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关于加快武鄂协调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7-04-14)

                                                                                                                             中共鄂州市委政研室

  今年1月18日,省委书记蒋超良参加湖北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鄂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武鄂协调发展,主动对接武汉发展战略规划,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延伸武汉普惠性支持政策。推进武鄂协调发展,是湖北全面推进“一主两副多极”发展战略、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鄂州着力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的迫切要求。

  一、武鄂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近年来,鄂州主动与武汉对接融合,坚定不移地走依托武汉、融入武汉、服务武汉、发展鄂州之路,武汉与鄂州已初步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合作中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一)城市规划一体化。按照资源整合、区域合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理念,主动调整鄂州市城乡空间规划,对鄂州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4个新区直接与武汉市对接:葛店开发区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为主导产业,以加快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为主攻目标,与武汉科技新城对接,成为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梧桐湖新区、红莲湖新区以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与武汉江夏区高度融合,成为服务武汉的科技创新基地、运动休闲基地和高端居住中心;三江港新区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支撑的临港经济与武汉新港南岸核心港的战略地位融合,建设干散货、集装箱、联运集散枢纽,成为武汉城市圈重要的物流基地。

  (二)基础建设一体化。鄂州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全方位立体连接武汉交通大动脉。公路方面,建成武黄高速、武鄂高速、国道G316、省道S119、S120、S121和吴楚大道等7条对接通道,正在建设鄂咸高速、武阳高速,开通城际公交线路3条。武鄂两地已经规划将武汉市未来一路、未来三路、科技一路与鄂州互联互通。铁路方面,武汉-九江铁路电气化改造已完成,武-鄂-黄(黄石)、武-鄂-黄(黄冈)两条城际铁路建成投入使用。武汉地铁11号线继续向东延伸至葛店开发区。港航方面,三江港区被列为武汉新港核心港区,三江港综合码头、三江港货运站及货运铁路工程已经启动建设,正与武汉新港全面对接。

  (三)区域市场一体化。市场准入方面,葛店开发区与武汉东湖开发区试行市场主体准入协作,鄂州注册企业可冠以“武汉”的名称。金融方面,汉口银行、中信银行、长江期货、长江证券落户鄂州,积极配合武汉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市场方面,武商量贩、银泰百货、中百仓储等多家武汉商贸连锁企业进驻鄂州,鄂州的蔬菜、水产品、生猪、家禽等农副产品也通过这些商贸流通链条源源不断输入武汉市场。

  (四)产业布局一体化。宝武钢铁重组了鄂钢,总投资110亿元的鄂州电厂二、三期工程顺利投产,向武鄂两地同步供电。葛店开发区被列为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中国药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华科、武大、地大在鄂州设立研究院,鄂州成为武汉高校院所的孵化基地。两地合力建设大梁子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共同实施了梁子湖防洪及生态修复工程,有效保护了武汉城市圈的战略水源,梁子湖湿地成为武汉城市圈的生态屏障。

  二、武鄂协调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武汉与鄂州的合作交流虽然在逐渐加强,但是两个城市在各自行政中心领导下发展,合作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交易成本及彼此得失的反复考量,武鄂协调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合作机制不完善。虽然从2002年开始就在省级层面正式提出打造武汉城市圈的目标,但囿于现行行政体制束缚,武鄂城市之间的合作存在一定困难,各自都有难以作为之处,“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势乃至“以邻为壑”体制困境亟待突破。区域合作缺乏高层协调机制,部分事项尚处在一事一议阶段,没有落实推进机构,未形成长效机制。

  (二)产业规划不合理。现行行政体制下形成的地方利益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突出,两市在产业发展上主要是竞争关系,而不是互补关系,发展规划难以统筹,产业优化整合、科学布局难以实现,地区利益难以平衡。

  (三)民生事业不融合。在交通方面,规划协调不够,武鄂城市圈交通一体化的技术、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交界地段道路的管养存在“两不管”现象;在电讯市场方面,作为武汉城市圈通信同城试点城市,目前两市间尚未实现固定电话共用区号的目标。

  三、武鄂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要站在为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力支撑的高度,站在建设全省开放开发高地的高度,切实推进武鄂协调发展。

  (一)加强区域规划和发展战略对接。抓住武汉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我市建设国际航空大都市的有利契机,调整优化我市空间布局、产业方向。一是加强产业规划对接。积极借助武汉城市圈辐射和带动效应,按产业链分工合作要求,确定我市邻近区域的主体功能和产业定位,形成与大武汉、鄂东城市群互动协调发展格局。二是加强专项规划对接。重点推进公路、铁路、港口、城轨、电网、管网、电信、生态、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全面对接,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联保联治。三是加强园区规划对接。结合武汉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立足我市航空大都市总体规划,适时调整优化八大新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强化内在联系,提升整体性协调性。加强全域统筹建设用地、全域统筹城镇体系、全域统筹产业布局、全域统筹主体功能。

