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全域旅游靓远安

(发布时间:2017-04-14)

                                                                                                                            本刊记者 张 利 姜晓晓

  驾车从武汉市出发一路向西,经沪蓉高速至呼北高速,不过3个半小时,一座如梦幻般的山乡——远安,出现在人们眼前。红的山、粉的桃花、黄的油菜花、白的梨花被无边的绿色包裹着,高低不齐地排列在路的两边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花树掩民居、碧水灌农田,曾经的梦里老家突然从人们的脑海中跃变为现实,一步一景的生态画卷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

  远安,古有“西蜀门户,荆襄要冲”之称,是中华民族之母嫘祖的故里,不沿江、境内无铁路,是全省唯一一个整体不对外开放县。但正是远安,2013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域景区化建设;2015年早于国家旅游局,率先在全国提出全域旅游;2016年被纳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目前,远安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湖北省首批生态县,建成38个景区景点,从事旅游业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25.6%。在“全域旅游富民”的道路上,远安步履铿锵。

  在采访中,记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交通相对闭塞、没有区位优势的山区县,为何能在湖北创下旅游产业发展的多个第一?“博弈之道,贵乎严谨”。在远安县委、县政府看来,区位、交通等发展环境固然重要,但是立足资源禀赋,准确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最重要,鼓起勇于争先的精气神更是必不可少。

  审慎决策,选准一条光明路

  远安鸣凤宾馆位于远安县鸣凤镇中央,是远安成立最早的旅游饭店。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鼓励工矿企业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当地知名的“煤老板”、民营企业家高圣望注资930万元,整体买断鸣凤宾馆。随着远安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2010、2015、2016年,高圣望又分别投入巨资,对鸣凤宾馆进行整体升级改造,以应对年年攀升的入住率。“全域旅游的发展,给我们旅游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鸣凤宾馆执行总经理彭家国对记者说。

  一家工矿企业投身旅游产业的发展轨迹与一座山乡旅游产业起步、发展、腾飞的步伐吻合。

  远安曾是我省第一产煤大县,并拥有全国最大规模单体磷矿。多年来,资源型经济一业独大,环境压力日渐增大。

  如何破解全县发展困局,确立一条事关全局和长远的科学道路,严峻地摆在远安县委、县政府面前。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多方考察分析,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认识到,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是事关远安经济结构调整、事关远安长远发展、事关全县人民福祉的必由之路、正确之途。

  远安自然生态环境优良,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是全省绿化达标第一县,远安的山温润祥和、不欺人,境内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丹霞地貌群和被称为“湖北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灵龙峡。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水生爬行类遗址被专家评价为“填补了这类化石在我国的空白”。嫘祖文化、楚文化、道家文化、三国文化、三线文化、知青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中央领导曾评价远安“山清水秀、林木繁茂,民宅秀丽,世外桃源”。远安县委、县政府正是在对县情准确认识、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大胆决策:把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作为远安县可持续发展的首选路子,从而开启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大幕。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从2005年开始探索发展旅游产业,到2013年“全域景区化建设”,再到如今“全域旅游富民”,嬗变虽历经阵痛,但发展旅游的决心从未动摇。

  从传统工业转型到乡村旅游,犹如摸着石头过河。为凝聚共识、增强底气,远安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强调: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先人一步,方能胜人一筹。从2013年开始,该县就提前着手,精心谋划,组织有实力、有魄力的县镇村干部到浙江、江苏、河南等地参观考察、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先进经验。同时,成立全域旅游创建领导小组,形成县委书记抓项目、县长抓营销、常委抓落实的全域旅游高位统筹格局。成立全省首个县级旅游发展委员会,设立旅游警察大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分局,形成旅游“1+3”综合管理和执法模式。乡镇设立旅游办公室,配备专职旅游干事。旅游特色村成立旅游合作社、股份制公司,统筹开发乡村旅游。

  为了强化全域旅游的工作保障,远安出台了《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和《全域旅游的五年行动计划》,细化全域旅游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实行一月一汇报、一季一督办。组建县栖凤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旅游开发投融资机制。每年整合配套全域旅游建设资金4000万元以上。同时,出台《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围绕景区创A、旅游饭店创星、旅游特色村创建等,细化18种分级奖励标准,累计发放奖励资金1.86亿元。远安以景区的标准美化全域风貌,着力构建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生态大社会。

