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张俊飚

(发布时间:2017-04-14)

                                                                                                                                     张 露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2016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十一位,夏收油菜和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25元,居中部六省第一。虽然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其健康持续发展的难题与障碍,突出表现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如增产不增收、成本抬高与价格下压、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并存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夯实根基。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

  全方位、深层次地认识和理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正确把握中央政策和明确未来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意义重大。

  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进群众福祉之重举。近年来,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从“吃饱”向“吃好”和“安全、营养、健康”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供给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扭转当前农产品多而不优、量大质低和产销错位的现象,尽快提高品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之必须。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水土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和环境损害不断加重,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农业发展的突出短板。这就迫切要求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转变,通过修复生态、改善环境、补齐短板,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之根本。近年来,农产品产出不断增加,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推动了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我国农产品与国际农产品的价差增大,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洋货入市、国货入库”问题突出,形成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通过降成本、提效能、强动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严守底线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高度把握中央要求,保持清醒认知,严守底线。

  1. 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粮安天下、农稳民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对农业尤其是粮食产业战略重要性的形象描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意味着要放弃或者弱化农业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能力,恰恰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让“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得以全面实施,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弱化。

  2. 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当前,主要农产品价格低迷、农产品成本上涨、中央对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动能不足,农民增收机会减少。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使农产品供应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以特色赢得市场,以品质赢得价格,以技术换取空间,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建立起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

  3. 绿色发展意识不弱化。绿色发展理念反映在农业领域,就是不能为了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为了产出增加而浪费资源,为了短期目标而忽视长远。相反,应该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思想,提升和强化绿色发展意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效应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4. 产业发展形态不独单。农业不仅具有满足人类消费需求的经济功能,还具有美化环境、固碳释氧的生态功能、农艺传播与历史传承的文化功能以及稳定社会与食安天下的政治功能等。这就要求农业发展形态不能仅仅围绕经济功能来实现,还要考虑其他功能的实现路径,如发展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园区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甚至发展能够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使农业发展形式不再单一、发展内容不再单薄、接二连三相互融合。

  三、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强农业科技供给能力。湖北作为科教大省,在农业领域有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精英人才和研发能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机遇,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兼职取酬等激励性政策制度体系,加大对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的投入,研发形成一批降本增效好、市场前景大、产出收益高的农业科技新成果,增强农业科技供给能力,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动能。

  2. 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供给结构调整优化。农业是第一产业,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是对单一产业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是新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形成的有效组配,也是增强农业与农村经济系统稳定性所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和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升价值链,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来创造农业价值增量,放大农业价值效应,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3. 强化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经营主体和经营组织决定着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水平。当前,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偏低、能力偏弱,农业经营组织功能不强,作用发挥不够。因此,必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加大示范家庭农(林)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建设力度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等经营性服务组织,不断完善农业经营体系,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4. 优化资源环境要素配置,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资源环境要素的投入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投入,在粗放增长方式下,低效或无效的资源环境投入既会产生低效或无效供给,又会过度损耗资源环境。因此,要加大对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调整和配置结构的优化,如: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和耕地生态修复工程,提升土地环境质量;通过“一控两减”和清洁养殖,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通过鄂北岗地整治和江汉平原湖田地区治理,提升水土资源匹配能力和基本农田生产能力;通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5.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是支撑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要加大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中小河流及湖泊整治力度,将“藏粮于地”战略和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提升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重点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乡村建设管理和规划引导工作,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生产生活垃圾集运体系建设等;推进金融服务网格化,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增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能力;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力度,引导并推进农业互助保险发展工作。 ■

  (作者分别系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讲师)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