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本刊特稿

本刊特稿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创新导向

(发布时间:2020-11-09)

                        苏 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为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体现了党在新时代经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导向
(一)从理论上看,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中国化运用,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必将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用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社会再生产及其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也适用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循环的分析,对于理顺我国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环节的交互关系具有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同时运用再生产理论指导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包括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推进经济结构协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提出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产品供给结构和技术供给结构进行双重维度的优化整合,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进入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国民经济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放在突出重要地位,不仅体现了发展战略转型的内涵,也适应了国内基础条件和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特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不断演化的反映,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即在坚持生产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社会要快速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不断解决社会经济矛盾,为正确处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以及总供给与总需求、积累与消费、宏观调控与宏观管理等社会再生产的重大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政策基点,推动更好地实现社会生产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从实践上看,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是党独立自主经济工作方针的时代化发展,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必将推动大国优势的提升和发展格局的创新性转换
  建国之初,党就十分注重依托大国自身优势,独立自主推进经济发展。强调“走自己的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下,先后采取“以市场换技术”“三来一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等举措,实施了近30年外循环为主的战略,其目的就是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增强自主发展能力。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禀赋的变化,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国内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从市场纵深和产业广度看,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已经具备以“内循环”为主的物质基础、政策空间和战略条件,可以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实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展格局的创新性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逆全球化下产业链困局倒逼的应急之举,而是顺应经济规律进行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层次开放的必然路径。一方面,国民经济循环更多地依托国内市场,有利于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形成各环节有效衔接、循环畅通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有利于依托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需求容量和产业规模优势,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更加密切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推动向国际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从而提高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非封闭的内循环,而是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靠自身努力,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要打开大门,扩大对外开放,构建以我为主、内外兼修,开放联通的国际国内双循环。
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要求进一步畅通和壮大“内循环”
  “国内大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主体。只有实现良性的“内循环”,才能保持宏观经济韧劲,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进一步谋划新增长空间,实现更加强劲、更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在保障我国经济安全的基础上,深度参与“外循环”。
(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消除阻滞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经济循环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连接起来,以形成对接机制和匹配结构,其核心是经济活动内部各部门“对接”和“匹配”的状况和水平。在“国内大循环”中,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是经济活动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目前我国在四个环节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梗阻,影响了国民经济的顺畅运行。当前的重点是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等顶层设计规划紧密融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的指示要求,确保各环节经济循环畅通高效。一是立足国内总需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动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提高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的灵活性,创造适应新需求的有效供给,畅通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循环。二是立足国内有效消费需求,以收入水平提升、收入分配改革以及中等收入群体培育为抓手,畅通消费需求和消费供给的循环。三是立足国内资源优势,以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为抓手,打通支撑科技强国的全流程创新链条,畅通价值链的循环。四是立足国内产业基础,构建基于国家经济、技术安全的产业链闭环,以结构升级、产业联系为载体,畅通产业链的循环。
(二)壮大国内循环规模、内需挖潜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壮大国内循环规模是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积蓄发展动能、对冲世界经济下行风险的必然要求。国内大循环之“大”,主要是依托大国优势做大循环的空间与规模,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内部大市场的潜力,发挥各项资源要素的积极性,不断扩大和释放市场扩张效应,实现生产和流通规模的效果放大。一是依托大内需优势,推进国内市场大循环。以市场一体化建设为载体,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最大程度激活内生动力和活力。二是依托大地域优势,推进区域大循环。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平台为载体,推进我国东、中、西大循环和南北大循环。三是依托大势能优势,推进城乡大循环。以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为抓手,推进城乡之间发展水平落差转化为资源要素商品循环的大势能。通过畅通和壮大“内循环”,一方面改变长期以来因体制分割、区域分割、城乡差距造成的国内循环不够畅通的问题,另一方面发挥大区域、大市场、大势能优势,更好地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能,实现大国发展优势的创新与提升。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