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以循环经济为途径 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发布时间:2016-12-11)

                                                                                                                         省发改委(省发展战略规划办)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依托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断提高资源配置及综合利用效率,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为全国层面的改革发展提供了示范。

  一、主要成效

  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和努力,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阶段性任务

  近几年万元GDP能耗年均降低4-5个百分点,完成情况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武汉城市圈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6%,分别比2007年提高13.9和11.9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分别下降57.3和58.8个百分点。2012年城市圈14个重点湖库Ⅰ~Ⅲ类水质比例为64.3%,比2009年上升了14.3个百分点,达到Ⅱ类水质的湖库比例从14.3%上升到28.6%,消除了Ⅴ类水体。2007-2012年,武汉市再生资源回收率提高20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114立方米下降到63立方米。武钢、武汉石化、神龙汽车、晨鸣纸业、武昌造船厂等39家企业成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2. 培育了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骨干特色企业和名牌产品

  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循环型产业骨干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如潜江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小龙虾废弃虾壳提取甲壳素生产精细保健品成为该行业领军企业;洪湖浪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稻壳灰生产白炭黑,使农副产品原料的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9%;东风康明斯发动机公司、湖北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已初步成长为各自领域里发展循环经济的领军骨干企业。

  3. 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优势领域

  已拥有一批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发展循环型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和支撑。如武锅木浆碱回收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武汉法利莱切割系统有限公司基本建成了国内第一条量产的激光再制造设备生产线;武汉千里马工程机械再制造有限公司拥有工程机械旧设备再制造一系列工艺的自主知识产权;华新水泥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 提升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通过在企业、园区和区域三个层面共同组织开展省级循环经济试点,较好地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同行业其他企业或类似园区提供了发展模式参考,引导激发更多的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圈域内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一部分市县自行规划并推动了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圈域上下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二、基本做法

  1. 全面推进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企业层次的小循环。武汉城市圈大中型国有企业在工业中占据绝对优势,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企业小循环上,通过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和清洁生产审核,构建内部生态产业链,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的内部 “小循环”模式,在重化工聚集区内传统工业企业中推行成效显著。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大型企业通过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和循环利用,在企业内部投建的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交换利用项目,既是源头减量的首要措施,也是发展武汉城市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石。如武钢投资建设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站、高炉干式压差发电及水循环利用等一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在企业内部构建形成6条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成为武钢打造循环型钢铁企业的重要支撑。

  二是园区层次的中循环。武汉城市圈注重在企业间(园区)建立“中循环”,在政府引导和政策推动下,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推进企业之间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相互交换与循环利用,促进新建、搬迁企业和项目园区化、集聚化发展,实现企业、产业间的循环链接,进而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循环化程度,形成园区企业之间原料(产品)互供、资源共享的发展模式。试点以来,武汉城市圈发挥各区内企业集中度高、关联度强、距离近的优势,从产业关联中寻找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机会,开启了企业之间资源共享的新进程。2011年武钢与武汉石化共同投资建设的氮气回收利用项目就是一个成功案例。氮气是生产氧气的副产品,对钢铁企业而言是废气,但在石化企业里则是不可或缺的有用气体。武汉石化每年需氮气2500万立方米,通过利用武钢氧气公司的副产氮气,每年为武钢增效366万元,自降成本450万元。另外,武汉石化停用生产氮气的空分装置,每年可减少电力消耗2000万度,折合二氧化碳近2万吨,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显著。

  三是区域和社会层次的大循环。将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区联合起来,推进跨行政区划的青阳鄂(武汉青山区、阳逻和鄂州开发区)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建立了以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载体,以重点企业为代表,以传统支柱产业循环经济链为支撑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努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再制造等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在社会层面上,建立健全覆盖全武汉城市圈乃至全省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开展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在武汉市率先启动了垃圾分类收集与处理、废电池与废旧电器回收、节能灯推广、“限塑”等多个“两型”试点,举办了武汉循环经济发展论坛,绿色低碳环保理念逐步融入到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2. 重点推进传统支柱产业循环发展新模式

