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建设智慧宜昌 助推大城崛起

(发布时间:2016-12-08)

                                                                                                                                    马学军

  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前沿信息技术为手段,融合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等为一体的城市化发展新模式,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宜昌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信息化在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坚实基础。适应现代城市发展新趋势,抢抓全面深化改革新机遇,加快建设智慧宜昌,必将有力推动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为“五个湖北”建设做出新贡献。

  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战略选择

  (一)建设智慧城市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城市推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国外已有400多座城市正在建设智慧城市。从国内来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工作部署,全面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消费、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热潮,目前国内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230多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武汉、宁波等城市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宏伟目标,要求市委市政府必须立足高起点,把握大趋势,抢抓大机遇,把建设智慧宜昌作为面向未来、实现“大城梦”的核心支撑和战略选择。

  (二)建设智慧城市是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现在,百度每天有60亿次的搜索,互联网一天产生的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大数据蕴藏大价值。IBM 执行总裁罗睿兰认为,“数据将成为一切行业当中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最终将成为人类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世界银行测算,在同等投入条件下,通过开发利用大数据资源,能增加城市发展红利2.5到3倍,可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宜昌的转型发展,必须紧紧依附“大数据”这个价值链条,开发新资源,发展新产业,让大数据转化为推动宜昌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新支撑。

  (三)建设智慧城市是缔造民生幸福的战略选择。建设智慧城市,让城市变“聪明”,其核心目的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缔造民生幸福美好生活。智慧政务,“足不出户”办事务;智慧社区,“足不入户”做家务;智慧交通,出行服务零距离;智慧医疗,“私人医生”家家有;智慧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如此等等,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类似这样的应用将逐步覆盖到城市与人的方方面面,推动公共服务不断拓展提升,推动民生持续改善,推动城市更加宜居,使市民生活更加幸福。

  科学谋划智慧宜昌建设的总体策略

  (一)主要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科学统筹、创新驱动,开放合作、整合共享”的总体原则,以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四大基础工程、四大智能平台、六大智慧产业”为重点,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智慧之都。

  (二)推进路径。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持续推进”的策略,分三个阶段实施,确保“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成体系”。2014年为顶层设计阶段,主要是制定总体规划方案,建立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2014至2016年为建设试点阶段,选择一批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推进重点建设和试点示范;2016年以后是完善提升阶段,全面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三)工作机制。一是建立高位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强化顶层推动。二是建立决策咨询机制。邀请一流专家学者组建咨询委员会,引进高层次人才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科学有序推进。三是创新运营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建设运营模式,确保智慧城市高效可持续运营。四是完善保障机制。运用中央、省有关支持政策,研究出台一批配套支持政策。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投入机制,推动形成多方参与、稳定增长、市场化运作的多元投融资机制。

  建设“四大基础工程”,打造智慧宜昌基础支撑

  (一)建设智能网络工程。以建成无边界的泛在网络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城市高速宽带网、泛在无线网、感知物联网三个基础网络。实施“宽带宜昌”战略,实现新建小区光纤到户,推进既有小区光纤改造,大力提升城市互联网承载能力,加快建设“光网城市”。积极建设4G移动网络,实现主要公共场所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建设“无线城市”。大力引进和发展物联网技术,加快建设“感知城市”,全面提高城市监测和感知能力。

  (二)建设云服务工程。鼓励和支持三峡云计算中心加快建设,实现由基础设施服务向平台服务、软件服务转变,由单纯电子政务云向行业专业云、城市综合云发展,形成区域云计算服务能力,打造城市智慧引擎,发挥集聚辐射功能。

  (三)建设大数据工程。把数据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大力发展大数据技术应用,建设数据管理开发中心,逐步提升城市核心数据的处理和应用能力。完善城市基础数据库,实现全面覆盖、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巩固深化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果,坚决突破部门、行业信息孤岛,实现城市各类公共数据资源融合共享,积极创建政务信息共享国家示范市。

  (四)建设安全体系工程。建立标准统一、管理有力,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预防和控制信息风险。统一网络和云计算安全标准,进行统一的风险评估和授权认定;实行统一同城和异地灾备,保障数据安全;实行统一的数据认证,建立严格的数据分级授权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构筑“四大平台”,打造“十大智慧系统”

  (一)建设惠民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建设交通应急指挥、出租车与公交车智能服务管理、电子收费、铁水公空站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智慧交通”。构建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全市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推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创新,建设“智慧教育”。全面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进三甲以上医院智能系统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分布信息和就医动态信息实时公开共享,建设“智慧医疗”。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相关系统全面整合、信息共享和智能化利用,开发建设“市民一卡通”,实现公共服务领域一卡多用和社保领域跨部门、全流程网络化协同管理,建设“智慧社保”。

  (二)建设政务效能平台。大力建设“智慧政务”。进一步优化完善电子政务,大力推广视频会议、移动办公,创新政务会商、决策、指挥工作模式,全面推进市、县两级政府核心业务智能化。建立市、县、乡、村(社区)四级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行业、部门间的法人、个人信息数据,实行审批部门之间共享自证,最大限度精简申报要件和审批流程,逐步实现行政审批远程申报和全流程在线办理。充分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加快构建社会治安实时监控预警体系。

  (三)建设城市运营平台。加快数字城管建设,实施城市公用设备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城市电力、燃气、供水、通讯等市政设施管理和市容、环卫、绿化、园林等城市环境管理的自动化、精准化,建设“智慧城管”。创新城市管沟建管体制机制,推进建筑智能化工程,完善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实现城市国土、规划和建设的智能化、可视化和协同化,建设“智慧城建”。建设环境感知系统和信息处理平台,实时采集污染源、水、空气、噪声等环境信息,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综合管理监控,建设“智慧环保”。

  (四)建设社会治理平台。拓展和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水平。加强气象、地质、防洪排涝、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智能防控体系建设,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和灾难挑战,建设“智慧国土”系统。建设覆盖全市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电子监管系统和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升级改造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指挥系统,建设“智慧食药监”。

  发展“六大智慧产业”,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

  (一)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产业。加快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服务等各环节的全面深入应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产业链协同创新,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轮驱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发展,试点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智慧园区。

  (二)加快发展智慧信息产业。抢抓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将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培育力度,逐步形成宜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宜昌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软件服务业产业园为主体,引进一批智慧城市建设相关产业项目落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建设智慧产业园。

  (三)加快发展智慧物流产业。建设智慧的供应链体系与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完善、高效、可靠的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公共服务平台,集物流信息采集、在线交易、智能配送、运输控制、资金结算等主要功能于一体,实现物流运作的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引导企业自建物流信息系统和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接入,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利用市级平台快速搭建自有服务。

  (四)加快发展智慧商贸产业。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载体,拓宽电子商务发展空间,建设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积极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转型升级。鼓励商贸企业开展大数据应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开展精准营销,降低经营成本。引导网络零售健康快速发展,拓展移动商务应用,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应用。

  (五)加快发展智慧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建设集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为一体的旅游信息化体系。坚持以游客为本,以强化互动体验为中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突出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个基本功能,建设智慧旅游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把宜昌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智慧旅游城市。

  (六)加快发展智慧农业。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大力推广卫星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加快传统农业智能改造,逐渐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营销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资料投放针对性、时效性、精准性,逐步实现农业生长环境智能控制。改造提升农产品溯源系统,有效监控农产品质量,为建设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创造条件。■

  (作者系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