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一曲欢歌唱“木兰”

(发布时间:2017-02-12)

                                                                                                                        本刊记者 周红一 段 曼 王春树   

    黄陂,历史悠久,钟灵毓秀。

  早在北周大象元年即公元579年黄陂就已设县,距今有1400余年的建城史,积淀了源远流长的殷商盘龙文化、汉魏木兰文化、北宋二程理学文化、佛道并行的宗教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等多种元素,享有“楚剧之乡”“泥塑之乡” “武术之乡”“首义黎黄陂”的美誉。

  如今,黄陂又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区”“中国最具活力的老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区”“华中唯一国家5A草原风情风景区”等崭新面容惊艳亮相在世人面前,每年吸引上千万游客一睹它的芳容。

  截至2016年底,黄陂区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4家,3A级旅游景区4家,其它旅游景区10余家,各类宾馆酒店63家,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星级农家乐近千家。

  如此高密度、高品质旅游景区集中于同一个区县,在全国范围极为罕见。这其中,究竟蕴涵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奥秘?又有着哪些令人称颂的独门秘笈?带着好奇,记者前往黄陂进行了探访……

  驰而不息    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5年华中旅游博览会上,全省签订项目480亿元,黄陂独揽其中300亿元大单;2016年黄陂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创收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和36.4%。

  李克强总理曾说,中国已迈入“大众旅游时代”。在竞争异常激烈、大众旅游需求多元的当下,黄陂景区何以能够赚得盆盈钵满?

  梅花香自苦寒来。

  黄陂旅游业发展壮大的背后,凝结着的是几届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定力和智慧,凝结着几代黄陂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汗水。

  过去,黄陂是武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革命老区。山多、地贫,最穷的山村人均收入仅千元。为帮老区人民脱贫,该区曾引导农民种植芦笋、板栗、丰水梨,但难成气候。

  穷则思变。

  困顿之中,黄陂根据自己紧邻武汉的区位优势,做起了发展旅游的大文章。2002年,黄陂成功引进一家企业租赁乡镇林场,建起木兰天池景区,没想一炮走红。

  “天池现象”在黄陂区引起强烈反响。区委、区政府重新审视黄陂发展之路,决心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优势,在全区上下形成“抓旅游就是抓调整、抓富民、抓开放、抓就业、抓环境”的高度共识。

  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不仅初期投入大、回馈慢,短期效果难以显现,而且要做大做强也不易。好在历届黄陂区委、区政府在坚持旅游兴农富民战略上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品牌和区位优势,探索出党政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行业主管、品牌主打的“五主模式”,并编制《黄陂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规划》,决心一张蓝图绘到底。

  旅游事业发展,需要规划,更需要行动。

  黄陂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先后投入80多亿元,全方位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立了10亿元的游游发展基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整合投入资金17.6亿元,实施水泥公路“湾湾通”工程、旅游线路循环工程、村镇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和水、电、讯“户户通”工程;拓展“好山好水好黄陂”的生态优势,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建立村湾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武汉绿色屏障、天然氧吧的地位进一步彰显;在老区、山区、库区、边区、林区建景区,形成旅游带动都市农业、食品加工业以及相关服务业发展的格局。

  诚如黄陂区委书记吴祖云所言:“我们心性笃定地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来培育。”正是靠着这种一届接着一届干、务实重行的智慧和劲头,黄陂旅游业才不断由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提升,形成了今天强大的气场。

  心诚则灵 一句乡音总关情

  习总书记曾经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黄陂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是,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来挖掘第一桶“金”,谁来利用资源带领老乡奔小康、同致富?

