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创新机制促进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6-12-08)

                                                                                                                    ——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探索

                                                                                                                                     王海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时强调,扶贫工作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李克强总理先后两次视察恩施,明确要求以恩施龙凤镇为试点,着力在创新综合扶贫体制方面破题,形成可资推广的经验。一年多来,我们扎实开展龙凤镇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建设,抓住“精准扶贫”这个关键,创新七个“到户到人”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取得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开启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局面。2013年,龙凤镇减少贫困人口2805人,完成年度脱贫目标的1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9.6%。

  一、精准识别到户到人。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逐村逐户摸底,核实到户到人,按照“户评议、村公开、镇审核、市验收、州备案”的程序锁定贫困对象,提高了识别贫困对象的“精准度”。同时,统筹“当前生计”与“长远发展”,制定《龙凤镇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识别标准》,从贫困户人口情况、居住环境、家庭负担、经济基础四个方面,采取百分制权重分析测量办法,把锁定的7185户23020名贫困对象划分为三大类:特殊贫困对象501户1443人和247户(人)五保户属于生存困难型;比较贫困户1146户3667人属于生活困难型;一般贫困户5352户17724人属于发展困难型。通过对贫困对象的识别和分类,找准了精准扶贫的方向,明晰了“分类指导、对症下药、形式多样、差别扶持、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

  二、供养救助到户到人。针对完全没有自我发展能力的生存困难对象,我们积极探索建立与基本生活“兜底线”相适应的供养救助机制:一是在“保”上提高标准。对属1类低保的每月增加42元特殊困难补助,属2类低保的每月增加22元特殊困难补助;对原来没有纳入低保的持久性贫困人口,按照低保分类以新标准实行应保尽保。二是在“救”上整合资源。围绕解决“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出行难、饮水难”等难题,整合卫计、教育、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门资源,实施综合扶贫,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对重度贫困残疾人每人每月给予50元生活补助,补助资金从上级残联拨款和地方财政配套解决。三是在“养”上强化保障。采取“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保障五保户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目前,龙凤镇已建福利院1所,集中供养五保户61人,其余186名五保对象均实行了分散供养。

  三、教育培训到户到人。坚持“扶贫先扶智”,以“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州、市、镇三级联动,广泛开展送文明、送科技、送政策等活动,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业科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贫困户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对特殊困难对象家庭中有转移就业能力和意愿的劳动力,采取专项招聘等方式,优先安排就业;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全镇现已培训农业科技明白人800多人次、茶农1200多人次;依托市职校培训“两后生”100多人,新增城镇就业663人。龙凤初中迁建工程基本完工,龙马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在建设之中,启动了3所小学和3所幼儿园建设。

  四、公共服务到户到人。坚持以“面”为主抓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延伸到村到户到人,新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9个,完成通畅工程29.1公里,投资1200万元新建成吉心水厂,并为特殊困难对象家庭免费安装自来水,启动了中心村市场、银行、信息、运输、娱乐等网点建设,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坚持以“片”为主抓改造,发挥危房改造补贴资金的作用,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农田整治结合起来,启动了一批特色居住区建设,全年完成民居改建366户。坚持以“点”为主抓搬迁,启动了闸口、八龙坪、金龙大道、白庙桥4个安置小区建设,对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重要、自然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户,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原则,稳步推进搬迁扶贫。

  五、产业扶持到户到人。把产业扶持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支撑来抓:一是突出项目拉动。坚持规划跟着贫困村(户)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制作产业项目“菜单”,由贫困户“看单点菜”,实现了扶贫规划、项目与扶贫对象的无缝对接。全镇新发展茶叶8000亩,实现烟叶税收195万元,完成油菜高产创建基地2000亩,漆树苗木移栽8600亩,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家庭户平增收500元以上。二是坚持产城互动。发挥龙凤新区的龙头作用,启动了农产品加工园、酿酒工业园、硒茶产业园、企业孵化园建设,着力打造集“产、加、销”为一体的特色产业扶贫体系,龙凤新区正在成为城乡居民创业就业集中区。三是着力市场推动。探索“特色基地/规模园区/专业村群+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链式扶贫机制,促进贫困户融入产业链增值环节,逐步成长为市场主体。全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7家,骨干企业达到22家。

  六、联动帮扶到户到人。建立和完善州级统筹、市镇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定点到人的精准扶贫推进机制,明确“精准扶贫”由镇党委书记负总责、镇长直接抓。州、市相关部门建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换队员不换帮扶对象、不卸帮扶责任,直到帮扶对象实现脱贫致富。坚持把扶贫资金用在“刃”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强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注重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变“大水漫灌”为“滴灌”。坚持把扶贫服务抓到“位”上,发挥党委政府的帮扶示范作用,拓展社会帮扶范围,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完善定点帮扶长效机制,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格局,形成了精准扶贫工作合力。

  七、动态管理到户到人。动态管理贫困对象是“扶真贫、真扶贫”的重要保证。一是建立动态进退机制,按照“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的要求,建立统一的贫困对象数据库和脱贫进程记录卡,按年度核实注消脱贫对象,并对返贫对象进行再识别、再核准、再录入,使稳定脱贫的对象及时退出,应该扶持的对象及时纳入。二是理顺分类监测机制,把生存困难的贫困对象划入民政部门直接监测管理,发挥政府职能优势,开展“救助式”扶贫;把生活困难和发展困难的贫困对象纳入扶贫部门统筹监测管理,更多地激发市场力量,推进“开发式”扶贫;对需要临时救助的对象,地方政府直接监测管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搞好“参与式”扶贫。三是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精准扶贫效果评估体系,设立脱贫时间进度表,实行“季度一督办、半年一检查、全年一验收”,步步为营,久久为功,积小成为大成。■

  (作者系中共恩施州委书记)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