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聚力项目建设 对冲疫情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01)

唐 鹏


  在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进展以后,以更高的站位、拼抢的意识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高效推动新一轮项目投资建设,补齐发展短板,有效对冲疫情产生的影响,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
  一、发挥优质项目引领作用,培育壮大新的增长极
  一是围绕惠民生、补短板谋项目,打造幸福经济。着眼精细化、功能性,谋划城市更新升级项目。重点围绕应急医疗救治能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等,实现城市功能完善、能级提高、品质提升。立足打基础、管长远,谋划乡村振兴扩能项目。以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为切入点,着力解决乡村人居环境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产业发展不够等问题。聚焦激活力、抓驱动,谋划城乡融合发展项目。通过田园综合体、现代高效农业科技园、乡村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促进城乡之间、产业之间、资源之间、区域之间协同联动共享。二是围绕强产业、延补链谋项目,壮大产业经济。在“育苗”上下功夫,策划孵化衍生项目。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构建数智驱动的新制造模式,带动关联产业配套协同发展,进一步拉长做实产业链条。在“移栽”上下功夫,策划合资合作项目。立足本地优势产业,策划一批产业链条上具有引领性、关键性、补充性和突破性的项目,培植壮大一批产业龙头。在“嫁接”上下功夫,策划承接转移项目。强化项目策划与推介,加强对项目布局、投资趋向的研判,组织好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深度对接,精准承接转移项目。三是围绕抓转型、促协调谋项目,扩展生态经济。瞄准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乡建设四大任务,全面规划系列“山水林城村”项目,筑牢地方生态安全屏障。以建设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经济带为载体,大力推动生态旅游、绿色高效循环农业等项目建设,擦亮生态投资品牌。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材料、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项目发展,构建绿色转型高地。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循环化改造,谋划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构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大力开发实施具有无害化、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材料、绿色产品项目,努力构筑全绿色产业链。四是围绕拓空间、优配置谋项目,培育数字经济。加大数字赋能力度,突出新基建项目,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着眼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谋划一批“芯屏端网”项目,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聚集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向全产业渗透,谋划和实施一批先进制造业投资项目。以新零售、跨境电商领域相关项目为引导,培育平台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消费热点。依靠我省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和科教大省等优势,运用数据平台改造传统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探索打造数字化城市及数字化治理模式。
  二、创造项目生长温室效应,筑牢地方经济基本盘
  一是全方位做好前期工作。准确对接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强化对项目前期工作的组织领导与保障。加强部门之间协作联动、信息共享,保障项目的优质度和成熟度。提前谋划并加快推动未来项目落地进程,使项目建设达成筛选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的梯次结构。二是全链条推进招商引资。坚持招 “企业”与招“产业”并重,招资本与招人才并举,招品牌与招市场并力,形成全链条精准招商。创新方式方法,着力实施主题概念招商、重资产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三是全功能推进园区建设。坚持产城融合,加大对产业园区的投入和功能升级。适应项目需求,推进现代产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创新服务综合体。划出高产“试验田”,探索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以量身定制、个性服务催生优势项目落地。四是全领域优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调适与项目建设有关的政务、市场、法治、人文等环境,使项目“零障碍”入驻。结合“1350100”改革,提高审批效能,实现1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开办、3个工作日完成不动产登记、50个工作日完成工业项目报建和100个工作日完成工程项目审批,实行项目审批监管“一网全覆盖”。积极落实中央、省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等政策,进一步取消本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降低收费标准,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五是全力度争资融资。及时研判国家投资走向、上级对口部门最新政策及具体工作动向,力争让更多成熟项目列入项目扶持的“大盘子”。搭建多元化投融资平台,让金融活水流向项目建设。采取PPP、F+EPC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和运营。通过BT、BOT、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项目建设投入。探索产融发展模式,支持上市公司与投资机构发起设立产业链投资基金,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投资与并购。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专项基金,为重大项目建设“输血供能”。实施银、企、政三方对接,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三、驱动在建项目提质快进,形成发展现实生产力
  一是以铁的机制,铸造推动聚合力。第一,完善项目领导机制。把项目建设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领导专班,配置最强的力量、最优的资源,组织带动行政区域内各级党员干部抓推进、促落实。第二,完善项目决策机制。通过建立“项目决策小组”和“项目咨询小组”,研究决定项目推进的重大政策与举措,做到决策科学、高效、精准、务实、透明。第三,完善项目责任机制。推行“全过程、专业化、高绩效”服务,对每一个重大项目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节点,实行领导干部挂帅包办项目责任清单制度,形成全周期责任闭环。第四,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部门之间联动协同推进机制,实现定时定向定项调度。探索实施“周碰头、旬通报、月调度、双月比、季度评”的日常调度运行机制,推动项目由签约落地向加速建设延伸。第五,完善项目督办考核机制。构建项目牵头部门靠前督、督查机构重点督、纪检监察问责督的督办机制。将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纳入年度考核范畴进行考核,并强化结果运用。二是以铁的手腕,打赢项目攻坚战。强力组织推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咬定全年目标不放松,将建设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拴责到包联个人、落实到项目业主。探索利用重点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及大数据、云管理等数字工具,保障疫情期间及时调度和督办检查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服务精深细实,打好攻坚组合拳。推行“一企一策”“一项一策”,实行主管部门进现场、专班人员下工地、“保姆式”服务到企业,组织发动党员干部以务实的作风下沉项目、入驻工地,精准施策,解难纾困。破除要素壁垒,赶走建设“拦路虎”。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项目供地、招工等关键要素、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抓好土地征管、储备和经营,做好用地统筹与供地服务。运用 “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为后续项目腾出发展空间。坚持立足项目现实需求,主动拓展和深挖劳动市场,踢开项目及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绊脚石”。
  (作者单位:松滋市发展和改革局)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