  全域规划,统筹推进一盘棋

  鸣凤山,山丹水艳、三面环水、一峰独秀,融道教文化与丹霞山水风光于一体,是与武当齐名的仙山。嫘祖集镇,古朴街道上充满着世俗的生机与繁华,嫘祖为人类发明种桑、养蚕、缫丝、织衣的伟大功绩在这里世代相传。翟家岭古村落,依山就势,青瓦的石板房错落有致,在古老冬青树掩映下,显得古朴而沧桑。在一弯碧水、青山红土之间的金家湾,可让人远望绵延绿色、近闻鸟语花香、夜宿水上木屋,更可搭个帐篷数星星,听幽草虫鸣、流水潺潺,宛如晋代陶渊明笔下人人心之向往的世外桃源。走进青龙湾,仿佛还能感受到《山楂树之恋》中的静秋望向老三的灼灼目光,孤独地守候着四季的变化……

  一个个风格迥异的村落、一处处精巧别致的风景,洒落在青山碧水之间,让人恍如置身画中。

  诗画之美,关键在于“规划”的有效实施。远安县委、县政府以打造湘鄂黄金旅游走廊乡村度假目的地为目标,以“美丽远安、村村诗画”为主题,对接5A级景区标准,制定《远安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构建“1+4”(即一条旅游发展轴线加四大旅游组团)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实施“五规合一”,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融入旅游元素,体现旅游内容,增强旅游功能。汇集全国旅游、生态、建筑等领域专家团队300多人,形成旅游工作“无创意不规划、无档次不投入、无特色不建设”的良性约束局面。

  远安从旅游总体规划修编入手,一方面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配套开发,另一方面运用市场手段策划包装一批新项目,突出特色创意,实行差异化竞争。如,实施重点景区项目三年攻坚计划,着力打造远安独特、独有的景区景点,力争5A、4A、3A级景区分别达到2家、3家、5家以上。目前在建的玄妙湾女性文化生态旅游区,建成后将会成为全国首个女性专属文化旅游景区;金家湾建成华中最大丹霞风光旅游区和全省首家生态露营景区;武陵峡口集峡谷景观、农耕体验、温泉养生、洞穴探险、汽车越野等于一体,有效填补周边市场空白。

  与此同时,远安还大力推进精致县城、风情集镇、诗画村庄、靓丽社区、梦里老家五个层次建设,深入实施特色农房引导、彩林培育、美化亮化、垃圾分类减量“四大工程”,先后改造农村土坯房1.3万户,建成城乡生态走廊200公里,连续多年实现全域基本不见白色垃圾。在村落景区创建中,将传承与创新并举,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突出土味、农味和野味,保持鲜明的乡村特色。远安先后获评国家园林县城、全省首批生态县,洋坪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马渡河村、木瓜铺村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广坪村入选中国最美乡愁旅游村寨30强。

  如今,远安旅游产业的“骨架”已初步形成。

  全面拉动,一花引来万花开

  何谓“全域旅游”?这是远安人在推进“全域旅游富民”战略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全域旅游不是景点、景区的简单叠加,而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远安县副县长黄华对记者说,“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

  “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经济强起来。”远安县委书记张立新表示,“十三五”时期,远安县确立了“新型工业强县、全域旅游富民、绿色城镇筑基”三大战略。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在保护生态、崇尚文明、彰显文化、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效益,有助于巩固深化“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和“绿色城镇”的基础功能,增强全域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截至目前,远安县关闭矿山80余家,引导矿山企业投资300多亿元转型发展旅游项目80余个,现已建成国家4A级景区1家,四星旅游饭店2家。依托工业基地闲置资产和废弃矿区,积极探索开发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实现资源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三产联动转变。鸣凤山、武陵峡口等不仅是工矿企业“二次创业”的成果,更是“旅游+工业”、二产向三产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

