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关于内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7-03-12)

                                                                                                                      ——以武汉发展自贸试验片区为例

                                                                                                                                     黄汉民

  国内自贸区是指在国境内关境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设立自由贸易区意味着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开放度,因此内陆地方政府会面临诸多新现象、新事物和新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探索、研究。

  一、理解、把握国家设立内陆自贸试验区的深层涵义

  与沿海地区不同,我国内陆地区并无国际货运港口也无标准的国际空港,在内陆地区设立自贸试验区,一定程度上实际就是设立内陆地区改革与开放的小型综合经济特区。

  第一,通过设立内陆自贸区,以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内陆地区经济管理体制、市场运行规则体系等进一步与国际经济规则接轨,改善国内整体营商环境,有效促进我国总体经济发展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通过设立内陆自贸区,以点带面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尤其是在现阶段经济增长趋缓、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发力,拓展、提升内陆市场的容量和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和转型。

  第三,通过设立内陆自贸区,推进内陆经济与沿海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以内陆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实现内陆经济与沿海经济的对接和产业转移,有利于缓解两者间的不平衡,促进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

  第四,通过设立内陆自贸区,促进内陆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形成。促使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由依赖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变为依赖创新驱动。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率提升,加快完成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二、内陆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与功能

  与沿海地区自贸区具有特定的对外辐射区域不同,内陆自贸区的辐射区域主要在内陆地区的不同区域,这是两者的主要差异。换言之,内陆自贸区本质上是对内辐射的自贸区,是为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服务的。因此,内陆地区自贸试验区建设,归根结底就是国家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以内陆自贸区设立为突破口,推动内陆地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国际化方向改革,通过促进内陆经济与沿海经济及国际经济的融合,使我国逐步形成内需为主、内外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根据国务院安排,我国新设的7个自贸试验区,将继续依托现有经国务院批准的新区、园区,继续紧扣制度创新这一核心,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试点格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湖北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发挥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因此,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定位:

  第一,从国家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定位武汉自贸片区的发展建设。换言之,通过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增强武汉作为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凝聚力、辐射力。

  第二,以自贸区建设为改革开放窗口,构建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内陆自贸区管理体制,引领推进武汉城市圈整体营商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第三,通过高新工业园区、国际物流园区、现代服务园区、国际创业园区等的设立,发挥地区经济综合优势,推动地区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使自贸试验区成为推动内陆经济产业转型与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

  武汉自贸试验片区的综合发展目标,是以自贸片区建设为突破口,改善地区整体营商环境为中心,大力促进产业集聚、产业转型与升级、企业国际化经营、物流现代化、服务贸易、国际性会展等方面的发展,促使武汉发展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的开放型经济中心城市。

  三、武汉建设内陆自贸试验片区的优势

  与其他内陆城市相比,武汉发展内陆自贸区的最大优势是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在经济地理区位、科技教育实力及人力资源、制造业基础实力等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

  第一,武汉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武汉在地理上位居我国大陆的腹心,是全国纵横水陆交通十字交叉点的自然中心,水路、公路、铁路、航空路线四通八达方便快捷。武汉是国内铁路运输的最大中转站,也是中南七省的邮政通信中心,长江武汉港是中国内河第一大港,武汉电信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以武汉为圆心,以 1000 公里半径画圆,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大城市都在其中,武汉因此被国外誉为进入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

  第二,武汉的科技教育实力优势。武汉拥有两院院士68名,82所普通高校,778个科研设计单位,45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是全国第三大教育、科研中心。武汉东湖高新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通信、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型材料等五大领域中,科技开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武汉科技教育的整体实力,对武汉地区的经济发展会产生强大的技术、知识外溢效应。

  第三,武汉的制造业基础优势。武汉工业门类齐全,涉及30多个行业大类,3万多家工业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强,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载体。无论是高新技术制造业,还是传统制造业,都有较好的基础。武汉已发展崛起了中国光谷、神龙汽车城、台商开发区、阳逻开发区等系列工业园区,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相融合的、以制造业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带。

  第四,武汉的城市基础设施优势。“十二五”期间,武汉加快了城市道路改造、通信设施等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武汉基础设施条件。以交通为例,武汉已基本形成“水陆空”的立体型、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2015 年武汉交通部门各种运输方式年货运能力已达4.8亿吨,年客运能力达2.7亿人次,港口综合吞吐能力达16300万吨,民用航线322条,通达国内城市和地区57个,通航国家及地区21个。

