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将汉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发布时间:2016-12-11)

                                                                                                                                     张 静

  汉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商贾要道,在中国区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汉江生态经济带纳入我省“两圈两带”战略,“生态”成为汉江流域开放开发的主线,更成为汉江流域转型发展的关键词。如何处理汉江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汉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一、生态优势:汉江经济带生态条件优越

  目前,汉江经济带在自然生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具备了明显的发展优势。

  一是自然生态功能独特。汉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粮食主产区。库区段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神农架林区是中国两大水利工程――三峡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水库的集水区,森林覆盖率达90.4%,自然保护区内高达96%,对丹江口水库、汉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调蓄洪能力和水源水质状况、涵养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十堰境内的丹江口水库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和取水处,水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总库容达290.5亿立方米,是我国中部区域水质状况最好的水体之一,在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汉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汉中盆地、南襄盆地和江汉平原是著名的“粮仓”,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汉江沿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襄阳谷城县五山镇早在2004年就开展了“生态文明户”、“生态文明村”评比活动,为全国最早。十堰市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神农架林区是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区,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称号;襄阳是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湖北省首批省级低碳试点城市,鱼梁洲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和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荣获201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此外,荆门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谷城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县,仙桃是国家园林城市,潜江是生态文明交通示范市。

  三是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汉江在湖北省境内长871公里,占流域全长的55.25%,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3.89%。汉江生态经济带是湖北省重点经济区,2012年常住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省的56.2%和4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省的41.5%和46.36%。2013年,湖北省县域经济排名的前20名中,属于汉江流域的有11个。目前,汉江流域的经济、人口等分布大体上呈现沿江聚集状态。汉江流域产业基础雄厚,是湖北省重要的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生产基地,生态文化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四是生态产业扎实推进。目前,汉江生态经济带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旅游业、绿色食品、中医药、水电开发为主的产业发展态势,生态型特色日益明显。神农架林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有机茶、无公害蔬菜、中药材中蜂等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均已起步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十堰在全国地市中率先提出和创建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探索出鸡茶共生高效种养生态模式、桔园养羊复合农业生态模式等,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十堰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商用车整车、东风渝安、东风实业、东风零部件、东风商用车动力总成、东风装备六大工业园区建设迅速推进。襄阳循环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被评为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城市,拥有6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和11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生态农业建设目标是“中国有机谷”、国家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和国家山区农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汉江流域其它节点城市生态产业也迅速发展,荆门中国农谷·汇源生态产业园以建设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区为主,配套建设农业示范基地、城市绿化苗木及花卉基地、果、稻、菜等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及放心食品养殖基地。随州着力建设府河两岸 “生态·产业新城”,天门致力于打造生态服装生产基地,仙桃积极探索鱼鳖套养生态养殖模式,潜江不断探索虾稻共作的生态养殖新模式。

  二、生态约束:汉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面临的挑战

  汉江经济带尤其是库区段地处中西结合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压力较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库区段和汉江中下游生态影响不断呈现,发展空间受限,在工业转型升级、生态发展、生态环境修复、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使流域生态影响不断呈现,生态建设任务艰巨。生态建设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的根本保证,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汉江上游水流变缓,库区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有提高之势。库区段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任务重,十堰重工业比重较大,单位GDP能耗与国家年递减4%的要求尚有差距,节能降耗任务重,压力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据监测,丹江口水库总氮浓度达到1.2毫克/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的1.3倍左右,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所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汉江中下游的流量及季节性分配将发生变化,汉江中下游面临的水环境容量急剧下降、水污染防治任务加大、水生生物和鱼类品种大幅减少、汉江湿地呈现沙漠化趋势等问题,使得汉江生态建设任务极为艰巨。

  二是汉江沿线产业发展受限,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库区段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任务艰巨,原有依靠水电优势形成的高耗能企业密集的产业结构将受到直接冲击。如神农架林区是全国著名的磷矿带区,拥有全国特大型铅锌矿床,但受生态环保政策的限制,开发利用严格。库区段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综合效益已初显,但所占的比重偏低,收入总量不大。汉江中下游地区又是湖北重要的经济走廊和人口密集区,调水使得汉江中下游航运、水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以及城市发展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沿江引、提水闸站灌溉供水量减少内河航运能力下降,通航驳船由200吨级下降到50吨级,通航条件较好的中丰水期将缩短50%-85%。此外,汉江流域限制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发展,对工业基础较薄弱的天门等市县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民生领域问题突出。汉江生态经济带民生领域的任务比较艰巨,神农架林区和十堰是武陵山片区和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十堰承担近1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10.5万内安移民安稳致富的艰巨任务。神农架林区2013年总人口8.0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8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达35%。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涉及永久征地25430亩,临时占地42810亩,搬迁安置1490户、6485人,搬迁房屋24.5万平方米。以征迁任务最重的引江济汉工程为例,该工程自2010年3月26日开工,工程涉及搬迁户1184户、5383人,搬迁房屋22.83万平方米,工程建设跨多个行政区域,呈现搬迁人口多、文化程度偏低、第三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征迁工作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如拆迁房屋补偿标准偏低,大部分群众举债建房,少数拆迁安置户的生产安置即耕地存在沙化问题,还有待于培肥地力来解决。征地拆迁过程中如何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的任务非常重,制约了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快速发展。

