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着力推进“一高三新”农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7-03-12)

                                                                                                                               孝感市委办调研组

  发展“一高三新”农业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厚植农业新优势、建设美丽新农村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孝感市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市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一、以“四个三”为引领,深化农业改革

  (一)注重“三个突出”,丰富发展内涵。一是突出新品种应用。孝昌县以稳定粮食生产、调整粮食内部结构为思路,推广农作物新品种46个,应用面积52.9万亩,增加农民收入1402万元。大悟县积极推广花生、水稻、茶叶等优良新品种53个,种植面积达56.2万亩。二是突出新技术普及。云梦县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普及力度,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机械直播),油菜精量播种、机械收割,蔬菜移栽、贮藏保鲜,畜禽养殖自动饮水、料线、清粪系统等农业科学技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应城市重点推广普及优新良种、轻简栽培、精量播种等实用技术,应用面积达116.77万亩。三是突出新模式推广。汉川市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立体种养、循环、有机农业,突出发展“甜玉米—马铃薯”“中稻—秋包菜”等间作套种多熟种植模式10多万亩,亩平增收1000元以上;在全国首创“虾蟹鳜生态混养”模式,发展面积15万亩,亩平纯收益5000元以上,被评为“全国河蟹产业先进县市”;推广发酵床零排放网上番鸭养殖技术,发展合作养户100多户,走出一条养殖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二)加大“三个力度”,拓宽投入渠道。一是加大以奖代补力度。孝南区筹措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一高三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对集中连片开发果茶、水产基地的大户,每亩补助种苗费200-400元;对新建水稻集中育秧工厂,每处补助10万元;小型育秧温棚连片在5亩以上的,每棚补助2000元;对农业专业合作社新建、改建、扩建机具库棚,每平方米补助100元。二是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应城市积极整合国土、交通、农业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一高三新”基地设施配套建设。三是加大民间资本参与力度。汉川市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到农村经营,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沉湖镇福星现代农业公司流转集并耕地3万亩,在全省首创“公司+家庭农场”双层经营模式,建成年加工粮食10万吨的福星米业、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育秧工厂、2000亩智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三)实行“三个结合”,完善发展载体。一是与畜牧强市建设相结合。应城市大力开展畜牧强市创建工作,家禽存笼和禽蛋产量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列,永盛公司通过工艺优化与低成本化综合集成应用,降低规模猪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成本,实现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大悟县宣化店镇黑猪、大新镇祥和藏香猪、高店乡孔雀特色养殖等特色畜牧养殖新品种遍地开花,加速了特色养殖品种的结构调整,提升了产量和效益。二是与水产大市建设结合。孝南区加快鳄鱼、河蟹、小龙虾等名特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鳄鱼存池量突破10 万条,河蟹、小龙虾产值突破1 亿元,实现水产产值8.5亿元。云梦县发展“一高三新”渔业养殖模式5.64万亩,乌鳢池塘专养、生态甲鱼、池塘河蟹养殖等高新模式亩平产值、效益较传统养殖模式提高了3-5倍。三是与林业基地建设结合。孝昌县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以苗木产业为核心,依托京穗农林网,采取“互联网+苗木”模式,探索出了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条龙”的新路子,采取“苗木+旅游”模式,将景区建设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着力打造集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垂钓、果品采摘于一体的休闲景观园、农家乐达360余家。

  (四)做好“三个引导”,培育发展主体。一是引导培育一批领头雁。应城市成立专班,确定专人对口帮扶,重点培育湖北鲜野生态农业发展公司、俊培农机和洪缘植保合作社新型社会化服务、顺发农业科技休闲园等一批成长型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一高三新”农业发展的领头雁。二是引导建设一批种养基地。云梦县狠抓粮食、蔬菜、畜禽、水产四大特色农业板块建设,建成下辛店优质水稻、隔蒲潭优质马铃薯、胡金店双低油菜三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成万亩花(苞)菜、大棚蔬菜、白花菜、藜蒿、大蒜五大特色蔬菜基地,建成万亩现代渔业、螃蟹、乌鳢等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三是引导开展土地规模经营。2016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4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5.7%;家庭农场总数2518家,经营土地面积21.6万亩;28个家庭农场入选2015年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全市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7242家,社员4.6万个,注册资本88.5亿元,辐射带动农户超过36万户。

