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延伸阅读/世界自由贸易园区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发布时间:2016-12-24)

                                                                                                                                     陆 夏

  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s,FTZ)并非新生事物,目前在世界上约有3500个自由贸易园区分布在135个国家。从具体形态来看,全球知名的整体型自由港如新加坡、香港地区以及贸易型典范园区阿联酋的迪拜、巴拿马的科隆等,都代表了当今世界自由贸易园区综合功能的最高水平。根据1973年国际海关理事会签订的《京都公约》,自由贸易园区的定义是,“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通俗来说,即“境内关外”,与保税区的“境内关内”有根本区别。在具体称谓上,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园区还被称作自由港(Free Ports)、对外贸易区(Foreign Trade Zone)、自由区(Free Zone)、自由经济区(Free Economic Zones)、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s)等。事实上,世界自由贸易园区也经历了多种形式的演变,形成现在各种类型并存的状态。在具体功能上,也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阶段、商品和服务类别上的差异而参差不齐。

  一、起源于欧洲大陆以转口贸易为主要功能的自由港

  自由贸易园区产生的最初原因是为了实现贸易的便利。因此,自由港的诞生与国际贸易是息息相关的。1547年在欧洲贸易发展前沿的意大利西北部热那亚湾(现托斯卡纳区,毗邻比萨市)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由港——雷格亨或里窝那自由港。当时自由港的基本功能是吸引外国商船,从事转口贸易,即外国商品进口后未经加工又输到外国,对往来船只货物提供关税豁免,主要起到货物集散的作用。之后,意大利的威尼斯(1661年)、法国的马赛(1669年)相继辟建。又如,现为欧洲第二大港的德国汉堡港,始建于1888年,在当时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可可、香料和地毯的转运地之一。这些现代意义上自由港的雏形,在货物转口中主要提供货物的装卸和存储,对陆域的需求相对较小。另外,虽然在具体贸易商品的规模上还比较小,贸易商品的种类较单一,但它们都能够实现一点,即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免税进出。这也是自由港模式的主要优势之一。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吸引投资与就业为主要功能的出口加工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纷纷将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自由贸易园区的形式开始发生变化,从注重贸易转向吸引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和发展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主要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是始建于1959年的爱尔兰香农自由区,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园区,不再是以海港为基础建立的自由港模式,而是依托爱尔兰香农国际机场建立并得以拓展。在成立之初,自由区主要通过出口加工的免税优惠和低成本优势吸引了大批美国企业的投资。这正是香农自由区与早期自由港的重要区别之一。二是纯粹出口加工区(也称作加工出口区)的出现。1966年我国台湾地区建立的高雄加工出口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加工出口区命名的自由贸易园区。设立之初,高雄加工出口区集聚了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高雄加工出口区作为一种新型自由贸易园区的出现,改变了自由港仅以装卸和储存货物为主的单一贸易模式,使自由贸易园区附加了加工生产等重要功能,极大地带动了高雄和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鉴于高雄加工出口区的巨大成功,整个20世纪60—80年代成为世界出口加工区的黄金时代,在亚、非、北美与南美等许多国家涌现了近200个出口加工区。总体而言,出口加工区作为自由贸易园区的一种新模式,主要目的是以贸易促进生产,在税收优惠的范围上主要限于进出口加工的原料和制成品,而不是针对所有商品。这是它与自由港的重要区别之一。

  三、21世纪港口功能的升级换代与现代自由贸易园区功能的综合化发展

  从自由港到出口加工区,各国基本都以海港或航空港为基础来开辟自由贸易园区。因此,自由贸易园区模式的发展与港口功能的转化是密切关联的。根据1992年联合国贸发会的《港口的发展和改善港口的现代化管理和组织原则》研究报告,世界港口的功能已经从第一代的简单装卸和转运、第二代的工业和商业(加工与贸易)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代的全方位物流综合服务。事实上,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各种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加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以及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当今国际贸易的形式和规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在全球产业链中博取有利位置,从贸易中获利,各国更是纷纷对国内的重要港口进行改造以吸引和促进贸易的发展。因此,现在港口的功能除了在原来的基础上迅速提升外也越来越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伴随集装箱船舶和大型油品、干散货物船舶的大型化趋势,港口基础设施与装备同步改进,港口逐步向深水化、作业设备高度机械化发展。二是港口从货物集散中心向供应链的一个环节转变,并向精细化、外部集成化发展。精细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优化港口作业流程,减少和消除货物在途时间及一切非增值活动与无效活动的成本。而外部集成化,则是将供应链上港口以外的内陆货运站、无水码头、配送场站等非传统意义上的港口顾客集成在一起,以减少成本实现整个物流网络增值的最大化。这两种趋势使得世界各国港口向高端综合物流服务方向发展。三是集合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多元流动中心模式的构建。首先,港口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多样化后进一步发展,在物流服务升级换代的同时开始形成物流金融,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融资便利、保险支持等各种金融服务。其次,港口服务内容也从有形商品扩展至技术进出口,从而也成为国际技术转移与流动的新据点。与此同时,随着港口之间已转向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从而也成为资本、技术、信息等多种国际资源配置的重要中心。

  四、独具特色的美国对外贸易区主分区模式

  美国的对外贸易区虽然最早启动于1934年,但是直到1999年原《对外贸易区法案》经过修订,允许特定企业专门建立对外贸易区分区(也译作“子区”或“辅区”)进行加工制造,才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对外贸易区的迅速发展。美国对外贸易区主分区模式的最大优势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开放性,凡是公共或公益性公司均可申请设立对外贸易区主区,同时在地理区域上只要在90分钟车程以内有海关机构的地方就可以申请设立。二是灵活性,主区和分区都有完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即可暂时“休眠”(停止运营),直至“终止”(完全取消),又可根据需要在一定期限内重新“激活”(恢复运营管理),从而消除了对外贸易区的“闲置”或“不足”等不经济状态,实现了对外贸易区发展的动态自由配置。

  综上所述,目前世界上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特点。据海通证券研究报告的分类,由于地理位置与主营业务上的差异当前世界自由贸易园区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中国香港为代表的自由港型、以德国汉堡为代表的转口集散型、以中国台湾地区高雄为代表的出口加工型、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代表的贸工结合型及以智利伊基克为代表的商业零售型等多种模式。尽管自由贸易园区种类繁杂,但现代自由贸易园区的共同发展趋势是自由化、信息化和功能的综合化。■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本文摘编自《世界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历程、功能评价与启示》,原载于《海派经济学》2015年第1期)

  本栏目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