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积极构建分级诊疗制度

(发布时间:2017-08-06)

                                                                                                                               宜昌市卫生计生委

  近年来,宜昌市把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健康宜昌”建设的重要抓手,围绕“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再转诊”的目标,建立“三大平台+四大体系+三大制度”的惠民医疗服务模式,推动全市分级诊疗制度全覆盖,群众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宜昌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一、以党委、政府为主导,构筑层层履职的分级诊疗改革高位推进格局

  一是坚持高层领衔。宜昌“互联网+分级诊疗”模式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2016年全省三个重大改革推广项目之一,省委常委、时任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同志以上率下,领衔推进。各县市区把“互联网+分级诊疗”惠民医疗服务改革作为“书记工程”,形成了高位推进格局。

  二是坚持高点谋划。以宜昌市委、市政府文件出台了分级诊疗“1+5”改革方案,形成了比较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细化的推进路径。建立了抓落实工作机制,以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和市改革办为主体,实行一周一督办、一旬一调度,每月一报告,有力促进了改革落地见效。

  三是坚持高标定位。宜昌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看病就医作为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把“互联网+分级诊疗”惠民医疗服务改革同宜昌 “两个率先”“两个进位”战略目标同研究、同部署,把“互联网+分级诊疗”宜昌模式放在打造全国医改示范品牌的高度来严格要求,强力推进。

  二、以“互联网+”为抓手,建立智能便捷的分级诊疗信息支撑平台

  一是建立转诊协作平台,实现上下转诊全环节高速联通。引入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在全市774家医疗卫生机构联网应用分级诊疗转诊协作服务平台,实现了预约、就诊、转诊、结算过程的智能化、高效化、便民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通过转诊平台转诊221579人次。

  二是建立远程医疗平台,实现医疗机构零距离上下联动。投入350万元建立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远程心电、远程影像、大型检查检验等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上下级医院间医技资源的共享,建立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层级诊疗模式。

  三是建立健康信息平台,实现重点人群智能化全程服务。通过医疗机构慢性病管理智能监测报卡系统和分拣系统,将患者信息实时推送到居民所在基层医疗机构;投放500套智能穿戴设备,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实时体征监测,实现了慢性病高危人群全程智能化服务。

  三、以惠民利民为目标,构建整合高效的分级诊疗协同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医疗联合体系。整合城区10家市级医院与1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资源,组建了56家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医联体内三级医院专家下沉到社区开展驻点诊疗,居民在家附近就可以享受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同时,三级医院预留一定比例的专家号源和床位给社区首诊患者,让按规定转诊的患者在市级医院享受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吸引居民在社区首诊。

  二是构建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在城区组建192个二级以上医院专家+专业公卫机构专家+基层全科医生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并与社区网格员建立了工作联动和信息互通机制。截至2017年5月底,城区累计完成签约家庭143054家,签约居民354014人,签约覆盖率达39.02%。重点人群签约166728人,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73.49%。完成签约随访187861人次,开展健康咨询162069人,发放健康问卷66385份,开展健康评估59938人。已提前完成国家规定的工作目标。6月1日,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三是构建转诊服务体系。在医疗机构建立“分级诊疗服务窗口”,安排专人为转诊患者提供免费落地服务,构建转诊“绿色服务通道”,解决跨区域跨机构就医服务断层问题,有效解决了转诊病人挂号难、住院难、找专家难等问题,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四是构建健康管理体系。以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管理为主,构建市健康管理中心、三级综合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健康服务联合体”,并成功探索建立“医防结合、分级诊疗、定点收治、定额支付、全程管理”的“医防管”三结合结核病防治模式。

  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打造长效治本的分级诊疗政策保障机制

  一是实施差异化医保支付制度,引导基层首诊。合理设定各级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标准,上转患者连续计算住院起付线,下转患者取消住院起付线;适当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比例级差,基层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居民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年度报销上限由200元提高到400元;门诊慢性病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城区32000名慢性病患者因此受益。2016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新农合报销金额同比增加12.63%,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比上升3个百分点,县域内住院率达到90%左右。

  二是实施激励性薪酬制度,激发基层活力。建立与行业特点相适应的薪酬制度,适当提高绩效工资总量,公益二类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均按不高于基准线的2.5倍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核定工资总量内,放宽奖励性与基础性绩效分配比例,注重工作实绩,突出基层一线。

  三是实施导向性人事制度,筑牢基层网底。在全省率先试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副高职称政策,共有80名乡镇医生通过此政策晋升高级职称。设岗总量向基层倾斜,按标准足额核定人员编制,编制资源紧缺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执行聘用编制管理制度,实行总量控制、备案管理、同工同酬。2016年,全市为基层补充医务人员545人,引进高层次卫生专业技术人才43人。

  五、分级诊疗制度改善医疗服务,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实践,我市“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是政府办医的主体责任有效落实。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为突破口,全面推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级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的领导、保障、管理、监督责任进一步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日益凸显。各县市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医疗设备,2016年全市县级财政累计投入2.94亿元。调整医疗服务价格2300余项,各级财政按20%的比例补偿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达1400万元。市县两级政府累计投入4200万元用于培养1400名具有专科学历的乡村医生。

  二是群众就医获得感普遍增强。随着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保倾斜政策落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实施及第三方免费提供的转诊落地服务,提高了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促进了患者就医行为和就医观念的转变。通过“互联网+分级诊疗”改革,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开始减轻,初步实现了“三下降一提高”:药价下降,8个县市21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销售价格平均下降31.31%;门诊费用下降,2016年下半年全市人均门诊费用负担较上半年下降0.59%,其中公立医疗机构例均下降1.57%;住院自费比例下降,医保病人自费比例下降1.8%;基层首诊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月均门诊量上升3.71%。

  三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县级公立医院共创建省级重点专科6个,省重点建设专科2个,市级重点专科61个。创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省级甲A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城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按“甲A”标准提档升级。各县市区加强了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四化”(建设标准化、业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 运行信息化)乡镇卫生院、“五化”(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分别达到了70%、100%。通过组建医联体,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仅城区每周赴社区坐诊的三级医院专家达到110人次,短期内迅速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四是医疗资源整体活力充分激发。在强化基层、分流压力的同时,我们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依托智慧医疗,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诊疗数据的交换共享和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同各展其能,全市医疗系统的服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宜昌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加快建设,市中心医院江南院区、市一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市儿童医院、市二医院内科综合住院楼等项目进展顺利。创建湖北省三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18个,成立了18个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市级医疗机构解决急难危重、疑难杂症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目前,全市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专科医院均达到5所,每千人口床位数6.68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65人,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改革没有终点,创新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学习借鉴全国医改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健全全民健康管理体系,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着力打造“健康宜昌”,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贡献更多“宜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