  (二)共建大武汉航空客货双枢纽。一是推进武鄂航空港深度合作。明确将鄂州机场作为武汉第二机场,天河主客、鄂州主货的错位发展总体定位,加快推进鄂州机场项目报批和前期筹建工作,确保按时投入运营。二是推进武汉自贸区深度合作。推进鄂州航空枢纽核心区按照武汉自贸区“区外区”模式,加强对接对标,在开放策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商事制度等方面与武汉自贸区全面合作。三是推进航空偏好型产业发展。主动承接武汉市更多新兴产业外溢和科技创新转化成果,大力支持高端化、全球合作型产业、高价值产品不断壮大规模,弥补武汉东向空间不足和鄂州创新资源缺乏、临空经济发展不够的短板,共同构建临空经济产业轴和城镇化发展轴。

  (三)推进沿江临港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对接武汉市“大临港”产业板块,加快鄂州沿江港口体系建设,形成无缝接驳、高效运行的多式联运优势。加强三江港新区临港特色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吸引重大项目落地,实现与武汉阳逻港、花山港互动发展。加快三江港铁路综合物流基地建设,加快一类口岸报批工作,积极争取采用“一区多园”模式,将三江港纳入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封关范围,积极申报设立三江港水运口岸和铁运口岸海关监管区,启动一体化通关查验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三江港铁水联运能力和通关效率,推动三江港成为“汉新欧”的南岸起点。

  (四)推进武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把推进武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两地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进一步推动道路交通体系对接,实现同城化运行。一是推进道路互联互通。加快鄂咸、新港、武阳等高速建设进度,启动红莲湖新区、葛店开发区与东湖高新区对接道路工程建设。二是实现公交一体化运营。推进两市邻近区域城市公交一体化运行,开通鄂州市主城区到武汉市光谷火车站的公交线路。三是谋划通勤化轨道交通。谋划光谷到鄂州机场的快轨交通线,适时启动两市通勤化轨道交通、武汉地铁11号线左岭新城东延葛店开发区工程施工,积极推动东湖开发区有轨电车T2线向葛店开发区、T9线向梧桐湖新区方向延伸前期工作。

  (五)协调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八大新区共享武汉资源,承接武汉辐射,形成协调效应。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新区、梧桐湖新区要与东湖高新区一体化规划,推动与大光谷主导产业板块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实现园区之间产业协调发展;鄂州开发区、鄂城新区、花湖开发区与武汉及国内外航空偏好型经济主体合作,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中部地区临空产业聚集区和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推动特色产业示范园共建共享,重点推进葛店光电信息产业示范园、红莲湖半导体集成电路和氢能产业、梧桐湖新区等3个特色产业示范园与东湖高新区的战略合作。

  (六)推动现代服务体系协调共享。进一步利用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承接优势,主动对接,促进我市服务业成长壮大。一是充分共享大武汉消费市场。加快我市消费服务市场发展,实现与武汉消费市场体系的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我市空公铁水多式联运和快捷交通优势,推动我市物流业发展上规模、成体系、现代化。二是充分共享大武汉高端要素资源。大力推动跨市域创新合作和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四新”经济主体。大力利用武汉金融、资本、人才、信息、管理要素资源,培育新型现代服务业市场,推动我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充分共享大武汉多元化服务体系。共享武汉各类产权交易、中介服务、咨询设计等资源,推动我市现代金融、贸易、外包、代理、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培育、成长、壮大。

  (七)全力对接武汉科教创新资源。全面发掘和利用武汉科教优势资源,大力弥补我市科教资源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一是进一步推进市校合作。精准对接武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平台、联合研发转化平台。加快引进一批博导领衔的科研团队进驻,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培训,推动研发成果转化。二是进一步支持产学研合作。实施百家企业“走校进所”工程,推动传统工业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化。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培育一批高成长性高技术企业,培育“四新”经济增长点。三是进一步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继续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着力引进一批能突破关键技术、带动产业链形成的领军人才,开展“人才+项目+平台”的定制服务。继续实施“招硕引博工程”和“企业家培养工程”,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八)协调推进武鄂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武鄂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一是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建立一体化的环境联防、联控、准入和退出机制,实现深层次联合执法、事件处置、风险防范、环境事件损害评估及赔偿机制、跨区域事件应急处置和监督机制的落实。二是共同保护大梁子湖生态环境。成立大梁子湖水系生态保护开发专班,强化落实湖长制。制定并实施大梁子湖水系生态治理规划,适时申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加快实施大梁子湖流域水系防洪及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三是统筹推进江湖环保整治和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展跨区域循环经济合作,推进大宗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资源综合利用。强化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协调开展长江沿线重化工业企业控排减排行动,提高污染企业排放成本。

  (九)推动公共服务政策资源协调共享。争取拓展武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服务空间,创新公共服务对接合作机制,构建高水平、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协调供给体系。一是共享武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着眼于利用武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统筹推进与武汉开展合作,协调两市资源配置,取长补短,缩小公共服务差距。运用远程教育、远程诊疗等信息技术加快两地学校、医院合作。二是创新公共服务对接合作模式。积极推动建立两市公共服务协调共享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支持武汉高端公共服务机构建立跨区域公共服务合作载体,扩散服务功能,拓展覆盖空间,提升我市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三是推动公共服务政策一体化。充分发挥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主导作用,主动对标武汉市,逐步使两市居民获得统一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底线公平”。重点推进两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互认互通、信息共享,逐步实现社保政策标准全面统一和无缝衔接。■

  (执笔:程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