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勇当多极发展排头兵

(发布时间:2017-12-18)

                                                                                                                       中共荆州市委政研室(市改革办)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深化“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支持荆州建设成为全省多极发展排头兵。荆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出台了《关于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的实施意见》,打造优化要素配置的空间载体、加快产业升级的体制机制、推进转型赶超的发展平台。

  一、改革创新,时不我待

  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优化产业和城市布局,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创新,是立足市情、着眼长远的务实发展之路。

  (一)主动把握战略机遇的必然要求。荆州同时跻身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大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推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振兴实体经济等一系列规划和措施。荆州如果不能加快构筑对接国家战略和省级规划的发展载体,就会错失新一轮转型赶超的黄金机遇期。市委、市政府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级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三大平台”的龙头带动作用,为对接重大战略、承接产业转移创造积极条件,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更好地塑造空间优势、环境优势、结构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

  (二)勇当多极发展排头兵的迫切需要。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奋力拼搏,荆州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税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省市州第4位,进到了“多极发展排头兵”的位次。但稳固“排头兵”位次压力巨大。如果不能在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上形成比较优势,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就会在全省多极发展竞争中落后。

  (三)破解转型发展瓶颈的现实选择。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荆州部分经济指标特别是工业经济指标增速曾一度下滑,折射出产业布局不合理、空间优势未形成等深层次问题。2016年,荆州开发区和毗邻的江陵县、公安县经济开发区在产业上近距离重复布局、同质竞争,导致资源内耗、成本提升,产业集群难以形成。同时,荆州农业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比较优势,农业综合实力不强。荆州是文化旅游资源大市,车流、客流量大,但停下来消费的不多。市委、市政府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统筹18个产业园,在每个园区重点培育一个细分产业,将有力推动各功能区的互联互动,推动各园区特色发展、差异发展。

  二、接续奋进,落实蓝图

  市委、市政府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来规划荆州产业格局,而是推动既定发展布局落地生根。

  (一)蓝图落地的要求催生改革。市委、市政府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是坚持问题导向,推进蓝图落地的有效举措。荆州市“十三五”规划要求,“实施工业园区整合提升计划,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推动荆州开发区深化‘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支持江陵、公安对接融入主城区”。2016年,市委、市政府在荆州开发区探索实施“一区多园”改革,有效扭转了开发区发展被动局面。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是荆州开发区“一区多园”改革的深化,是推动市第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和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落地的务实举措。

  (二)改革推进的条件已经具备。产业龙头基本成形,中心城区初步形成了以荆州开发区为龙头的新型工业发展区,以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为重点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以荆州高新区为引领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设立了首期10亿元的长江经济带荆州产业引导基金,与长江证券合作设立首期5亿元荆州长江新兴产业基金,与平安银行合作设立125亿元荆州文化旅游产业基金,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等项目融资 500 亿元协议。交通设施有效连通,民用航空加快推进、通用航空全面布局,蒙华铁路、荆(州)荆(门)城际铁路、江汉平原铁路、长江“黄金水道”等有序建设,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加快形成,资源要素的集聚效应加快显现;沙公高速、二广高速改线和长江大桥等公路建设,为荆州统筹江陵县、公安县联动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协作对接的经验可资借鉴。洪湖市新滩镇作为武汉开发区与洪湖市合作共建的“飞地”经济区,推动了经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市委、市政府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按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思路,推动区域协同协作,为荆州实现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三、塑造优势,联动发力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推动“一城三区、一区多园”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打造引领全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先导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集聚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示范区,开放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一)坚持规划引领,塑造空间优势。发挥规划在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生态环保、特色发展的要求,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转变发展方式。” 在编制和实施相关规划时,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生态保护补偿等关键性制度;把握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中德生态示范城市”的机遇,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推进过程中,坚持以产业园为载体,实施“飞地经济”模式,保证项目跟着规划走。二是推进组团发展,建设“两个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抓住荆州获批国家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和城市规划修编机遇,统筹“一江两岸”,推进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和三个功能区“多规合一”、一体布局。着力打造区域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中心、现代物流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医疗卫生中心、教育科技中心,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江汉平原现代化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重要中心城市。三是实施联动布局,连接两条“经济带”。在抓好“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的同时,以江南、江北高速公路为依托,推动松滋、石首做强滨江工业,打造“港产城”深度融合的江南经济带;推动监利、洪湖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先进制造业集聚的江北经济带,实现县域经济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功能衔接、错位发展。

