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黑臭河水如何变成碧水清流

(发布时间:2020-01-23)

 中共十堰市茅箭区委


  十堰市地处秦岭巴山腹地,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泗河是流经茅箭区的一条主要河流,由马家河、茅塔河、田湖堰河等13条支流南北交汇而成,流域面积316平方公里,长度40.2公里、年均径流量1.24亿方。泗河支流上游分布有马家河、茅塔河、余家湾三座城市饮用水源水库,水质均为Ⅱ类,下游穿城而过,流经有30多万人口生产、生活的主城区,一度成为重度黑臭的劣Ⅴ类水体,是典型的城市纳污河流。2012年以来,茅箭区迎难而上,主动担当,率先启动示范段建设,采取从源头防控、将清污分流、分类别施治、保长效运行四大举措,历经八年艰苦卓绝的治水大战,将泗河从一条水质劣Ⅴ类的重度黑臭河变成了地表Ⅲ类水质的碧水清流。
  一、追根溯源,深入排查污染源
  一是广泛发动全面排查。坚持领导带头,进支沟、暗涵,一处处识别标注,遇到复杂地形,采取抛乒乓球、倒红墨水、撒泡沫屑等方式查清污水去向。通过逐条支沟排查,逐个小区摸底,详查人口、界定面积,计算清污水量,查准了污染量。为了查实不同的污染点,广泛发动群众,及时发现和掌握不规范排污问题,组织干部群众上万人次,排查各类污染源2300余个,逐步找准了污染源头,理清了表象背后的问题。
  二是借助数据科学排查。为了让污染源排查更加精准,茅箭区每年拿出近百万元,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辖区支沟进行水质动态检测,定期专报数据。发现固定点位污染物浓度异常,立即开展第二轮甚至多轮的多点位加密检测,通过数据反复比对倒查,不断缩小排查范围,直至锁定污染源。每年近2万个检测数据,为掌握全流域水质动态变化、排查污染源头、及时堵塞漏洞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三是截污纳管应用成果。排查污染是为了控制污染,实行清污分流,保证河道水质不断提升和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对已查明的污染源,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接入管网,没有管网的就新建,管网破损的就修复,无法修复的就重建,坚决不让污水入河。如青岩洞沟黑臭水体治理,分别建设了污水管、雨水管和垃圾渗滤液专管,三条管网建成,黑臭水体变为地表Ⅲ类水。
  二、分类施治,千方百计解难题
  一是试点先行破解治理思路难题。为摸索经验,茅箭区选择水质最差、环境最糟、人流最密的马家河开发区段为试点,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建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示范段水生态公园,并从中总结出了“先治本后治标、先治污后治河、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观、先管涵后护坡、先主河后支流、先主管网后支管网、先人口稠密段后周边区域、先示范后铺开”的“九先九后”治理原则和以“控污、清污、截污、减污、治污、管污”为主要内容、覆盖全域全程的治理思路,为后期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是逆向思维破解清污分流难题。泗河上游的车站沟,因主沟大面积被火车站、道路等覆盖,始终无法彻底实现清污分流。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用逆向思维方式,改“分离污水”为“分离清水”,创造性提出污水、清水、混流水“三水分治”方案,即在车站沟右岸新建管道将污水集中输送至市政管网,将清水还入河道中心河槽,左岸新建管道将上游无法彻底分流的混流水输送至下游新建的水质微站处理到地表Ⅵ类水质后排放。“三水分治”让车站沟水质实现历史性突破,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三是大胆创新破解工艺技术难题。随着项目的推进,确保水质达标等技术难题接踵而至。通过到外地取经、在网上搜索、向专家求教等方式,多方论证比较,大胆引进新工艺。一举拆迁近200户村落,腾退土地80余亩,引进深港公司建设6万吨人工快渗工程,匹配污水处理厂5万吨出水,将尾水由一级A提升至地表Ⅲ类。通过公开竞争谈判,引进立体生态式接触氧化新工艺,建设日处理8000吨、全地下、花园式的车站沟微站,降低治污成本、提升河道水质、增加生态基流效果十分明显。积极促成污水处理厂扩能工程的水质提升,实现了地表Ⅳ类出水目标。
  四是认真谋划破解施工操作难题。治水过程中,很多施工环节是在涵洞甚至管道内,空间有限,需要认真谋划去破解操作难题。如小型挖掘机要去掉驾驶棚才能进沟,管材要靠小型拖车反复起吊转移才能到位。七里沟垃圾渗滤液发生渗漏需收集至市政管网,当时沟内涵管已被100多米的倒土场覆盖,施工人员必须在长1.5公里、直径1.5米的暗涵中铺设直径200毫米的PE管。涵管内通讯电力缺失、人无法直立行走、空气十分稀薄,施工难度极大,工人们奋战2个月才最终实现水质由重度黑臭到地表Ⅲ类的目标。
  三、健全机制,多方联动保长效
  一是健全监管机制。严格环保执法,大力开展“雷霆行动”“敲门提醒”等活动,严厉查处企业和个人违法排污行为,让守法成为自觉。整合各级力量,形成分级管理、分段负责、三级联治、一抓到底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确保河道有人管、管得住。借鉴北京“乡镇吹哨、部门报到”的模式,按照“属地排查上报、指挥部批示分办、部门限期整改、结果及时回复、现场核实销号、定期复查反弹”工作流程,确保污染问题“件件有人管、事事有回音”,形成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是健全建设机制。为确保新引进工艺达到预期治理效果,在人工快渗、工业污水处理站等项目建设中创新采用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引进知名治水企业,用专业的技术服务保长效运行。河道治理管网大部分埋在地下,后期维修十分不便,为防止沉降断裂、减少跑冒滴漏、延长使用年限,全面淘汰水泥承插管和普通波纹管,选择衬塑钢管、PE管等强度高、耐腐蚀、抗老化材料,并不断改进管道焊接和包封技术,用严格的质量保长效运行。
  三是健全运行机制。建立“第三方”服务机制,政府购买水质检测专业机构和管网维护专业队伍服务,用监测数据指导、日常维护保障、应急排查兜底,确保各类设施长期稳定发挥效益。为降低环境风险并减轻企业负担,针对辖区汽车制造业特点,专门投资兴建东部新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将涉水企业污水全部通过管道和槽车收集后集中处理,对企业实行远程监控和定额管理,以实现“企业专心搞生产、污水处理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目标。
  本栏目编辑:刘 海

上一篇:得失

下一篇:打赢项目建设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