  采访中,区委办副主任肖志全告诉记者,过去,黄陂也曾引进过外来资本投资当地旅游产业,结果都“水土不服”。反复思量,最后把希望投向了在外创业成功的能人老乡身上。他们相信,“能人”回归投资,有一个很大的内在优势:不会让乡亲和自己的亲戚长辈们失望,一旦要做就会做出点样子来。

  心诚则灵,金石为开。

  在黄陂区委、区政府多方努力,几度上门用乡音乡情叙乡思后,一批外出多年的黄陂老乡带着资金带着深情回到了故里。

  曹江城,丰太集团董事长,出生于黄陂祁家湾镇。13岁那年,小学未毕业,就出来打工,学做泥瓦匠。凭借“干事实在、吃苦耐劳”和“干得多、学得多”的观念,拥有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凭借良好的信誉和过硬的质量,他相继承接了50多个大项目,优良率达100%,他每做一个项目,就会拿到一个黄鹤奖(武汉市建筑工程质量奖项)。经几年打拼,他的公司进入武汉市建筑公司第一方阵。

  但是,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家乡人,最想做的事情仍然是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共同致富。2002年,曹江城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将从事建筑行业赚到的1000万元全部投入木兰天池风景区的建设中,欲打造纯生态自然景区。同年9月28日,木兰天池开园,迅速成为武汉市民观光度假的热门景区。

  扎进旅游业的曹江城,深知这个行业远非“圈一块地,坐收门票”那般简单。在木兰天池,他坚持为拆迁农民统一修建古镇新居,并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还请来专家对景区周边农民开展旅游产业及服务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记者采访时,已是寒冬。景区入口处,几树梅花凌寒怒放,散发淡淡幽香。就在梅花树下,曹江城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周边已有90%的农民靠开农家乐、在景区打工致富。记得有一年春节,当地村民在木兰天池景区一亭子上贴了一幅‘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曹江城’的对联,我看后眼睛一下子湿润了,觉得这么多年来所做的一切很有意义,很值得。”

  如今,木兰天池已接待国内外游客650万人次,年均接待量达50万人次。“天池效应”,带动黄陂木兰景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吴建顺,武汉长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武汉木兰草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出生在黄陂王家河镇聂家岗村。和曹江城一样,他16岁辍学外出打工,在建筑工地摸爬滚打,从无名小卒,成长为武汉建筑界知名企业家。

  2004年10月,当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后看到荒坡山野、羊肠小道、老弱病残住在低矮潮湿的土坯房里时,他的心被触动了……

  经过一番论证,吴建顺力排众议,决定投资6000万元在5000亩荒山坡上建一个以草原风情为主的木兰草原生态旅游景区。

  高额的投资,“无中生有”的创意,让人不仅为他捏了一把汗。

  有人说,在地处华中大武汉的后花园建草原岂不是天方夜谭!

  但吴建顺认为,旅游业怕的就是同质竞争。只有走差异化的发展之路才有顽强的生命活力!他请来城市形象策划专家和旅游文化研究学者,反复论证项目的可行性,最终拍板一锤定音。

  天道酬勤。

  在2007-2012年连续投资亏损4800万元后,2013年木兰草原开始赢利,2016年创收6300万元。

  每当阳春三月直至金秋时节,游客们一进园区就会被眼前数千亩盛开的格桑花所惊艳。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辽阔的草原上奔驰着骏马。人们纷纷躺在柔软的草地上,仰望着蓝天白云,呼吸着伴有泥土芳香的清鲜空气。赏过花海,顺着步道来到大阳山下,这里有重叠的山峦和清澈的湖水,漂亮的蒙古包和民族歌舞演艺,有口味纯正的烤全羊、百年传唱的敖包相会、精彩刺激的马术表演,还有夜间熊熊燃烧的篝火,让人仿佛正置身于内蒙古的草原上……

  曾经来木兰草原考察的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晓峰赞叹:木兰草原堪称无中生有、有中生奇、奇中生辉的典范!

