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推进湖北工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7-12-18)

                                                                                                                                   王祺扬

  党的十九大报告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所作出的一系列新判断、新论述和新要求,为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谱写湖北工业转型升级新篇章,为全省制造强省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战略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懂弄通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工业转型升级新任务新要求

  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历史性变化,要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应将制造强省建设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抓手,将工业转型升级作为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主渠道。湖北工业已建立起门类较为齐全、总量规模较大的产业体系,但供给能力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存量结构不优、产业中低端、产能过剩与优质增量供给不足、新兴产业比重较低、先进智能制造缺乏并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与新增长点培育不足并存,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我们要针对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激发老动能、形成新动能,振兴全省制造业和实体经济。

  准确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性变化,更加重视制造强省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全球制造业正处在转换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湖北作为工业大省应当适应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抢占新一轮产业分工调整的制高点。目前我省工业规模体量已跃居全国第七,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具备参与国内乃至国际竞争的实力。但块头大并不代表体质强,我省新兴产业、先进制造等与发达地区和国际相比存在差距,工业大而不强的矛盾比较突出。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迫切需要加强制造强省建设,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全省工业走上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准确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目标的导向性变化,更加重视质量效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目标的鲜明导向,发展质量取代增长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目标,发展效益取代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先原则,在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湖北当前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资产及收入规模、投资及增加值增速列全国各省市区第一方阵,但质量效益列第二方阵。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2016年为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7%)0.57个百分点;2017年1-8月为5.4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13%)0.64个百分点,其中1-8月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86.17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49元。因此,今后我们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推动工业发展质量变革,促进全省工业迈向全国乃至全球中高端;推动工业发展效率变革,加强制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改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忽视质量效益和节能环保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全省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湖北工业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准确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本性变化,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任务,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前,要素投入型的经济发展已难以为继,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工业发展动力变革。湖北科教、人才优势明显,但有待转变为产业优势,亟需加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创新体系建设,急需厚植留住和吸引人才、促进创业成才的环境和土壤,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释放人口质量红利。我们要加快创新湖北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应用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人才兴省战略和人才留住回归工程,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和战略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准确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变革,更加重视绿色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生产方式、生活模式、文化与科技范式的系统变革。新型工业化必须走绿色制造、绿色发展之路。湖北工业结构总体上偏重,目前重工业、高耗能产业占比仍分别达66.4%、26.9%。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始终把推进绿色发展摆在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建立绿色生产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工业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和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推进绿色金融与制造业实体经济融合,促进全省工业绿色转型。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增长点,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推进能源生产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生态文明和美丽湖北建设中,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省建设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双九双十”行动,全面推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奋力打造“三区一中心”。二是加快重点领域突破。突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数控装备、光电子、北斗导航、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谋划和实施一批先进制造业投资项目,重点培育一批骨干支撑企业,在新兴重点领域实现突破。三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强“四基”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夯实湖北制造业基础;推进省级和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光电子、汽车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大力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按“三大变革”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加快优化升级步伐,注入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一是加快技术改造。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精心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工程和示范项目,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和本质安全水平。二是打好去产能攻坚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在产能严重过剩领域压减无效低效产能,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稳妥推进“僵尸企业”出清。有效推进工业“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三是着力降低成本。继续围绕工业电价、社保缴费等领域,推进降本增效。加强企业负担监管,及时动态调整涉企收费清单,开展涉企收费专项督查。协调推动长江产业基金、省级股权引导基金等与湖北制造2025精准对接,支持企业发展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政策性债转股,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民企上市融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围绕实现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一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宽带湖北”行动,全面推进宽带普及提速、移动互联网、5G等建设。二是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专用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支持武汉智能制造城市试点示范建设,在汽车、机械、电子等领域实施智能制造应用计划,带动一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三是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组织开展国家和省级试点示范,推进软硬一体、网络互联、平台支撑、数据驱动、应用示范“五位一体”融合创新。四是加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基础能力和平台建设。加快自动控制和感知硬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和智能服务平台等“新四基”能力建设,支持大中型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加快楚天云发展。五是培育新经济和新模式。大力培育分享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

  大力促进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一是提升工业创新能力。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聚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建立“法人实体+产业联盟”协同创新的新型创新载体,统筹谋划创建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大数据中心。加大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力度,努力打造 “信息光电子”“工业设计”“海洋工程装备”等国家级创新中心。二是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加快形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资本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依托科技中介、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服务平台,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扎实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滚动实施“工业千项精品工程”。推进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创建自主品牌,争创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大力培育“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大力推进工业绿色转型。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发展循环型产业。以大宗工业固废为重点,壮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重点发展磷化工、钢铁、有色和建材等循环型产业。大力发展报废汽车拆解和废旧家电及电子电器产品、废旧金属、废纸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为重点,壮大发展再制造产业。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调整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企业、产品和工艺,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推进石化、造纸、印染等行业搬迁改造入园。三是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低碳园区试点、清洁生产试点示范企业、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等试点示范工程,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建设。■

  (作者系湖北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