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精准实施产业扶贫

(发布时间:2018-09-08)

宜昌市扶贫办

  宜昌市将产业发展作为持续稳定脱贫的重要抓手,着力在统筹部署、政策制定、精准落实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后续产业,助推贫困地区及群众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截至6月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发展产业的有13.5万户,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的比率为85.8%,合作社与产业贫困户对接率78%。特别是夷陵区许家冲村发展特色手工业促进移民困难群众脱贫的做法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认可,秀水天香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入围全国十佳案例。
  一、组织有方,统筹推进与牵头带头并举。成立全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组建产业扶贫工作专班,制定全市产业扶贫规划,指导贫困地区发展扶贫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脱贫;协调组织开展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工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在市委六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农村工作暨扶贫工作会议等20多次会议上,强调大力促进脱贫产业发展确保稳定脱贫。今年5月,组织对全市产业扶贫开展了全面督查调研,形成全市产业脱贫的调研成果。
  二、规划有序,目标引领与政策激励共进。围绕扶持农村脱贫产业发展,按照“每个村有1项以上主导产业,有发展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有1项以上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享受1项以上扶持政策”的目标,市级先后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全市精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完善产业奖扶政策、培优特色主导产业、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等方面进行实化量化细化,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围绕柑橘、茶叶等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推广“市场主体+股份合作”经验,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全市贫困村成立专业合作社达1017个,贫困村产业覆盖率达到100%;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广“农业+”模式,打造特色小镇、个性村庄和田园综合体,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4300余个,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达到50%以上;大力发展后续产业,着力打造绿色农业,增设生态公益性岗位,探索开展“扶贫车间”,积极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宜昌模式”,贫困户种养殖技术培训率达90%以上。
  三、保障有力,资金投入与作风建设齐抓。增加产业投入力度,全市先后落实县级产业扶贫资金 5 亿多元;依托金融扶贫贷款累计为4.23万户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11.2亿元,覆盖率达到25.3%。2018年,市级新增财政扶贫专项资金6400万元,县级计划整合涉农资金85亿元,确保脱贫攻坚政策措施能够真正落实落地。同时,强化作风建设,制定《宜昌市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具体规定》,明确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八条禁令”,严查扶贫领域以及产业扶贫中的不正之风。深入推进 “四双”(建支部、建协会,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龙头企业带动、能人大户带动,促作风转变、促农民增收)行动,采取领导挂点、结对共建、互帮互助等方式,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贫困户绑在产业链上。目前,全市共建立产业型党支部 853 个,辐射带动 14 万农民脱贫致富。长阳县峰岩村抓党建促脱贫经验得到中组部督导组肯定。■
  责任编辑:姜晓晓
  32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满足群众生态环境新需求
  袁华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扛起生态环保的政治责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环保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满足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全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坚持制度引领,推进齐抓共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近年来,我们发挥制度的引导功能,努力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保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一是固化责任链条。出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管理办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构建了“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责任体系。二是优化功能布局。制定《孝南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区划分为产城融合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府澴河生态保育“三大功能区”,推进了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三是深化产业调整。严把环保准入关,强化“三线一单”硬约束,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一律不引、不批、不建。大力发展“三新三型”(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环保型、循环型、集群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和天下循环经济产业园,培育易生新材料、桑夏太阳能、中碧环保、天思纤维素等一批节能环保型企业,形成了“在扩大经济总量中进行调整、在转型中提高发展质量”的良性循环。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16年9月,拆除孝感金达钢铁5台20吨电炉,淘汰产能90万吨,是湖北省钢铁行业中首批落实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了3个月。四是强化考核问责。出台《孝南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年度考核办法》,在干部选拔任用、企业信用、项目论证中实行“一票否决”,突出了绿色发展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出台《孝南区环境污染防治问责办法》,在全市率先组织开展区级环保督查,2017年以来,集中巡查、整治突出环境问题101个,党政纪处分40人,倒逼责任落实,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二、坚持综合施策,提升环境质量。环境是最基础、最普惠、最广大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近年来,我们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确保环境安全为底线,全面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污染防治的实际成效回应群众新期盼。一是从严治气。持续开展城区餐饮油烟、燃煤锅炉改造淘汰、建筑工地扬尘治理、秸秆露天禁烧等专项整治,实施涉挥发性有机物行业(VOCs)夏季错峰生产管控,今年上半年,PM10、PM2.5同比分别下降16%、10.9%。二是从严治水。提标升级碧泉、东拓2个污水处理厂,建成开发区、东山头工业园雨污分流设施及20公里污水主次管网,完成滚子河支河和月湖片区黑臭水体综合治理,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11个乡镇313公里污水管网今年底可投入运营;畜禽养殖禁养区119家养殖场全部关停或搬迁,河湖库日常巡查实现常态化,3个国控断面(澴河河口大桥断面,府河鲢鱼地泵站断面、太平沙断面)均达到目标水质要求。三是从严治土。全面实施“一控两减三基本”(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坚决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开展固体废物大排查,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行为,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三、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生态短板。面对生态环保依然严峻的形势,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矛盾,着力补齐生态环境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一是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制定《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成立整改攻坚指挥部,实行挂图作战、销号整改,目前反馈的32项问题,已完成整改25项,其他7项均达到时序进度;交办的11个信访案件,已全部整改到位,追责问责党员干部10人。二是狠抓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入实施“清洁乡村”“绿满孝南”“精准灭荒”“厕所革命”工程,全面完成“三年绿色全覆盖”任务,植树造林10.2万亩,垃圾中转站实现乡镇全覆盖,启动了2万座厕所建改工作。完成野猪湖、王母湖保护控制性规划,退垸还湿4100亩,朱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即将迎接国家验收。三是狠抓环保监督执法。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大力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采取“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留情面,直奔现场、直接督查、直接曝光”的方式,大力开展环保专项执法、建设项目专项检查、水源地专项检查等专项行动,查处违规排放企业,斩断非法利益链条,以最严厉的督察,打消企业主、污染大户的侥幸心理。仅今年上半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8起,下达处罚决定书12家,罚款金额合计80多万元,查封(扣押)企业3家,移送拘留1家。 ■
  (作者系中共孝感市孝南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姜晓晓
  相关链接
  “三线一单”到底是啥?
  2017年底,原环境保护部印发《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了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的一般性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对各地建立“三线一单”提供技术指导。《指南》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基础,划定环境管控单元,在一张图上落实“三大红线”的管控要求,编制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构建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其总体思路是:与当前环境质量管理与自然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充分衔接,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将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环境管控单元,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转化为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要求,编制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构建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