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

大山“通”途

(发布时间:2016-12-11)

                                                                                                                       ——通山县推进县域金融创新纪略

                                                                                                                                    联合调研组

  编者按: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的部署,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全方位推开。本刊本期起设立“荆楚改革之窗”子栏目,集中推介全省改革的亮点和典型。

  通山县地处幕阜山脉核心区域,既是集老、库、山、穷区于一体的省级特困县,也是全省脱贫奔小康的试点县。正如该县的县名一样,“通”是推进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词。这个“通”,不仅仅是指交通方便、货畅其流,还包括资本、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近年来,通山县积极做好“通”字文章,推进县域金融创新,大胆打开山门,试水资本市场,不断疏通融资渠道,健全融资服务体系,有效促进了金融与产业的融合,缓解了经济发展的融资瓶颈制约,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诚请“高人”指点,打通思想“总闸门”

  通山县资源丰富,但不少特色资源“养在深山人未识”,难以吸引投资商的目光。在传统融资模式下,县内的市场主体往往只盯着银行贷款,面对县域金融机构贷款权限小、金融产品少的现实,融资难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通山县委、县政府针对这个突出问题,决定寻求“高人”指点,引进智力支持,探索金融创新之路。2011年底,通山县政府与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签订了县域金融工程试点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武大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永刚教授率领他的团队,先后30多次到通山,通过举办讲座、召开座谈会、上门辅导等形式,传播现代金融理念和知识,讲解资本市场操作方法,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企业经管人员转变观念,跳出大山,到更广阔的市场上配置资源。他们还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帮助开展通山县顶层设计,制定了金融创新的实施方案,提出了金融创新的目标和思路。企业要走出去融资,首先要按市场规则办事,与国际惯例接轨,进行内部制度创新。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又请来武汉国鼎公司运作设计,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股改、立足四板、着眼股市”的思路,帮助县内规模以上实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董事会制度,设立董事会秘书,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急需的专门人才,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创造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条件。思路一变天地宽,在高端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山人把目光投向山外,明确了以开放促创新的思路,县域金融开始迸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搭建对接平台,连通资本市场

  通山县经过权衡,选择试水资本市场,创新资本运作模式,作为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武汉资本市场,以资源换资本,以股权换资金。一是对接股权托管交易融资平台。由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牵线搭桥,通山县与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作,采取典型示范、政策激励等措施,引导通山15家企业登陆四板市场,将企业股权在该中心挂牌交易,形成了令人瞩目的“通山板块”。很快,通山绿色资源和大理石等特色资源成了宝贝,吸引投资商“一掷千金”。率先“吃螃蟹”的林宝香榧公司很快吸引了诺亚财富、红杉资本等基金公司及一些私人投资者,联系洽谈股权交易事宜,并以每股7.5元的价格扩股200万股、增资1500万元,同时还与北京中治瑞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达成了股权质押信托融资5000万元的意向,当地银行也大幅提高了该企业的授信贷款额度;“大自然石业”挂牌仅3天就有河南郑州企业注资1000万元入股,宁波、西安等地的投资公司和私人投资者也纷纷来公司洽谈合作事宜。目前,通山企业挂牌总股本2.04亿股,总市值达25亿元,实现直接融资1.2亿元。通过借力资本市场,有效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强了融资能力,也增添了企业加快发展的实力和信心。最近,该县又有广信公司签约新三板,大自然石业有限公司尝到了进军资本市场的甜头,正在争取试水香港H股市场。二是对接武汉农畜产品交易平台。通山县与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合作,建立通山农畜产品交易电子(网络)交易市场,通过提供中介、信息、交易、结算、交收等服务,实现订单农业和信用农业交易,为农畜企业和合作社提供了新的网上销售渠道。目前,通山县共有28家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登陆平台,其中九宫绿园农庄通过平台与武汉超市实现订单定向销售,仅2013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430万元。三是对接碳排放权交易平台。通山县是林业大县,森林面积27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7.8%,有华中“氧吧”之称。为将宝贵的碳汇资源转化为经济实力,通山县将碳排放交易作为县域金融工程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积极与湖北交易中心开展合作,成为全省首个碳汇交易试点县。目前,通山县已开发出清洁能源、森林碳排放两个碳排放交易产品,预计每年产生的“碳减排量”可达200万吨,年收入过亿元。

  三、创新金融产品,疏通“最后一公里”