  (二)推进产业集聚,实现协调发展。依托行政区划单元,设置18个产业园,每个产业园重点扶持主导产业向一个细分领域中高端发展,打造3-5个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产业集群。一是加强产业统筹,变“内部竞争”为“差异化发展”。拓展荆州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的对外开放优势,在沙市区、江陵县和公安县范围内的产业园,统一以荆州开发区所属产业园冠名,打造14个差异化发展的产业园,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二是做强文化旅游,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目标化、项目化、工程化,突出“一区一节一校一中心”,即:发展好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谋划办好荆楚文化艺术节、建好非遗技能传承学校、建设文化艺术中心,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纪南文旅区发展,加快中德生态示范城建设,建成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文明新区。三是发展现代农业,变“农业大市”为“农业强市”。发挥荆州高新区的引领作用,荆州区划范围内的产业园统一以荆州高新区所属产业园冠名,打造3个特色产业园,构建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柱,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建设江汉平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三)强化政策支撑,激发动力活力。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 建设,既要整合政策资源,也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对联动区域的内部分工、利益共享等关系重构理顺,才能求同存异,更好地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一是用足各类优惠政策。统筹国家和省级现行扶持开发区和高新区发展的产业、科技、人才和投融资等政策,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新八条”优惠政策,全面覆盖“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区域内所有产业。二是用活“飞地”经济政策。着力搭建“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区域内利益共享机制,本着共同招商、分类布局、利益共享原则,实行招商项目税收收入落户方与招商方按比例分成,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最大程度调动各级各类人员招商引资积极性,确保新引进项目按规划在园区集聚,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三是用好各项保障政策。为每个园区设立一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强化用地保障,各产业园发展所需用地指标由所在行政区政府优先解决;市国土资源局每年安排专项用地指标,支持“一城三区、一区多园”重点项目建设。

  四、完善机制,鼎力作为

  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必须健全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体系,为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保驾护航。

  (一)以干在实处凝聚合力。一是思想上要迅速对标。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到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是以布局调整推动存量优化、提升增量质效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发展新动能意义重大,迅速把思想调整到一个频道、把劲头集聚到一个方向,加快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布局由蓝图变为现实。二是行动上要聚力跟进。千斤重担众人挑,在这场后发赶超的追逐赛中,两区、两县和三个功能区作为工作主体,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讲大局、讲担当、讲奉献,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规划要求,推动园区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市直相关部门作为关键力量,要主动聚焦难点问题、症结性问题,迅速跟进服务,为“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铺平道路。

  (二)以攻坚气场推动工作。一是强化领导率带。市委、市政府对18个园区明确了责任领导和单位,市“四大家”牵头的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不仅要主动挂帅,还要亲自上阵,对园区的建设发展亲自研究、重要客商亲自拜访、重大项目亲自洽谈、重大问题亲自协调。二是严实责任分解。按照‘项目化、表格化、责任化、限时化’的要求,将工作任务细化到周、责任到人,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每个园区派驻干部都要成为园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每个园区都要形成“人人心中有目标、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的工作格局。三是优化专班力量。市委、市政府派驻精兵强将进园区,进驻园区干部的工作关系与原单位脱钩,年度考核纳入所在功能区统一管理,并规定原则上一届不变,切实推动派驻工作由“副业”变为“主业”。

  (三)以考核奖惩倒逼落实。严格考核是最公正的标尺,严实奖惩是最鲜明的导向。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建设,必须分出优劣、奖优罚劣,形成竞进争先的强劲气场。一是加强督办考核。严格实行“每日检查督办、每周碰头通报”工作机制,定期分析研究形势,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工作进度。将各园区建设发展情况纳入功能区考核体系,倒逼各功能区加强对所属园区工作考核督查,加速形成“一级考一级,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推进体系。二是严格兑现奖惩。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五个一线”用人导向,对有突出贡献的有功之臣提拔重用,对四平八稳、措施不力、无所作为的干部严肃惩处,让有为者有位、不为者让位。■

  (执笔:冯 伟 刘 翔 赵新亮 张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