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2017-04-14)

                                                                                                                           ——访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

                                                                                                                               本刊记者 刘 海

  编者按: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经过一年的推进,2017年一号文件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指导,2017年也成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元年。开好头至关重要。为此,本刊特推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报道,供各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借鉴。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在这场改革大潮中,我省如何才能乘风破浪,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就此,我们采访了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同志。

  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前行

  本刊记者:自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我省农业农村工作一直按照相关精神在推进,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戴贵洲:近些年我省一直在稳步推进农业强省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省农业转型跨越提供了难得机遇,特别是今年一号文件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更是为我省农业强省建设添了“一把火”。总结近几年工作,我省农业工作成效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是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日益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农机作业水平提升工程”,布局了16个省级全面全程机械化试点,其他市县机械化试点也各具特色,全省呈现整体推进格局。制定了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规范与标准,比如黄冈市运用大数据来实现农业科技服务精准化。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全省开展科企合作的种子企业34家,基本覆盖省内主要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

  二是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启动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建设,坚决杜绝单、双高品种下田。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成立了湖北优质稻产业联盟。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试点发展“粮改饲”,饲用粮油作物面积达100万亩。深入推进“一鱼一产业”,继续做强小龙虾、河蟹、鳝鳅三大“百亿元”产业。推动“三品一标”产品生产规模化,全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品牌总数达4176个、总产量达1957万吨。

  三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湖北是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省份。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48家和853家。投入财政资金11.28亿元,撬动社会投资1000亿元,建设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九种特色农产品基地,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达1517个、专业乡镇119个。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全省限上休闲农业点达到4700家。

  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现有农民实训基地260多个、农民创业孵化基地32个、农民田间学校100多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10万余人。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县市新增9个,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会,设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70521家和25630个。

  五是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全省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流转面积达到1780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9.5%,“按户连片耕种”的“沙洋经验”写入了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建成市、县两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54个,办理交易3.2万宗、交易额48亿元。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办好京山县试点的基础上,新增武汉市蔡甸区、宜昌市夷陵区两个试点。

  我省农业在供给侧结构上的不足体现为“四不一缓”

  本刊记者:改革总是针对问题而来的,目前,我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戴贵洲:我省农业发展主要面临的是“两难”问题。一个是最难解决的矛盾:大宗农产品全面降价与农民持续增收目标的实现,另一个是最难突破的瓶颈:农业生产成本全面上升、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具体表现为“四不一缓”: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失衡,农产品存在“卖难”现象,农民增产不增收。二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偏低,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很少;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易碎品”,安全风险较高。三是产业融合机制不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足,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四是生产经营成本不低。农业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源与环境约束趋紧,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五是农民增收势头放缓。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五年来首次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农业受灾严重,农民经营性收入降低;政策助农增收的边际效应也在递减;农民财产性收入比重依然较小。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好“五个创新”

  本刊记者:中央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具体到湖北,我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戴贵洲:我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重点要抓好“五个创新”:

  一是围绕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科技为支撑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解决冬春青饲作物开发、稻渔综合种养、农机与农艺融合、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继续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二是围绕产品创新,引导新消费、催生新产业。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特色、绿色、有机中高端农产品的供给,减少滞销低端农产品的供应,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动我省农业产品、农业技术、农业企业走出去。我省马铃薯主食化的成功实践证明,“小土豆”可以引领新的消费时尚,催生大产业。同样,我省稻渔综合种养和粮经饲统筹的潜力也很大。

  三是围绕模式创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衍生出了生态、休闲、观光方面的功能,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农产品变旅游商品”。我们要通过深度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全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四是围绕主体创新,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人。在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就必须充分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自2012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6年强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是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集中精力、整合资源,合力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

  五是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当前,农村资源要素流失加快,资产资源不活,农民财产权能缺失,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亟待健全。要认真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构建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今年我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主推“九项工作”

  本刊记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省今年的工作重点在哪里?

  戴贵洲:2017年是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年,也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今年,我省农业部门主要在九个方面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今年,我们将集中力量在41个县(市、区)开展种养加全面机械化、特色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试点,确保160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任务完成。力争今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5万人,大力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推动建设湖北农业大数据中心,实现涉农信息互通共享。启动第二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活动,确保我省农产品质量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二是抓好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继续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在47个粮食主产区划定全省水稻生产功能区,打造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在全省35个油菜生产重点县(市、区)建立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培育双低菜籽油品牌,促进全程机械化生产。

  三是示范推广“粮改饲”。加快青贮饲料产学研结合,组织相关行政、科研单位构建饲用农作物生产、青贮和饲喂一体化技术体系。持续优化“粮改饲”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养殖企业+种植大户”“养殖企业+种植合作社”“养殖企业+自有种植基地”等种养结合模式。

  四是全面开展园艺作物提质增效行动。重点支持建立全省茶叶、水果、蔬菜全程标准化生产体系,因地制宜整乡(镇)、整县(市)成建制推进,实现由“园”到“区”拓展。大力推进园艺作物品牌建设,扶持重点企业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比如将武汉茶叶博览会打造成全国茶产业重要的展示和交易盛会。

  五是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大力推广“稻虾共作”“稻鳅共作”“稻鳖(龟)鱼虾共作”等种养模式,培育一批涵盖小龙虾、河蟹、泥鳅、乌龟、甲鱼及适宜稻田综合种养种植的水稻品种的现代种业企业,打造“虾乡稻”“香稻嘉鱼”等一批有机农产品品牌。

  六是加快发展绿色畜牧业。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鼓励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养殖合作社通过种养配套,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的主体小循环;探索在相应区域内,建立沼液利用和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中心。复制江夏区、仙桃市等地的成功经验,推出一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样板。

  七是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在试点区域开展利用规模畜禽养殖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加强有机肥使用技术的宣传与培训,组织农户到示范区观摩学习、现场考察。今年,中央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创建100个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分配我省创建示范名额6个,目前我们正在组织申报。

  八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加大休闲农业品牌的宣传力度,推介休闲农业精品景点;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启动休闲农业产业园建设,促进提档升级。争取今年全省限上休闲农业点达到5000家,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

  九是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当前农业农村改革重点是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6年,我们新增了武汉市蔡甸区、宜昌市夷陵区两个试点。今年,各市州新增1个县(市、区)开展试点,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安排1个乡镇试点,其他县(市、区)安排3个村试点。■

  责任编辑:周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