  “旅游+农业”同样精彩。立足资源禀赋,远安积极推进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和乡村旅游,先后打造中国香菇文化村、三峡灵芝产业园、一字山庄等农旅融合项目30多个,鹿苑寺户外烧烤、金桥村最美乡愁、翟家岭古村古树等精品休闲体验店达20余处。全县发展民宿、农家乐、农家客栈770余家,获评中国乡村旅游精品农家乐13家,全县高星级农家乐数量居宜昌市首位。远安成为宜昌市首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我们还结合智慧远安建设,推动智慧旅游的发展。”远安县旅游委主任赵正樵对记者说,目前,远安已实现重点景区景点、宾馆、星级农家乐、乡村客栈、民宿等免费WiFi全覆盖,试点推广景区、景点二维码扫码自助导览系统。“美丽远安”旅游公众号订阅人数2万余人,全域旅游微信影响力位居湖北前三。

  “通过景区景点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旅游地及其附近的生活环境,增加了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远安县委办副主任屈冬云介绍说,远安践行共建共享理念,打造一个个不要门票的免费景区。目前,全县90%以上的景区景点免费对外开放,村民通过参与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获益。创新旅游扶贫工程,参与旅游扶贫的贫困户达1600余户,真正实现了“全域旅游富民”。

  旅游经济是典型的“眼球经济”,突出“新”“特”二字,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深挖文化元素,突出创意元素,注重休闲元素,远安着力培育“旅游+”新业态。推动嫘祖文化、楚文化、道教文化、知青文化等主题文化,花鼓戏、呜音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高水平策划嫘祖故里祭祖、山楂树之恋等旅游项目;在全省开展首个以“田野”命名的马拉松等大型活动;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摄影大赛、油菜花节、帐篷音乐节、汽车越野赛、热气球嘉年华等营销活动,“季季有节会、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宣传、天天有精彩”已成为远安全域旅游发展新常态。

  如今,全域旅游的推进让远安村村诗画、处处风景,目前远安自驾游、乡村游已形成品牌效应,全县旅游人次及综合收入呈大幅增长态势。2016年,全县游客接待人次达52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1亿元,近三年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年均分别增长46.8%、49%;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7.6%。

  “全域旅游无业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想。‘旅游+’就是为相关产业插上‘旅游’的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黄华对记者说,这种“+”是需求拉动、市场推动的“+”,也是创造价值、放大价值的“+”,更是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实现全域旅游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采访后记

  产业发展关键是要把准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这是“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府网将“全域旅游”列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的12个新词之一。

  作为首批成功入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远安县,从数年前就开始探索全域旅游之路。远安人以敏锐的眼光、超前的思维、敢试敢闯的魄力和务实的作为,向世人阐释了全域旅游的丰富内涵,走出了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全域旅游之路。

  当前,各地面对“全域旅游”的新概念,都在摩拳擦掌。然而,各地的区位、资源、交通等各种先天情况并不相同,如何恰当地把“全域旅游”落在实处?

  西医治病讲究对症下药,中医更有“望、闻、问、切”。而放在为一个地方的发展“开方”上,首先,当地的主官必须清楚各地有什么资源,优势在哪里,有哪些弱项?这就是把脉。只有摸清了家底,才能清楚要往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去发展。

  远安有独特的山水人文资源,这是其发展“全域旅游”的根本所在。在把准脉之后,接下去就是要做好相关的产业规划,并按照规划一步一步去实施。这就要求当地的执政者要有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执政胸怀,以规划为引领,一任接着一任干。如此,经过持续的滚动,自然会取得实效。

  远安“全域旅游”遍地开花还有什么秘诀?

  在远安,旅游项目不是蜂拥而上,而是在保护前提下的梯度开发。远安县旅游规划(项目)评审委员会对全县旅游规划(项目)进行源头审核把关,在旅游规划(项目)的顶层设计、宏观指导、审查管理和工作监督等方面管好门、把好关,引导和约束建设资源有序整合、高效利用,减少和避免重复建设。这也是远安能留住“乡愁”的秘诀所在。除此之外,高标准建设、差异化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发展新型业态……这些都是我们在采访中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关键词,但“全域旅游”的最终落脚点是“富民”,只有让老百姓尝到旅游带来的“甜头”与“红利”,才能激发他们自觉投身旅游产业发展的热情与活力,形成政府、市场、百姓互惠共赢的局面。

  如今,随着远安“全域旅游富民”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县旅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势头更加强劲,“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美丽远安”已成为全县上下的普遍共识。这就是远安发展“全域旅游”的“脉络”。■

  本栏目编辑:筱 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