  更让人称奇的是在吴建顺的带动下,王家河街周边10个自然湾的两千余村民都靠草原“吃饭”,有的在景区承包游乐项目,有的办农家乐、小超市,村民年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千元增至万余元,不少农户家买了小汽车,还有20多家农户年收入超过了20万元。

  2016年9月10日,湖北首家民营旅游企业木兰草原成功上市,挂牌新三板。

  打造标杆    一曲欢歌唱木兰

  黄陂旅游发展到今天,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最难的是如何竞进提质打造属于黄陂特有的5A级标杆景区和世界闻名的亮丽名片。

  黄陂各景区的亮点是木兰品牌,但千百年来,关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史书并无确切记载,民间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是木兰故里之争历代有之。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安徽亳州、河南虞城、陕西延安和湖北黄陂。以前,黄陂虽有明《木兰古传》所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成为湖北黄陂人“与木兰同籍”的佐证,但碍于遗址景观不比延安花源、品牌影响不如虞城,竞争伊始,并不占上风。

  进入新世纪,随着旅游业由资源驱动、市场驱动,迅速迈入形象驱动的发展阶段,“花木兰”这个家喻户晓的形象品牌也更具诱惑力,木兰故里之争便愈演愈烈。不论是世界,还是中国,木兰文化的概念与品牌抢注,已经步入了一个国家化、国际化的成熟时代,其彰显出来的精神价值和商业价值都不可限量。特别是木兰效忠国家,爱家敬老,突出了“忠孝”的“家国情怀”,更使“木兰”由一个具体的人被升华成一个精神意象而千古传颂。

  面对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黄陂区委、区政府当机立断,及时作出了让传说落地,将木兰文化生态游作为黄陂进军旅游市场的主打品牌的战略决策。

  2012年底,黄陂区政府从北京请来江山多娇规划院的原群教授,为黄陂旅游把脉问诊,并承担《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及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的编制工作,黄陂旅游自此开启了全面升级之路:

  采取一系列举措对外主推“木兰”品牌,众景点齐唱“木兰歌”。区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联合各企业共投入逾千万元,统一对全国营销,擦亮“木兰”品牌;从2013年开始,区政府每年以举办“中国武汉木兰旅游文化节”、木兰山登山节、木兰云雾山杜鹃节以及木兰山庙会为手段,成功向外推出木兰系列景区;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企结合”的方式,整体包装打造“木兰八景”,使黄陂的旅游知名度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

  打响了“木兰”品牌后,黄陂区又从文化定义到主题定位,利用“木兰”品牌,打包申请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国家5A级旅游景区评审前提是景观价值的认定,主要包含资源吸引力和市场影响力所涵盖的观赏游憩价值、主题强化度等9个方面要素。对此,需要通过深入探析、分层剥离、创意整合和萃取提炼,甚至是再造策划,科学提取木兰文化景观的文化要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最大的好处是:作为旅游顶级品牌的国家5A景区,具有排他性、垄断性、唯一性,且是同类同质景区的标杆。换句话说,在同类同质景区中,谁成为国家5A景区,谁就是标杆景区。

  鉴于此,黄陂区迎难而上。

  2012年12月28日,《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及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编制完成,黄陂区政府和四家景区单位全力以赴、紧锣密鼓的实施建设,采取以木兰文化为主题,以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和木兰云雾山四个4A景区为主体,将分散的“珍珠”串联起来的办法,大大提升了景区的“颜值”和文化内涵。接着,黄陂积极完善景区内外基础设施,建设连结四景区的交通体系,提升景区品质和服务水平,拓展“商、养、学、闲、情、奇”新要素,奋力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

  经过两年的努力,2014年11月,国家5A级黄陂木兰文化旅游区正式挂牌,“木兰故乡在黄陂”之说一锤定音,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成为武汉旅游的新标杆、湖北旅游的新高地,黄陂跻身于中国最高等级旅游景区行列。

  全域旅游    一番愿景聚人心

  进入后5A时代,黄陂迎来了全域旅游的春天。

  2016年年初,国家旅游局将黄陂区确定为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这也意味着该区2261平方公里范围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将被精心打造成风景。

  国家旅游局此次确定的创建单位,全国共有262个县市区。黄陂首批入围,底气十足!