  二、把脉问诊,找准难题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改革方方面面,必须把握方向,找准问题,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十分复杂的新情况,需要应对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是要素变量挤压使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明显减弱。农业发展面临农产品价格国内外倒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约束趋紧三大因素制约,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有效利用的难度加大。孝感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2亩,低于全省人均1.3亩,低于全国1.52亩;中低产田地高达64%,有效灌溉面积占84%,旱涝保收面积仅为72%,机电排灌面积只有68%;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工业发展成果惠及农业不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显薄弱。虽然逐年加大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总体来看,基础设施依旧薄弱。在应对2016年“98+”洪涝灾害时,全市境内江河湖库及内垸子堤多处破堤漏水,不能满足抵御自然灾害需要,严重威胁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农业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缺失,责任主体不明确,“建而不管”“建而不用”“各自为政”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使用效率。

  三是全方位推进的改革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挑战加大。全面铺开的改革推动农业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够高,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配套不够完整,产业组织化程度、经济效益不高,发展的难度增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供给不足,转化率不高,支撑和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市场疲软,经济下行,导致农产品需求和出口下降,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加上非农劳动力需求下降,导致农民收入下降,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难度加大。

  三、 精准发力,实现第一产业“脱贫摘帽”

  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把改革创新贯穿于“三农”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我们要勇于直面挑战,敢于攻坚克难,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势头,力争“三农”事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实现农业产业脱贫,甩掉第一产业是贫困产业的“穷帽子”。

  (一)走特色化之路提升农业边际效益。充分依托各地资源,发挥特色优势,制定好规划,突出重点,加大对主干路沿线、重要园区的建设力度,打造“重点园区”及“农业产业带”。因地制宜,突出乡、村农业特色,形成错位发展,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二)“政策+资金”两手抓,为农业产业脱贫保驾护航。鼓励支持合作,聚集社会资金,做大投入“蛋糕”。一是强化财政奖补。财政对“一高三新”农业发展,每年列支一定的投入,重点对科技创新、优良品种、技术推广等给予补贴。二是引导多元投入。采取国家支持、地方配套、民间融资等办法,筹备建立一定数额的“一高三新”农业发展基金,鼓励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参与,引导工商资本进入生态农业发展领域。三是加大金融倾斜。创立多种金融产品,落实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四是活用整合资金。按照规定,由市一级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对“重点园区”和“农业产业带”等项目建设倾斜。

  (三)培育激活市场主体,让“原子分子”跳跃起来。市场主体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关键细胞,要不断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拓展市场空间,让农业产业内的原子和分子跳动起来,活跃起来。一是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继续深入推进“四个一批”工程,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鼓励区域内同一领域的专业合作社实行横向联合,组建行业联合社和跨区域的专业合作社,共同开拓市场,延伸农业产业链。二是唱响农业特色品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加强有地域特色的品牌的策划、整合、包装、推介和营销,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三是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检测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等产品质量全程监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建立科技和人才二维坐标系,提升农业竞争力吸引力。立足需求和应用导向,加快建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成市县两级12316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强种子工程建设,建立农作物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支持糯稻新品种引进示范和孝昌县“籼改粳”试验示范工作;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农田有机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发展“一高三新”农业,不拘一格引进农技和生产经营人才,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多出成果;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动,开展深度合作;出台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给予必要的政治、经济、生活关怀和待遇,使引进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同时,采取学历教育、专业短训、挂职实践等办法,促进本土人才快速成长。

  (五)利用“互联网+”红利,助力第一产业“脱贫摘帽”。发展“一高三新”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必须加大体制机制的创新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好时机,彻底摘掉农业是贫困产业的帽子。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依法转让、出租、入股等流转机制。建立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的生态补偿机制,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社会化服务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提升等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等财政金融扶持政策。■

  (调研组成员:武荣楚 陈 亮 林 琳 余东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