  企业“贷款难、融资难”,不是银行无款可贷,更不是金融机构惜贷,而是企业资金需求与银行授信要求之间有距离,往往由于抵押担保条件不够,或信用条件不够而难以达成一致,而且缺乏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资金从银行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渠道不畅。针对银行贷款仍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这一实际,通山县发挥政府之手的作用,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产品,缓解融资难题。一是创新信贷产品。该县尽管财政并不富裕,但为了激活金融这潭水,仍千方百计挤出部分资金,作为风险补偿基金,企业按贷款额3%—5%缴纳助保金,建立助保金池,发生的坏账先由助保金冲抵,最后以风险补偿金兜底。通过助保金、银行风险评估和风险补偿金三道屏障,有效控制了债务风险,提高了银行为本地企业提供信贷的积极性。该县成立中小企业助保金管理中心,按照“政府风险补偿、银行杠杆撬动、贷款单笔控制”的方式,整合政府、金融、企业三方相关资源,开发出一系列“助”字头信贷产品,产生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也为市场主体打开一扇扇融资新门。例如建行“助保贷”产品,由政府出资500万元建立风险补偿金,建行按照1比10的杠杆比例进行放大,目前已有14家企业纳入助保金池,累计对企业发放贷款2000多万元。其他“助农贷”、“助贫贷”、“助旅贷”等产品,都是针对目标群体进行量身定制,手续简化、操作灵活、风险可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复制性。二是创新贷款担保模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融资”的思路,引导各类资本成立贷款中介组织。如县农行与北京通山石材商会合作,成立“湖北金石担保公司”,已为70多家石材行业中小企业担保256笔次、4.3亿元贷款,无一笔不良和逾期,他们创造的“石材商会+担保公司+银行贷款”的信贷模式,使之成为在全省金融产品创新竞赛中唯一一个县级获奖单位。针对单个农户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创新农户联户担保模式,将农户与龙头企业、基地捆绑起来,采取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办法,引导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以劳动部门担保基金向金融机构反担保,有效缓解了农户贷款担保难题。三是创新权益质押方式。立足县内企业融资需求和资产状况,按照“有形不足无形补、担保不足股权补”的思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转变传统信贷模式,创新权益质押贷款方式,借力资产评估中介结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核权划股,以股权替代房产、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推动企业产权股权化、证劵化,用于质押贷款,有效解决了企业质押不足的困难。目前,通山已有8家企业与多个银行机构达成股权质押贷款业务,贷款总额6000万元。该县还探索进一步扩大企业和农户抵押担保物的种类和范围,尝试开办应收账款和所有权、承包权质押的贷款模式,支持项目融资。

  四、优化金融生态,畅通服务体系

  通山始终把要素保障和服务优化作为县域金融工程创新的着力点,打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一是优化金融组织体系。积极与上级和外地金融机构联系,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公司和中介机构在通山成立分支机构,中国银行、湖北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进驻,新引进的银行、担保、贷款、保险及其他金融服务机构达到18家,金融机构总数达到45家。二是优化金融服务方式。按照“政府搭台、金融唱戏、服务企业”的思路,将企业、银行、担保、典当集合其间,开办了全省首个“金融集市”,实行政企银面对面敞开式无缝对接。开市当日100多家企业与省市县26家金融机构现场对接,该县的九宫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新康牧业等8家企业分别与工行、农行等金融机构现场签订信贷协议,金额共计2.08亿元。坚持金融集市常态化、规范化运作,组建了通山县金融服务中心,做到专人服务,固定地点全日制办公。同时,积极筹建金融服务大厦,集约全县各金融机构开办服务窗口,努力促使金融服务超市化。三是优化金融信用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变行政指导下的“过度参与”为市场主导下的有效支持,维护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化金融执法,县政府专门成立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专班,协助银行清收不良贷款。规范县域信用秩序,推进“企业信用工程”、“农村信用工程”和“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建立了覆盖所有农户和县域企业的征信体系,进一步优化了信用环境。该县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最佳信用县”,2012年被评为全省保险先进县。四是优化金融信息服务。建立通山县域金融工程网,作为发布金融要闻、宣传金融知识、展示企业风采、提供投融资服务、对接武汉三所的窗口,重点掌握企业和相关项目的投融资需求、增资扩股的意愿和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的农畜产品市场需求等。建立通山县企业信息库,全面收集县内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及招商项目的信息,为银企对接服务。

  通山县实施县域金融创新工程以来,金融市场蓬勃发展,2013年,通山县信贷规模实现历史突破,增幅在咸宁县域中排名首位。其中,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73.3亿元,比2011年增加18.3亿元,贷款余额为44.8亿元,比2011年增加18.9亿元,新增存贷比为93.8%,余额存贷比为61.1%,分别是2011年的2.3倍和1.3倍,实现了新增存款基本用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缓解了各类企业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资金之渴”。县域金融工程改革创新使通山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支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企业实力得到大幅提升,经济开始脱离“低速增长、低位徘徊”的困境,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咸宁市的平均水平,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持续进位,在咸宁市“南三县”领先,在全省七个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中排名靠前。■

  调研组成员:

  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

  郭倡民 鲁 民 王田甜 刘 海

  省政府金融办:郑 宇

  责任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