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

打好精准扶贫“组合拳”

(发布时间:2016-12-24)

                                                                                                                                 随州市扶贫办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部分省市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上,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工作要求和“确保到2019年我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作战目标。随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在系统调研、综合分析、集中各方面智慧的基础上,出台了《随州市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打出了一套扶贫攻坚的组合拳。

  “五大结合”整体推进扶贫开发

  (一)坚持扶贫攻坚与全局工作相结合,走统筹扶贫的路子。扶贫攻坚和全局工作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与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紧密联系、互为支撑。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在有效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带动和促进扶贫攻坚,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贫困乡村倾斜和布局、各方力量向扶贫攻坚集中和汇聚,切实做到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真正形成全面小康引领、多维联动攻坚的新局面。

  (二)坚持重点突破与分类扶持相结合,走精准扶贫的路子。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战略重点在贫困乡镇,战术关键在贫困村,战果体现在贫困户。在具体工作中,注重分类指导、重心下移,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把扶贫攻坚与扶贫到村到户有效衔接,把贫困村脱贫规划编制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同步推进,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切实做到贫困底数清楚、扶贫规划科学、攻坚措施对头,真正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性扶持。

  (三)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走开放扶贫的路子。我市贫困乡村虽然开发不足,但丰富的矿产、林地、旅游等资源又是后发优势,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市场要素具有强大的吸附效应。我们要坚持以开放促开发,注重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注重宣传推介资源的独特优势,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扶贫开发,力争把贫困地区打造成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土。

  (四)坚持“三位一体”与自力更生相结合,走“造血”扶贫的路子。加快扶贫开发,外界帮扶是必要条件,自身努力是根本所在。要大力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既要坚持做好“输血”工作,在有效整合资源中充分释放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的叠加放大效应,在积极借助市外资源中充分拓展和挖掘社会扶贫的空间和潜力;更要重视做好“造血”工作,在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在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中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五)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走生态扶贫的路子。我市贫困乡镇大多处于山区和库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是脱贫之基、致富之道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真正做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利双赢,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人口、资源与环境良性循环。

  “五大突破”确保攻坚目标顺利实现

  (一)着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我市贫困乡村基础设施骨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到村组和到户的基础设施还有许多空白点,必须按照基础优先取向,以路、水、电、房等为重点,加快向贫困村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向更高标准迈进。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生产基础设施水平。加强行政村通畅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开辟出口路、对接大交通,有效解决农产品外运难、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五小水利工程”,不断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切实保障贫困乡村发展用水需求;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确保2016年实现户户通电和三相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另一方面,大力提升生活基础设施水平。抓好危房改造,实现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危房改造搬迁全覆盖。抓好饮水安全,力争在2017年前全部解决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环境。

  (二)着力在富民产业培育上实现突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力争到2016年实现贫困村有主导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门路、贫困劳动力有增收技能的目标。一是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引导农民兴办多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育和引进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二是乡村旅游业要发展壮大。立足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做好山水、民俗、古迹等文章,做大“农家乐”“乡村旅馆”等品牌,力争把乡村旅游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三是劳务经济要做优做强。大力促进就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中介、就业服务“四位一体”,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转变,由分散短期输出向常年稳定输出转变。

  (三)着力在金融资金支撑上实现突破。创新财政资金杠杆机制,把财政直接补贴的项目资金更多地转变为政策性贴息、担保资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积极发展小额扶贫信贷,建立完善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以差额贴息强化农户信用意识,引导群众发展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确保贷款放得出、用得好、还得上,促进扶贫信贷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把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结合起来,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

  (四)着力在公共服务保障上实现突破。加快贫困乡村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向贫困村覆盖,切实织好网、兜住底、促公正。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就近就地入学,力争每个行政村都建一所幼儿园。加快贫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广播电视“户户通”、宽带“村村通”设施和服务水平,保证长通久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提高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社保水平逐步提升,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推进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实现低保户和五保户应保尽保,每人每年保障性收入超过同期国家确定的扶贫标准,贫困人口新农保参保率达到100%。

  (五)着力在能力素质提升上实现突破。我市贫困乡村大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又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还没有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关键是要整合好各类培训资源,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切实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真正做到培训底数摸得清、措施跟得上、效果看得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切实做到多层次、广覆盖。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富余劳动力,分类制定和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力争到2016年实现新增“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培训全覆盖,确保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能。二是注重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瞄准市场需求,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大种养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尤其要大力推行订单、定向、储备和创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