  对此,区委书记吴祖云的回答是:“底气在于黄陂独特的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和多年来的发展惯性,全区上下坚持把2261平方公里作为最大的景区来规划和经营,把全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城镇和村落、公路以及河流等打造成景观景点,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发展,把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生态环境、品质提升、形象塑造等纳入大旅游中去谋划和推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旅游大区’向‘旅游强区’转变。”

  为此,黄陂积极组织农民依托自己的山水、林地、耕地、建筑、人力、资金等参与景区开发,入股分成。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全面参与景区的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等配套服务,使许多农民成为了酒店业、餐饮业、运输业、农副土特产经营业、传统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等行业的老板。

  木兰天池景区外的“竹林小院”老板娘乐红艳告诉记者,她和丈夫黄建军原本在外做生意,夫妻两供养老人和小孩勉强糊口。2011年,眼见着生意越来越难做,夫妻俩想到家乡搞旅游红红火火,乡亲们几乎个个都靠旅游赚了钱,过上了好日子,毅然决定回乡经营农家乐。夫妻俩将自家矮旧的平房进行翻修,靠政府出资补贴款建起一座徽派小楼,在河边的院子里支起桌子板凳,挂起大红灯笼,撸起袖子开始新的生活。现在,乐红艳夫妻年收入超过20万。

  据统计,黄陂区有10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直接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左右,间接就业达25万人左右,涉及旅游产业的街乡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2%,景区周边50多个村从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该区最富裕、最美丽的山村。

  作为旅游管理部门,黄陂旅游局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中更是冲锋在前,抓营销、抓宣传、抓监管、抓项目、抓服务。组织开展大型节庆活动,为景区聚集了人气,提升了知名度;在天河机场候机大厅等人流密集区建立了宣传展示厅和播放旅游宣传片;建立湖北首个景区流量控制预警系统,成立了旅游监管领导小组,全面提高景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黄陂区法院结合全区旅游业发展实际,联合区旅游局成立了6个巡回审判点,定期、定点、定员开展巡回审判,从源头上化解旅游纠纷,促进全区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每到旅游旺季,黄陂公安部门就加派警力,在每个景区设立治安岗亭,五一、十一期间,更是在堵点处、人流密集处五步一人、十步一岗,确保游客安全。

  黄陂的教育部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成为“旅游宣传员”;城管部门走上街头,拆违建、清垃圾、美家园…… 通过各方参与,共同谱写了一曲曲美妙乐章!

  厕所革命,也是全域旅游示范的重要指标。

  2016年11月9日,由国家旅游局主办的“世界厕所日暨中国厕所革命宣传日”活动上,黄陂区木兰生态文化旅游区评为“厕所革命十大典型景区”,成为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的标杆。

  小小厕所,浓缩着黄陂实现全域旅游的匠心。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曾率领全国各省市代表230余人来到黄陂木兰景群,在吴祖云陪同下一览景区五星公厕的风采:古朴与现代结合,简单实用又不失大气时尚。干净整洁的洗手台、温馨便利的母婴间,还有像艺术品一样的装饰吊灯;宽敞明亮的休息厅,24小时不间断服务,热冷水、纸巾、烘干机等设施应有尽有,无不透露出一种家的温情。

  2016年,黄陂区投资近3000万元,对旅游景区、旅游沿线、旅游名镇名村、乡村旅游点,旅游购物场所等进行全面旅游星级厕所建设。对此,李金早高兴地赞许:“黄陂区旅游厕所不仅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而且附近的标识标牌数量多、清晰明了,体现了黄陂从景区旅游模式到全域旅游模式发展的理念,具备了全域旅游雏形,为大会代表提供了可看可学的宝贵经验。”

  通过5A景区带来的龙头引导作用,黄陂为2020年定下宏伟目标,全区旅游综合收入270亿元,年接待游客达到3000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以上,旅游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过5亿元企业4家。

  目前,黄陂木兰湖国际度假区、吉利武汉赛车运动旅游文化小镇、木兰古城、好来坞影视城、长城野生动物园、秦国风情园、迪斯尼乐园和4个星级主题酒店等50亿以上的重大项目相继落户黄陂或正在洽谈;由中央歌舞剧院主导、雷佳主演的《千古木兰万世花》即将上演;由北京中兴通集团投资85.5亿元的“万国之窗”——世界旅游总部基地落户黄陂。

  我们有理由相信:黄陂风景这边独好,木兰风姿将更美妙!■

  本栏目编辑:宏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