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湖北秦巴山连片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调查

(发布时间:2016-12-10)

                                                                                                                                     陶 涛

  湖北秦巴山片区包括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全域和襄阳市的保康县,国土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82万人。2012年5月,国家正式启动秦巴山连片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同年8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湖北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出台了21条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为全面了解《意见》的实施情况,我们对秦巴山片区进行了调研分析。从调研情况看,近两年秦巴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发展不够仍然是最大实际。展望未来,秦巴山片区应抢抓政策机遇,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一、喜看秦巴新变化

  1. 片区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大关。2013年,秦巴山片区牢牢把握“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区域发展实现新跨越。片区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0.5亿元,比国家战略实施前的2011年增加258.8亿元,增长20%,片区人均GDP达5160美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计83.8亿元,比2011年增加11.5亿元,增长15.9%。

  2. 项目投资喜事频传。2013年,片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979.1亿元,比2011年增加426.7亿元,增长77.2%。十堰市38个省级、263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16类重点骨干工程强力推进。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为秦巴山片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东风与沃尔沃合资重组商用车基地落户十堰、神农架机场正式起航、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国家终验并正式蓄水都是秦巴山片区发展的“点睛之笔”。

  3. 民生福祉大幅改善。秦巴山新一轮扶贫开发全面启动,国家部委和省直有关部门倾力帮扶、尽其所能,2013年共落实到位扶持资金54亿元。片区全年民生支出总计211.7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近八成。2013年,十堰、神农架、保康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0.5%、10.1%、10.4%。十堰、神农架、保康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4.5%、11.1%、13.3%。片区全年完成89个重点村整村建设任务,搬迁4745户,减少贫困人口10万余人。建设保障性住房2万套,竣工1万套,分配入住8000套。

  4. 绿水青山环境更优。秦巴山片区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建设。2013年,丹江口库区水环境常年监测,除总氮超标外,31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基本保证2014年中线工程通水前和“十二五”末实现国务院批复规划确定的丹江口水库水质目标、水源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水土保持目标。2013年,十堰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6%,单位GDP电耗下降4.8%,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指标排放量完成年度省定减排目标。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5平方公里,人工造林31.6万亩,完成主要交通干线、城区、产业园区生态修复8000亩。神农架林区主要公路沿线及部分矿山生态修复效果初显。2013年获批成为湖北首个世界地质公园,大九湖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康县大力实施绿道建设,完成道路绿化672.8公里,建设绿色示范村30个,五道峡保护区晋升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5.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秦巴山片区抓住国家科技部牵头联系本区机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3年,片区科技总投入约6174万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9.2亿元,比2011年增长88.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8%提高到11.8%。全年共申请专利2093项,比2011年增加14.6%;其中申请发明专利441项。十堰市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十堰商用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十堰西城高新区分别获科技部和省政府批准。保康县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称号。神农架林区新建国家金丝猴研究基地和展示中心,落户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神农架金丝猴种质资源保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2915万元科技资金支持。

  二、细看秦巴显不足

  1. 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一是县域经济过弱。秦巴山片区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十堰市辖区经济一强独大,周边县域经济相对弱小。据十堰市2013年统计资料,占全市85%的县域人口只完成了十堰市40%的GDP,县域人均GDP为12979元,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36.3%。秦巴山片区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最高位次为34名,且排名总体靠后。二是交通制约突出。秦巴山片区当前公路路网等级偏低,二级以上公路占通车总里程的比重不到10%,四级以下低等级公路占通车公路总里程70%以上,致使片区工农业产品无法及时外运,极大地限制、阻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三是科技支撑乏力。2013年十堰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6.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7%,低于全省均值2.9个百分点。2012年秦巴山片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为8.5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低于全省均值0.8个百分点。

  2.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和限制发展区,秦巴山片区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与片区经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十堰市政府近年强制性关闭329家 “十五小”企业、106家黄姜加工企业,导致6万多名职工下岗,淹没已进入投产期的特色产业基地25万多亩。丹江口水库转而以蓄水为主,发电量和发电收入随之减少。据十堰市初步测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每年将直接减少十堰财政收入8.3亿元,每年配套支出15亿元用于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丹江口水库一期、二期工程先后淹没十堰市568.7平方公里土地,移民46.5万人,其中,内安34万人,占73.1%。内安人员多为后靠,其生产、生活、生存环境恶劣。

