,即可受理审批。推行“并联审批”。对企业申请登记资料,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网上同步传递给相关部门窗口,实行“数据共享、同步审批、限时办结”。

  三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行政审批清单化。编制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前置审批事项清单、前置中介服务事项清单“三个清单”。推行权责清单。制定市级权责清单,涵盖市直52个部门、2874项行政事项,包含子项3919项,明确责任事项近2万项。推行行政审批流程化。市级具备行政审批职能的38个部门全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实现部门审批职能向审批科室集中、审批科室向中心窗口集中、审批运转向网上平台集中。改革以来,市级投资审批提速80%。

  (二)创新综合监管制度,解决“严管”问题

  一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管理、社会法人失信行为联动惩戒、信用服务机构登记备案管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企业经营异常目录和黑名单等一系列信用制度和标准规范,社会信用制度框架初步建立。整合汇集多个部门数据,搭建“一库两平台”基本框架(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库、部门共享平台、信用信息社会发布平台),实现行政审批和执法监管部门信用信息即时交换、资源共享、监管互动。

  二是推进行业监管制度改革。推进政会分开。对新成立或到期换届的行业协会商会,严格落实“人员、办公场所、机构、职能、财务”五分开。全面清理、严格禁止离退休党政干部在行业协会商会兼职。规范监管机制。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制定行规行约,建立信息披露机制。系统开展行业协会商会年检、中介领域突出问题和涉企收费问题专项治理,规范组织建设、会员管理和收费行为。

  三是推进综合监管执法改革。推行事中事后兜底监管。创新实施由工商部门主导的“兜底式”综合跟踪监管机制,科学组织多部门协同执法,有效预防无照经营、监管交叉等问题。设立宜昌高新区综合执法局,统一实施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19大类行政处罚权。2015年11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宜昌高新区在全省开发区体制内,率先取得独立、完整的综合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实现由委托执法向授权执法的转变。

  (三)创新投资融资制度,解决“资金”问题

  一是构建财政投入新机制。创新推广PPP模式。制定出台PPP实施意见,征集项目41个进入PPP项目库,总投资达455亿元;向财政部争取多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PPP示范项目,其中秭归香溪长江公路大桥成为我省第一个PPP项目。创设股权投资基金。设立三峡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由宜昌市财政出资50亿元、宜昌市级国有控股集团出资50亿元,形成100亿元的引导基金,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设立20支左右、总规模超过500亿元的子基金。与浦发银行联手组建30亿元“平滑基金”,用于置换二、三类债务,既降低了融资成本,又增强了“造血”功能。创设财政金融新产品。创设了六大财政增信产品(财政引导及时贷、政府采购中标贷、财政增信优惠贷、财政增信惠农贷、财政科技创新贷、电商流通优惠贷),撬动银行贷款100多亿元,惠及400多家中小微企业。

  二是构建创新发展新机制。出台金融改革创新10条意见。从培育金融市场主体、支持发展科技金融、加快发展现代保险业、推进金融开放创新等十个方面入手,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和措施。金融改革创新政策促进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市银行机构扩大到35家,保险公司扩大到42家,小贷公司扩大到4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扩大到30家,典当公司扩大到11家,证券营业部扩大到19家。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4条意见。从发展创业创新平台、壮大创业创新群体、优化创业创新环境等7个方面,出台24项具体措施,带动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等投入80多亿元。

  三是构建市场融资新机制。整合国有投融资平台。对原市属7家投融资公司进行整合,组建宜昌城建集团、宜昌国投集团、宜昌高控集团、宜昌交旅集团四大投资控股集团,实现了由单纯的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向投资、融资和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为主的实体产业转型。扩大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境外证券市场上市,在“新三板”“四板”挂牌,支持已上市或挂牌企业进行再融资。2015年,金三峡印务、湖北益通建设、赤诚生物三家公司通过境外上市、定向增发、新三板挂牌共融资近8000万元。

  二、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打造先行示范区域

  积极搭建申报、试验、先行三类平台,以平台为载体,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宜昌落地实施。

