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竞进提质 升级增效

抢抓战略机遇 奋力打造制造强省

(发布时间:2016-12-17)

欧阳万坤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十年实现制造强国梦的纲领性文件,开启了制造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制造业是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依托,更是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关键优势。我们要抢抓战略机遇,奋力打造制造强省,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湖北实施和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动力和有力支撑。

  一、《中国制造2025》引领制造强国建设

  《中国制造2025》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制造业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的关键时期,对制造业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是改变工业生态的重大变革,是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必将引领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一)制造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要进入世界强国行列,首先要成为制造业强国。从世界强国的兴衰史来看,大国的兴起均始于制造业,世界强国必然是制造业强国。从中国近代史来看,1850年前后丢掉了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中国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也从此走向转折。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将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制造强国建设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战略选择。在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下,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以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为代表,对高端制造业进行再调整再布局,重塑制造业新优势。与此同时,新兴国家也在加快对外开放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对我国发展中低端产业形成挑战。另一方面,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传统的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国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大众化、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时尚性消费渐成主流,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

  (三)《中国制造2025》是打造制造强国的先导之作。2010年中国再次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重返这一位置我们用了150多年。但大而不强,要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任务艰巨而紧迫。制造强国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规划,提出通过“三步走”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对第一个十年的战略任务和重点进行了具体部署,描画了中国制造未来十年由大变强的清晰路线图,全面吹响了迈向制造强国的冲锋号角。作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第一个重要阶梯。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竞进的姿态,勇担制造强省建设的历史使命。

  二、湖北推进《中国制造2025》面临重大机遇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历史性的交汇。中国和发达国家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的机会是均等的。我省在新一轮发展中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转型,实现新的跨越。

  (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共振的政策优势。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培育新的需求增长点和区域增长带,开发开放重点由沿海向内陆梯度推进,明确提出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纳入三大区域战略重点,进一步彰显湖北的区位优势。国家刚刚出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把“中三角”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红利。《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三角”和“互联网+”等多重重大战略交集,形成叠加共振的难得发展机遇。

  (二)制造业良好基础的比较优势。湖北制造业底盘大、基础好。湖北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桥头堡”,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区域布局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2014年,湖北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7722.2亿元,占工业比重已达92.7%。制造业投资9634亿元,占工业总投资的90.5%。湖北具有较完整的产业链。经过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的制造业体系,基本涵盖了整个制造业中30余个不同类型的行业。2014年,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元,十大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其中石化、食品产业规模超五千亿,汽车、电子信息、机械产业规模超4千亿。完备的产业链在对接《中国制造2025》、打造制造强省的进程中,彰显出比较优势。湖北加快智能转型的产业资源与之契合度高。近年来,湖北提早谋划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电子信息、数控技术、激光、高端装备、北斗等具有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重点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这些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重点推进的五大工程、十大领域高度契合,随着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全面推进,必将大有可为。

  (三)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后发优势。“四化同步”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载体,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韧性潜力和回旋空间。湖北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加速期,城镇化需求旺盛,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制造业发展的潜力空间和回旋余地更大。同时,我省各地工业化水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的还需要处理2.0补课、3.0普及的问题。先进制造业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先进制造业就是用互联网+制造业,带动新一轮制造业发展。湖北是首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武汉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2014年,湖北信息化指数为67.16,排名全国第11,中部第2;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收入达到4137亿元,同比增长23.57%。四化同步协调发展蕴含的内生动力以及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步推进工业2.0、3.0、4.0“并联式”发展,将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赶超提供了基本面的有力支撑。

  (四)科教资源富集的创新优势。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的一条主线。湖北富集的创新资源有利于对接《中国制造2025》。我省科教资源富集,拥有12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开发机构、132万研发人员、2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产出科技成果1000多项。全省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4家,工程研究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9家,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53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14年完成增加值4451.16亿元,同比增长14.8%,快于工业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16.3%。坚持创新驱动,搭建了一批协同创新平台,组建了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积极推动了产学研合作,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十条”,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各种创新要素活跃,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信息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了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湖北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制造业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产业层次不高,大多产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智能制造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基于云平台的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足;基于互联网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教优势发挥不充分,创新成果转化不够;企业研发投入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

