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誓言如山终可期

(发布时间:2017-03-12)

                                                                                                                          中共保康县委 保康县人民政府

  2017年2月7日,在湖北省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保康县作为全省唯一的精准扶贫典型在大会上介绍经验:脱贫攻坚任务越重,越要坚持科学施策,必须在“准”和“实”上狠下功夫。省委书记蒋超良当场点评:保康经验见真功。

  保康,山大人稀,地无三尺平。

  作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2014年,我们通过调查摸底、评议审核、公示公告后,全县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65个,贫困人口29489户83075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2945户36416人。

  2016年以来,保康牢记扶贫誓言,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为目标,精准施策、一户一策,创新举措、压实责任,精准扶贫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已完成2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2.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销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精准+实干”——确保“真实效”。精准扶贫,重在“准”,贵在“实”。“准”主要是对象识别核准、致贫原因找准、脱贫路子选准。近年来,保康县积极创新扶贫开发理念,深入到村到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找准贫困“病因”,下准治贫“药方”,促使扶贫工作由粗放向精准转变、从“漫灌”向“滴灌”转变。同时,保康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科学建立精准扶贫项目库,确保实现精准扶贫时间、进度、效果的“三统一”。“实”主要是对贫困群众感情真实、结对帮扶作风扎实、强化攻坚责任坚实。保康县扶贫干部紧盯“精准”二字,与贫困群众建立真感情,真帮扶,使精准扶贫见到了真实效,干出了群众满意、社会和谐、经济增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所驻村“穷、弱、乱”的面貌,赢得了群众点赞。

  资金整合——做实“大蛋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保康县按照资金整合要求,做到“三个一”:一是树立一把标准尺子。县政府成立了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资金整合工作;出台5个资金整合文件,明确资金整合的范围、方式和流程。二是制定一张负面清单。在省政府明确规定“五个防止、五个不得”负面清单基础上,保康县又出台了13类“负面清单”,除预算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工作经费外,其他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三是落实一个硬性保障。县本级按2016年一般预算收入增量部分的25%纳入精准扶贫预算,清理回收前两年度存量资金的50%用于精准扶贫。2016年,整合并拨付各类资金15.8亿元,有力促进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抓住“命根子”。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保康县坚持精准扶贫“看三代、管长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一是创新模式。发挥资源优势,探索创新龙头带动、资产收益、入股分红、旅游带动、转移就业等产业扶贫模式,促进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增收。二是精准滴灌。对照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销号验收标准,大力实施“5117”产业扶贫工程,即“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1个以上长效产业和1个以上见效快的致富项目、人均收入达到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突出茶叶、核桃、蓝莓、烟叶、养殖等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确定产业、项目和规模。按照“精准到户、滴灌到人”原则,出台25类产业到户奖补政策,单个产业奖补最高达到每亩4000元。三是金融支持。县财政出资20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金,与农商行合作,按1∶7比例为贫困户提供“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全贴息”小额贷款。目前,已累计评级授信1.9万户,授信金额7.64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350户、1.44亿元。

  易地搬迁——啃下“硬骨头”。保康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来抓,牢固树立决战决胜的理念,成立指挥部,科学制订全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搬迁。大力实施“交钥匙”工程,采取统一建设、统分结合、委托代建等模式,全面加快工程进度。2016年,省下达易地扶贫搬迁计划3153户9731人,保康自我加压,计划搬迁3598户10395人,建集中安置点154个。实际开工建设住房5815户16333人,分别占省下达计划的184%、168%;入住4881户14643人,分别占省下达计划的154%、150%,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一手抓脱贫。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保康县更加注重解决搬迁户后续发展问题,做到“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寺坪镇岗子村依托专业合作社,在集中安置点发展蔬菜大棚24亩、莲藕80亩,新建光伏发电站1座,带动搬迁户户均增收8000余元。

  政策落地——下透“及时雨”。保康县紧密对接中央、省市精准扶贫政策,研究出台了医疗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落地政策,构建了“1+N”政策体系。创新医疗扶贫,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在县内定点医院住院1.2万元以下合规费用,新农合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未达到90%的补齐到90%,五保户补齐到100%;所有新农合对象年自费1.2万元以上住院合规费用100%报销。制定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奖补政策,发放助学金3194.2万元,资助学生30863人次。农村低保、五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4140元、5800元,重点救助对象按低保标准的20%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2016年,全县政策兜底对象10229户15215人,累计发放救助资金1991.3万元,困难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精神脱贫——激发“原动力”。扶贫先扶志,保康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同步推进,推动物质与精神“双脱贫”。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文化小康示范单位、文化小康示范乡镇、文化小康示范村(社区)三类示范标准;坚持用三类示范分层推进,推动了全县文化小康建设;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丰富载体抓好精神扶贫和文化小康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始终把村级组织作为文化小康建设的前沿阵地,按照建成一个1000㎡以上文化活动广场、一座简易戏台、一个90㎡以上的村级文化活动室、一个文化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器材“七个一”标准,百姓文化消费日益旺盛,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升。保康县文化小康建设经验在襄阳全市推广,先后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深度报道,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2017年是扶贫攻坚的深化年,保康竿头日进,紧紧围绕“确保每个有就业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出台《保康县2017年精准扶贫就业创业工作计划》,建立“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就业扶贫工作体系,全面启动就业扶贫“春季攻势”,进一步提高就业创业对贫困人口的扶持带动作用,全力打好2017年就业扶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王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