  城市圈各市积极推动传统高耗能高污染支柱产业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寻求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在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的黄石市,一些传统支柱产业就创建了多种循环经济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利用水泥窑余热发电、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的“华新水泥”模式。“华新水泥”采用自主研发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水泥窑协同处理危险废弃物、工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及市政污泥等技术,在生产水泥的过程中,消纳多种废物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变垃圾为原料和可再生能源。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公司社会形象,转身为城市净化器,提供城市环境服务,探索了一条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3. 不断完善武汉城市矿产交易平台

  2011年武汉市组建全国首家城市矿产交易平台——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将工业废弃资源、社会再生资源纳入市场交易范围。针对现有城市废品回收零散无序、缺乏标准等问题,交易所以打印机回收为突破口,规范回收标准,逐步扩展到城市四大固体废墟。依托武汉供销集团,协调圈内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城市矿产回收交易量。交易所具有信息发布、交易服务、交易签证、融资咨询服务等四大功能。截至2013年,共挂牌各类工业废弃物、废旧机器及废旧家电等交易项目55宗,挂牌总金额4766.5万元,成交15宗,成交额1258.3万元;发布城市矿产转让、求购、成交等各类信息517条,涉及成交金额14540.5万元。2014年上半年通过重新研发设计交易软件,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4月1日起两个多月时间,已经上线交易29笔各种再生资源商品,交易额达1234.45万元。

  4. 着力构建废弃资源无害化回收利用的市场化新模式

  通过政策引导和政府资金扶持,支持格林美公司在武汉率先建立废弃电池集中回收处理网络,并带动武汉城市圈(目前已扩展到环鄱阳湖城市群)形成“回收箱定点收集、机关单位协议回收、企业合作回收”的废弃资源回收体系。在武汉市设立废电池回收点约1.5万个,平均每天收取废旧电池达0.5吨,废弃电池回收率超过50%。同时,将废旧电池回收模式推广到危害性大、报废量大的其他资源,已设立电子废弃物回收超市50多家,年回收量达49万台,开创了电子废物市场化运行的新模式。

  5. 切实壮大循环经济技术和资金支持平台

  整合资源成立武汉循环经济发展研究院和实验室,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联合中科院成立武汉两型社会建设院士咨询委员会,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各级政府落实和出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金融及财政支持力度。从2009年开始,省政府每年安排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专项资金3亿元,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等体制机制创新项目。国家已批准武汉设立总额为200亿元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已经募集资金50亿元,目前,已累计投入1.5亿元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青山区设立500万元循环经济引导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及重大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等。

  三、对策建议

  1. 完善激励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综合完善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体系,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实施循环再造产品消费补贴制度,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将循环再造产品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有利于资源再生利用的价格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资金支持,引导社会投资向循环经济产业倾斜,特别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快实施消费者与生产者延伸付费责任制度,对危险废弃物,向生产者和消费者收费补助给回收利用企业,推动绿色消费,提高企业环保治理水平。

  2. 制定统一的循环产业发展标准体系

  出台统一的循环产业发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包括企业准入标准、技术标准、环境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环保设施标准等,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处置流程,将危险废弃物列入国家强制回收目录。打破行政许可的部门间分割,使资源跨区域流动,推动循环企业规范化发展。

  3.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技和人才政策,支持和鼓励节能、节水、资源替代、废物再生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鼓励先进节约降耗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由政府向重点企业购买关键技术,再推广至其他企业。进一步突出市场交易平台建设,打造绿色废品回收和公开市场化交易体系。对大宗废旧物资,通过推动订单经济,保证市场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4. 进一步推进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建设

  依托优势企业,优先在武汉城市圈推进发展城市矿产资源产业的国家试点工程,开展各类特色资源循环利用的国家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回收利用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如稀有金属、稀贵金属、稀土金属、稀散金属等稀缺资源,以及危害性大、报废量大的资源,如报废电子电器、废旧电池、废旧灯管、报废汽车等,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镇化质量提升。■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