  综合来看,湖北打造制造强省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放大特色,发挥优势,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进程。

  三、奋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

  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建设制造强省,要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把握“三维”纲要,坚持1.5系数的竞进目标不动摇,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培育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制造业向创新驱动型、质量效率型、绿色低碳型、智能融合型、生产服务型转变,推动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

  (一)强化顶层谋划,引领制造强省建设。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强系统谋划,努力在制造强省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一是主动对接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深化先进制造业在工业强省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坚持把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思考、谋划和推进。结合我省产业特点,突出光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对接《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和十大领域。二是研究制定实施制造强省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中国制造2025》框架下的湖北制造业战略研究,精心编制先进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加强重大工程、重要领域、重大项目的谋划和推进。针对湖北制造业发展不平衡、层次结构差异较大的特点,采取“并联式”发展的模式,即加快2.0补课,3.0普及,同步推进4.0战略。三是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建立制造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完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工作交流和合作,实现各项政策的效益最大化,形成合力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良性互动工作机制。

  (二)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向中高端演进。努力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产业层级。一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销售的全过程,促进制造业企业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加快推进武汉、黄石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围绕改善装备、改进产品、节能减排、两化融合等,策划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和示范工程。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政策导向机制,提高先进制造比重。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东湖高新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突出引领示范,加快智能装备、集成电路与显示面板、软件信息、新材料、北斗产业、新能源等十大新兴领域,培育30个新兴领域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打造100家行业骨干企业,加快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三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建设武汉、襄阳、宜昌等中心城市的13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实施工业强基础专项行动,重点对接电子材料、汽车零部件等重大项目,加大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艺和基础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力度。推进中三角产业协同发展,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开展合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四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围绕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加集成能力,向服务环节延伸产业链。推进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专业化、服务化,大力培育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电子商务、软件信息、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演进。五是推进质量品牌建设。以智能装备和终端消费类产品为重点,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湖北制造整体形象。

  (三)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抢抓智能制造起步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一是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抓紧谋划出台智慧湖北发展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推进楚天云等重点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武汉、襄阳、孝感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二是培育智能制造生产模式。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推进重点领域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应用。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机器人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的联网和智能管控。三是推进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推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比如众包设计、全产业链的追溯等。四是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加强智能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推进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以武汉新芯为平台,加快把武汉光谷建成我国最大的储存芯片基地。推动华星、天马公司柔性显示面板和武汉联想智能终端、烽火科技光传输器件等各类新型信息终端产品加快发展。五是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深入实施“宽带湖北”战略,加快部署高速、宽带、移动、泛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大4G网络基础设施投资,积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武汉国家软件名城建设、武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

  (四)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坚持把提升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增强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湖北制造”向“湖北智造”转变。一是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以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形成协同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打通金融链,推动集成创新、协同创新。二是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支持重点行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服务和推进人才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三是着力培育新型产业组织。引导制造企业向互联网的生产方式转型,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化和社会化参与的新兴产业组织。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推进大众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引导传统制造业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和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与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构建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联盟。四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集中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和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做好与“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基础装备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对接,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五)坚持开放促发展,打造产业开放发展新优势。建设制造强省必须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一是探索制造业开放发展新思路。结合湖北产业发展实际,贯彻落实自由贸易园(港)区、“一带一路”以及内陆地区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不断拓展湖北制造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空间。二是引导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抓住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引导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省内优势产能转移,拓展化解过剩产能的新途径。加快产业资本走出去,支持我省优势制造业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扩大资源性产品和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三是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谋划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整体规划,在推进产业演进升级中加强分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合作交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中三角产业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加强合作平台建设。搭建外贸外经企业高层对接平台,促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投资带动设备及材料出口,促进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出口龙头企业建立海外营销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我省制造业的集聚辐射能力和带动力。■

  (作者系湖北省经信委主任)

  责任编辑:刘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