  四、武汉发展内陆自贸试验片区的不足

  尽管这些年武汉经济发展取得了相当显著的进步,但无论从武汉成为国家内陆中心城市的发展要求,还是从中西部其他主要城市的发展态势看,以下方面都可能制约着武汉自贸试验片区的发展:

  第一,武汉经济的国际融合程度较低。目前,武汉经济的对外开放度不到20%,低于全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水平,在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中,也位居中下游。这一方面反映了武汉经济及企业的比较优势不明显,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武汉可能不易分享新一轮国际分工及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同时,因长期以来经济对外开放度不高,武汉的投资、营商环境及政府管理效率等与国际通行水平存在不小差距。对于内陆地区的大型城市,如果难以直接大规模参与国际分工,就必须通过加强与沿海开放经济的融合,间接地参与国际分工,通过拓展资源配置优化的空间,强化武汉作为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力与辐射力。

  第二,武汉经济中的民营经济比重不高。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在武汉经济发展的地位十分重要,尽管近些年非国有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所占比重仍然较低,长期以来武汉民营经济占GDP比重一直在40%左右徘徊。从目前武汉的工业产值构成看,前三位分别是汽车、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均由国有经济主导。国有经济主导地区国民经济本身,意味着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范围广、程度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相对不足。整体经济的市场化、民营化程度较低,是武汉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城市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后制约武汉自贸区发展建设的主要障碍。如何有效增强武汉民营经济的活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占比,是今后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第三,中小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民营经济发展不足,中小企业在武汉经济的发展相应滞后。中小企业发展是今后武汉经济发展转型极为重要的途径。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对于武汉市经济发展从投资拉动变为内需主导转变至关重要,将在投资、消费和增加居民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虽然不占市场主导地位,但在技术、管理、发展模式上更具创新动力。保护和促进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有利于保持现代产业发展的竞争活力,而且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包括科技型专业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对武汉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四,城市营商环境仍待优化。近些年武汉的经贸投资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与国内其他主要城市比较,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在法治环境、金融环境、企业信用、政府行政效率等软环境方面有待改善。根据近几年世界银行和台湾机电电子公会等机构对中国大陆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价,武汉投资环境评价的综合排名,不但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主要城市,也落后于中西部的成都、重庆、郑州等城市,城市营商环境状况已成为制约武汉经济及对外经贸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武汉自贸试验片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首先,武汉自贸试验片区建设的核心是创新的制度安排。这里的制度创新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治理三个层面的制度创新,且要对接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只有在法治、机制和体制的系列制度创新下,内陆自贸区建设才会产生真正意义的示范效应。其次,武汉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心是如何结合本地经济现实,有效发挥自贸试验区对内陆经济中部区域的集聚力与辐射力,并在此基础上相应形成自贸试验区的特色。再次,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地区经济管理体制、市场运行规则体系等进一步与国际经济规则接轨,有效改善武汉地区整体营商环境。与此同时,相应促进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的融合发展,加快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形成。最后,通过内陆自贸试验区建设,促进和提升内陆经济的产业转型与升级。在内陆自贸试验区的示范效应下,逐步形成我国经济内生性增长的新的增长极。具体言之,可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以壮大非国有经济、减少政府配置资源行为、强化市场机制作用为发展方向,大力改善武汉的经贸投资环境。提高地区经济的市场化、民营化程度,促进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加快形成。

  第二,以完善招商引资、主攻加工贸易、扶持中小企业为发展手段,夯实地区对外经贸的发展平台。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强化武汉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和联系。

  第三,以产业集群、空间集聚、项目配套为发展重点,提升地区开发区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围绕武汉制造业的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外引内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开发区经济成为武汉经济中部崛起的发展引擎。

  第四,以加快口岸建设、构建现代物流、完善专业服务、打造会展经济为发展内容,强化武汉的商务城市功能。以制造业为基础,发展现代服务业,使武汉逐步成为我国内地商务活动的中心城市。

  第五,建立中部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促进贸易便利化。通过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建立中部地区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开展先进设备、耐用消费品及日常消费品等商品的展示仓储、分拨等业务,完善相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系统。

  第六,探索金融体制改革,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允许自贸试验区内企业、银行从境外借入本外币资金和发行本外币债券,企业借入的外币资金可结汇使用等金融业务和体制方面的探索及改革。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在湖北自贸区内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在自贸试验区内的金融业务和体制的探索及改革,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湖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