  3.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秦巴山片区山大坡陡、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区内有扶贫搬迁对象12.8万户、51.4万人,生态移民对象8.7万户、34.9万人,地质灾害搬迁对象1.6万户、6.4万人。片区内农村还有25.9万户、103.3万人饮水困难,占片区农村总人口的37.7%。农民群体贫困面大,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程度深。从2003年至今,十堰市和神农架林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十年全省排名“摆尾”,2012年和2013年位列全省倒数第1和第3,其中2013年十堰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26元,仅相当于全省的58.9%,其中工资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与全省均值相差不大,但家庭经营纯收入仅1889元,远低于全省平均值4617元,耕种薄收是限制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问题。

  三、开发秦巴谋新招

  按照国家“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湖北秦巴山片区应抢抓历史机遇、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1. 抢抓政策机遇,巧借外力求发展。一是抢抓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机遇,认真研究政策,突出抓好项目库建设,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争有更多项目挤进国家计划的“笼子”。二是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通过国家终验并正式蓄水的机遇,积极建立与京津冀受水区的战略协作,搭建以水为媒、共谋发展的新平台。三是抢抓国家科技部牵头中央单位对口支援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战略机遇,认真研究掌握国家科技发展的支持重点和投资方向,积极组织开展项目申报。要把政策用活用足,切实为秦巴山片区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智力支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2. 推动经济转型,培育发展新支撑。一是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利用“南水北调”水源地优势,大力发展秦巴山旅游业,加快推进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鄂西北精品旅游线路。同时要深度挖掘秦巴民俗文化和特色旅游产品,带动健康、电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同步崛起。二是加快发展特色有机农业。以特色农、林、药产品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围绕“基地做大、龙头做强、产品做优、品牌做响”四大重点,对秦巴山有机农林特产品开展精深加工,推进深度研发,做好营销包装,形成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产供销一体化体系,走规模化发展之路。特别是要转变发展思路,把网络经济作为带动传统农、林、特产业换挡升级的主要发力点,大力开拓网络市场,促进传统产业内增活力,外扩市场。三是促进工业经济提档升级。秦巴山区工业发展政策限制多,应在做好环保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巩固汽车产业龙头地位,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新型建材、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一主多元”的工业格局。

  3. 创新扶贫机制,打好扶贫攻坚战。一是抓住扶贫重点,实施“整村推进”。将特困村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分步实施,通过制度建设,确保推进一个村、脱贫一个村、长远致富一个村。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推行移民式扶贫。尽快出台贫困农民移民进城的一条龙政策,以鼓励价格收购、流转贫困农民的田地、林地、宅基地,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同时给予免费培训和优先安排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指标的机会,让移民在城里能安心扎根。三是整合扶贫资金,推行“总账模式”。要研究出台整合各类扶贫资金的具体办法,解决当前扶贫资金途径多、名目杂、指向性强,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问题,让扶贫资金能最大限度发挥扶贫作用。四是创新金融扶贫办法,试行不动产抵押政策。贫困农户既无信用记录更无抵押品,即使找到好的脱贫项目也难以贷到款。因此要下大力气创新金融扶贫办法,研究出台农地、林地“使用权”流转、抵押政策,加速推出符合贫困地区特点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

  4. 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绿色促发展。秦巴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是镶嵌在鄂西北的一颗绿宝石。要围绕中央赋予的“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的重大历史使命,守好发展底线,坚持绿色发展,做好水源地生态治理工作。全力推动湖北秦巴山区申报设立“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工作,全力推动入库河流综合治理工作,全力推动设立环库区生态保护基金工作,全力争取为维护片区生态建设所需的各项资金、项目、政策。同时要强化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监督,在片区内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努力建设青山常绿,碧水长流的美丽秦巴。■

  (作者单位:湖北省统计局)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