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统筹移民安迁抓扶贫

(发布时间:2016-12-17)

                                                                                                                                    杜文清

  通山是一个集老、库、山、穷于一体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省第四大库区移民县,境内有富水、石门、石门塘、雨山、望江岭等5座大中型水库。目前,全县有移民25274户、96427人,其中移民贫困人口2.3万人,占全县移民总人口的24.0%,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万人的31.5%。在移民后扶工作中,通山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有保障”的要求,着力解决移民群众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产业发展难等问题,推进移民群众与全县同步奔小康。

  一、借力政策抓安居,为移民群众建新家。2014年,我省启动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通山被省移民局列为第一批试点县市。避险解困试点政策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的移民避险解困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大畈镇板桥村、鹿眠塘村、和平村三个试点村、12个安置点,明确了每个试点村由一名县领导负责联系,县镇村组成专班推进。一是统筹布局。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将安置点规划与全县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库区发展规划、核电项目建设规划相结合,统筹布局、科学选址,确定了12个具有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安置点。二是因点施策。在推进避险解困工作中,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资金奖补到户到人的原则,采取“整体规划、集中建设”的方式,政府负责统筹配套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将移民人口避险解困人均2万元的补助资金全部直达群众,1.5万元用于建房、5000元用于发展生产。群众根据本自然塆的实际情况,因点而异、自行制定资金分配方案,不搞一刀切。三是精准“兜底”。针对少数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特困户存在建房资金缺口的问题,通山县整合移民避险解困资金和住建、扶贫、民政等多个部门危房改造资金,对特困移民户建房实行政府“兜底”。根据特困移民户家庭情况,确定1人户建筑面积不超过35平方米、2人户不超过50平方米、三人及以上家庭不超过70平方米补贴建房,确保帮扶对象建房“零负担”。四是民主管理。避险解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移民人口多、资金量大,必须民主管理、公平公正、阳光操作,才能减少矛盾、顺利推进。在试点工程中,通山县探索了理事会协助推进的工作机制,在每个安置点通过移民群众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5-7名群众工作能力强、能够代表群众意愿的理事会成员,负责向移民群众宣传相关政策、调节矛盾、组织实施、监督资金使用和工程质量。五是统一建设。聘请永盛监理公司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对建设过程中施工设计、工程测绘、建筑材料、竣工验收等进行全程监理、严格监督,根据监理公司提供依据,按工程进度分期付款,确保了工程质量。

  二、用活政策抓产业,引移民群众找富路。通山县始终突出产业帮扶,以政府有形之手引导市场无形之手,有效黏合山水资源和政策资源,通过政策奖补带动社会投入,借力市场带动合作经营,金融创新带动群众创业,土地流转带动规模开发,鼓励支持移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生态旅游业,在参与产业发展中实现增收致富。一是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一方面,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共发展种养规模板块基地293处,培育了油茶、茶叶、楠竹、小龙虾等一批亿元产业,带动3万多农户在农业产业链上增收。另一方面,依托九宫山、隐水洞、富水湖等景区景点,大力实施“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农家乐”为主的旅游富民工程,带动发展农家乐1200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4万人,旅游业综合收入GDP占比达28.5%。全县旅游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为相关行业间接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旅游业新增就业占到全社会新增就业的45.6%。二是创新模式,发展产业。以大畈镇板桥村为试验田,探索“二次流转、资源共享、共同致富”的产业发展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二次流转”第一次是由村委会主导,将3000亩林地经营权由81户村民手中流转到村委会,第二次流转是由村委会将3000亩林地以人均1亩左右的标准,流转至全村每个村民。同时,整合低丘岗地改造、油茶产业发展、移民产业发展等政策项目资金,按每亩2000元的标准与基地对接,村民和村集体以林地资源和每亩2000元的政策项目资金入股公司参与公司经营,由村委会代表村民与公司签订股权协议,让资源变资本,村民变股民,全体村民实现了共享政策、共享资源,加快了移民群众产业脱贫步伐。三是政策扶持,奖补产业。出台加快油茶、楠竹、小龙虾等产业发展意见,对群众发展油茶、楠竹、网箱养殖、柑橘、枇杷、小龙虾等种养殖业实行政策奖补和贴息贷款支持,有效激发了移民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四是金融支持,助力产业。整合政府、金融、企业三方相关资源,按照“政府风险补偿、银行杠杆撬动、贷款单笔控制”的思路,先后开发了助保贷、助农贷、助商贷、助扶贷、助旅贷等一批“助”字头信贷产品,由政府出资2500万元作为贷款风险补偿金,通过放大比例,银行发放扶持贷款1.9亿元,有效解决了移民群众发展产业贷款难的问题。五是移民培训,支撑产业。围绕库区林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主导产业,整合移民、农业、人社等部门培训资源,坚持对移民进行电子商务、种养殖业等各项劳动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为每个参训的移民颁发全国通用的技能证书,并与相关单位签订上岗就业协议。近年来,每年培训移民不低于2000人(次),转移就业不低于500人(次),确保了移民群众拥有一技之长、能够致富。

  三、整合政策抓基础,帮移民群众美家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大力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区域打造幸福生活新家园。一是整合资金,抓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库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整合部门资金,统筹推进板茶大桥、富水南岸公路、环库公路、大慈公路、牛鼻孔大桥、黄金大桥等一批库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53座,新修通村组公路986公里,库区95%村公路实现了硬化,90%移民组实现通公路。二是整合资金,抓危房改造。坚持把消灭土坯房、全面改造危房作为主攻方向,整合移民、住建、民政、扶贫等部门资金,加大库区危房改造力度,近年来累计实施库区危房改造3883户,帮助15579人搬进新居。下一步,将结合避险解困工程的实施,争取用两年时间实现库区危房改造全覆盖,彻底解决库区移民群众住房难问题。三是整合资金,抓美丽家园建设。以西泉、北冲等美丽家园示范点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美丽家园创建,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投入,形成创建合力。按照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的要求,着力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建设一批生态美村、产业强村、文明新村。西泉等4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板桥等5个村荣获全省“绿色示范乡村”,沙堤等2个村荣获“湖北省宜居村庄”。四是整合资金,抓社会事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向库区倾斜,加快库区薄弱学校改造和健身休闲、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大病保险、农家书屋、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移民群众幸福感、社会和谐度明显提升。■

  (作者系中共通山县委书记)

  本栏目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