  四是航运体系建设滞后,以汉江为主轴的综合交通走廊尚未形成。长期以来,库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丹江口市处在172米水位线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停止,现有的公路因移民搬迁损坏严重。同时,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致水土流失,造成水生态失衡,水体污染加剧,水体稀释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小。神农架林区是湖北省17个市州唯一不通铁路、高速公路的地方,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 汉江流域中下游的梯级开发进展缓慢,影响了汉江水资源多种功能的充分发挥。目前,湖北汉江流域除丹江口水利枢纽以外,还规划了6个梯级枢纽项目,已有2个建成王甫洲、崔家营,3个在建(崔家营、雅口、兴隆),新集、碾盘山等2个枢纽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同时,港口码头建设滞后,目前襄阳港、仙桃港、天门港、潜江港、钟祥港、沙洋港等主要港口或港区规模较小、功能较弱、配套能力不强,内联外接的一体化交通网络尚未形成,未能实现与武汉新港的对接。

  三、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汉江经济带发展思路和实践

  汉江经济带应发挥生态优势,主打“生态牌”,整合统筹各项转移基金,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既要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又要实现汉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整合统筹各项转移基金,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

  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汉江流域是《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等国家战略规划叠加地区,同时也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荆州(含荆州、荆门、天门、潜江和仙桃)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汉江中下游水利现代化建设试点”等众多国家级示范区、试点叠加地区。这些战略机遇将促进一批重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项目建设,为汉江经济带提供难得的发展契机。

  汉江经济带应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整合统筹各项转移基金,从政策制订、项目布局、资金保证、保障措施等方面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加强生态修复和维护,有序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统筹国家“四规划”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市、县两级相关预算外资金,稳定建设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库区与受水区的对口协作协调工作机制,鼓励与受水区采取多种方式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建设等领域积极开展对口协作,深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二)以水资源保护为抓手,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汉江流域整体上是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区域,严格落实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升汉江流域供给生态产品的能力。

  一是构建水生态安全体系。突出水质保护和水量保持,形成工程治污和结构控污双管齐下的污染防控治理机制,建立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流域整治相结合的水源涵养体系,探索水质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移民、生态经济培育、据点开发和新型城镇化有机互动的发展道路,形成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水源涵养区域综合治理模式。

  二是加快污染严重支流生态修复工程。在源头截污的基础上,开展以清水入河、人工湿地建设、河道清淤、河岸清污为主的水污染生态修复工作,将各县乡河流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纳入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资金支持。

  三是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农业科技普及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施肥等技术,采取灌排分离等措施控制农田氮磷流失。积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在丹江口、竹山、竹溪、房县等示范县市建设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生态家园,建设集中式人工湿地和庭院式人工湿地。

  四是加强工业点源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氨氮、总磷、COD等污染物纳入总量控制体系。加快淘汰改建不能正常发挥功效的老旧环保设施,实施污染源全面达标工程,鼓励推广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模式。

  (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需要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突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绿色产业体系。

  一是借助“生态牌”,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生态型企业和产业。策划一批生态型或技术高端型大项目,围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现代物流、生态文化旅游、节能环保等产业招强选优。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集约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生态产业园区。支持汽车、水电能源、生物医药、旅游等优势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产业开发项目,优先在用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以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南水北调及重点工程移民安置为契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神农架、丹江口库区沿湖1-5公里区域,结合农业限种限养政策,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快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江汉平原产粮大县(市、区)为重点,建设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支持荆门“中国农谷”建设和襄阳“中国有机谷”建设,将“中国农谷”打造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实现“中国有机谷”在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山区农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三是依托水源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受水区客源市场优势,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合作。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型景观,加强对旅游基础设施的专项支持,在旅游交通设施、旅游项目建设、旅游扶贫开发等方面安排预算内投资和其他有关专项投资时,赋予更多特殊政策。重点挖掘京津等受水区客源市场优势,组织开展“饮水思源”旅游活动。

  (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在民生建设方面,汉江经济带的区域特色较为明显,丹江口库区上游段主要是秦巴山区的扶贫开发和丹江口移民的安定致富,丹江口库区下游的主要核心问题是江汉平原振兴崛起及鄂北岗地均衡发展,还包括四项治理工程的移民问题。因此,汉江经济带要把民生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根据不同区域特色探索民生改善的新路径,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加大实施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搬迁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扶持力度抓紧编制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重点加强基本口粮田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交通、供电、通信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移民安置方式,充分尊重外迁安置移民意愿,做好就地后靠移民安置工作。引导和鼓励农民联户建房、多层建房,深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是发挥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基础作用。发挥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基础作用,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扶贫开发的科技含量,打造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施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和人才培训计划,对从事个体经营的移民,减免退相关税费。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提升汉江水道功能,以筑坝工程、护岸工程、护滩工程、疏浚工程等形式开展航道整治,建设丹江口绿色航运示范区,加快“长江—江汉运河—汉江”810公里千吨级内河航运圈建设步伐,将汉江水道打造成为“全国绿色航运示范区”;加强汉江沿线港口建设。围绕湖北汉江流域的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对能源、原材料、石化和外贸物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的重点港口,促进港产联动、港城融合。重点提升襄阳新港为主要港口,打造汉江航运中心。加快丹江口港、钟祥港、沙洋港、潜江港、天门港、仙桃港、汉川港等区域性港口建设,增强港口的装卸、仓储、配送一体化建设。推动丹江口库区、兴隆水利枢纽沙洋库区旅游港口建设。加快铁路建设,畅通流域内外重要通道联系。完善汉江流域高速公路体系,畅通流域联系通道。重点建设汉江沿江高速通道,加强库区淹没水运设施复建和公路渡口改造。同时,加快过江通道建设,推进河谷大桥、庙滩大桥、沙洋汉江二桥、钟祥丰乐汉江三桥等一批项目的建设,畅通两岸联系。■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科院)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