  (一)积极搭建申报平台。我市从2014年就开始谋划研究、着手准备,建立了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一是组建机构。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30多个部门为成员的申报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市自贸办(筹)工作专班,并成立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先进制造、贸易通关、综合改革等五个专题组和三个片区工作组,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精干高效的运行机制。二是完善方案。先后2次派专人全程参与湖北省总体方案起草工作。湖北自贸区获批后,多次参与修改完善湖北省总体方案,对宜昌的区域组成、产业和功能定位、特色改革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培训学习。邀请权威专家做市委中心组专题辅导报告,举办“自贸区知识大讲堂”培训,组织10批次赴上海等地培训考察,与商务部有关专业机构开展申报咨询合作等,采取多种方式借智借力。四是专题调研。围绕自贸区“有什么、差什么、干什么”开展集中专题调研, 41个参与单位完成8个调研课题,形成一批调研成果和多项改革创新措施,为自贸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二)积极搭建试验平台。一是依托“四大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宜昌高新区率先推行“一个专用章”管审批,构建“双创”服务平台,“一区六园”面积扩大到300多平方公里,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经济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宜昌新区全面复制自贸区建设先进理念和经验,坚持路网、公建、安置、生态“四个先行”,推进一江两岸、南北并进,新区骨架基本形成。三峡旅游新区以“两坝两岛一峡”为核心,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全力打造宜昌千亿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峡枢纽港区建立了与上海港、武汉港、重庆港的对接合作通道,总投资480多亿的“一轴两翼九港一中心”建设顺利推进。二是谋划建设第五大平台——三峡临空经济区。以三峡机场为依托规划建设三峡临空经济区,打造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第五大平台,重点发展通航产业、航空旅游产业和金融产业。目前,已启动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项目,拟投资9.32亿元,用地294亩;核心项目凌云飞机维修基地已建成投产。

  (三)积极搭建先行平台。充分吸收借鉴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依托保税区申报建设经验,规划建设三峡保税物流中心,着力打造自贸试验先行区。该中心规划用地596亩,分两期建设,一期总投资5.8亿元,建设用地304.6亩,总建筑面积7.36万平方米,规划设计物流作业量160万吨/年。2015年11月25日,三峡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获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外汇管理局批复。今年9月9日,经国家联合验收组综合评审,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目前,该中心已封关运营,同60多家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并与三峡机场、宜昌云池水运口岸就开展通航产业对接、区港联动等达成了共识。

  三、以扩大开放为引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城市,我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一是谋划实施开放新战略。抢抓自贸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等国家开放战略机遇,谋划实施了长江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宜新欧宜蒙欧水公铁联运国际物流新通道、国家级三峡经济枢纽新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城市群)等开放合作战略,目前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三峡城市群)进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宜新欧宜蒙欧国际物流新通道节点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相关规划。

  二是构建开放合作新通道。重点是构建交通物流、网络信息、国际合作三大通道。在交通物流方面,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峡机场正在加快打造三峡区域枢纽国际机场;全市还有已建在建9条高速公路、7条铁路、10座长江大桥,水公铁空立体开放大通道全面形成。在网络信息方面,积极创建国家智慧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打通了对外开放“信息高速公路”。在国际合作方面,先后与德国、法国、巴西、韩国等国家10多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三是培育开放合作新载体。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全面推进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在经济合作方面,重点是培育开放型市场主体,全市外商投资企业达193家,外经企业达50多家;宜昌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182个,安琪集团产品出口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就了全球第三、亚洲第一酵母公司。在文化交流方面,成功打造了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国宜昌长江钢琴音乐节、“三峡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国际研讨会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要节会品牌。

  下一步,我们将站在中国自贸区的战略高度,立足湖北,结合宜昌实际,深入推进理念接轨、体制接轨、产业接轨、人才接轨“四个接轨”,继续深化制度创新、平台建设、对外开放,着力打造湖北自贸区重要功能片区,为内陆自贸区建设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作者系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