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文化视野

文化视野

楚文化的精神特质

(发布时间:2023-09-06)

刘玉堂

  楚文化是先秦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一个诸侯国——楚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传承并发展的文化。楚文化精神特质既是楚国人民思想、意识、信念的凝练表达,又是楚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历千年而不竭,亘万古而常新,感召和砥砺着荆楚儿女踔厉奋发、勇往直前!
  楚文化精神特质可大致归纳提炼为五个方面:一是“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二是“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三是“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 四是“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五是“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
  一、“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
  “筚路蓝缕”是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第一是筚路,第二是蓝缕。筚路是木轮子的独轮车,指破车子。蓝缕就是破衣服。破车子和破衣服构成一个成语,指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意思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都要奋力前行。而筚路蓝缕这个成语最早是由楚国政治家子革提出来的,说的是楚国创立之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危急关头,朝野人心涣散。作为楚国的第一任国君熊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坐着简陋的独轮车,穿着破衣烂衫,带领楚国的臣民发愤图强,建设美好的家园。
  楚人筚路蓝缕的精神,可以从楚国的版图面积由小变大得到证实。
  楚国的版图面积最小时只有五十里,即文献上说的“子男之田五十里”。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楚国最大时候的版图面积扩大了一百倍,达到五千里。但是从五十里到一千里再到五千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分早、中、晚三个时期,对应到版图上可分为三个区。第一是楚国的核心区。楚人发迹的地方叫丹阳,这是楚国最早的都城。丹阳即丹水之阳,这里恰好是现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而楚国最早的起点就是以丹江口水库和荆山为圆心,向四周扩散到鄂西北和江汉平原以至整个湖北省,这是楚国的核心区。第二是中心区。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 楚国出现了大于核心区的中心区,中心区就是长期以来楚国相对稳定的疆域,它包括今湖北和湖南两省的全部,安徽省的西部,重庆市的东部,河南省的南部,江西省的北部。第三是最大控制区。又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到战国中晚期楚国达到全盛时期。这个时期楚国的东北边到了山东的南部,东边到了上海西部,南部到了广东的北缘,西南接近广西北部, 西部到了重庆市的涪陵,西北到了陕西的东南端,北边到了黄河边上。这就是文献记载的楚国“地方五千里”。
  二、“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
  “大象无形”是老子提出的。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楚国哲学甚至中国哲学精彩的篇章, 所以说“大象无形”也象征着楚人的文化精神。“大象无形”体现了楚人的开阔胸襟和开放视野。
  文献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楚人“大象无形”的胸襟和视野。说的是有一位楚国的将军在陪同楚恭王狩猎时将楚王的弓给弄丢了。他原以为楚王会严加惩处,没想到楚王只说了八个字: “楚人失弓,楚人得弓”,就让他离开了。因为在楚王看来,国王给的弓箭丢失在楚国的地盘上,拾到者应该是楚国的臣民,弓仍在楚国,国家没有丝毫损失,因而没有怪罪的必要。楚王这种胸怀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家国情怀。因为在楚王心目中,国是放大的家,家是浓缩的国,楚王是一家之长也是一国之王,楚王的东西只要永远在楚国国民手里,就等于在自己的手里,这就叫“家国情怀”。人们都觉得楚王胸襟宽广,很了不起,就将这个故事讲给孔子听。孔子听后,微微一笑,说应去掉两个“楚”字,变为“人失弓,人得弓”。孔子的意思是尽管楚国人把弓丢失在楚国的地盘上,但是并不能保证捡到弓的必定是楚国人,也可能是到过楚国的其他国家的人。楚国人不要老想着自己的国家,还要想到楚国之外还有其他国家。也就是说,孔子看到的是整个世界。孔子的这种视野可归纳为四个字,叫“天下眼光”。
  后来这个故事又传到了老子那里。老子听了之后莞尔一笑,说孔子有一点点气魄,但在我看来差得远。我要是孔子,就再去掉两个“人”字,变为“失弓,得弓”。老子的意思是说,人之所以感觉痛苦,是因为人成天只知道琢磨“人”,从来没有想到客观世界和大自然,因此要去掉“人”。除此之外老子还有两层深意,一是弓是物质的,作为物质的弓无论丢到哪里,它都不会消失,因为“物质不灭”。二是弓丢了,不必寻它,就让它一直存在那,因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老子这种气度可称为“宇宙意识”。
  从“楚人失弓,楚人得弓”,到“人失弓,人得弓”,再到“失弓,得弓”,不仅仅是每一次去掉两个字,而是境界的步步提升,这是汉字的奥妙,人们从这几个汉字的变化里面领会到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就是“大象无形”。
  三、“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出自楚庄王之口。楚庄王登上王位后,沉溺于声色犬马,三年不上朝。楚国朝臣纷纷劝谏楚王,谁知他不仅不听,反而下了一道禁令:从今天开始,有强谏者,杀无赦。于是很多本来想劝谏庄王的人都噤若寒蝉了。但也有例外,一天,一个名叫苏从 (一说是伍举,应为伍参) 的人求见庄王,说请庄王猜谜语,楚王接见了他。他说从前有一只鸟从一个高山上飞到一个低坡上,停在那里整整三年了,三年来这只鸟从来没有伸一下脖子,没有想叫的意思;从来没有振动一下翅膀,没有想飞的意思。我猜不透这只鸟是什么鸟,大王您知道吗? 未料楚庄王脱口而出:这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别看它三年不飞,它一飞冲天;别看它三年不鸣,它一鸣惊人。“一鸣惊人”应用在当下就是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把楚文化精神方面的创新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老庄哲学,其次是屈宋文学,最后是美术乐舞。
  精神文明方面的创举,首推老庄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的本意就是天道,天道也就是自然,“道法自然”的初始含义就是按大自然的规律办事。庄子说得更直接:“无以人灭天。”“灭”就是挑战、消灭的意思,天是大自然。庄子说不要一味地挑战大自然,而是要同大自然和平相处,互相调适,这一点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我们现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长江不主张大开发而提倡大保护,与此是一致的。
  其次是屈宋文学。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国作家群体所创作的《楚辞》,既是同《诗经》并峙的中国文学的两大高峰之一,又是中国文学的两大源泉之一。相比于《诗经》,《楚辞》的节奏韵律更善于变化,状物写景更富于想象,表情达意更趋于委婉。被《楚辞》影响后世的文人,不止一代。用刘勰《文心雕龙》的话说,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最后是美术乐舞。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帛画出于楚墓,即《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最早的具有连环画雏形的漆画《人物车马出行图》同样出自楚人之手。楚国的编钟代表了楚国的音乐水平。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以20.009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伴奏的乐器是出自信阳长台关一座战国早期楚墓中的青铜编钟,这是名副其实的“一鸣惊人”。
  四、“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
  上善若水也是老子的话,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唯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认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水,因为水汇纳百川,说明它有胸怀;水奔向大海,说明它有目标;滴水穿石,说明它有毅力;激浊扬清,说明它有品性。大自然中没有什么比得上水,水润泽万物而不图回报,昼夜不息从不争高低。上善若水是指追求和谐的理念。
  与上善若水相似的理念还有“止戈为武”。说的是有一次楚国与晋国交战,楚国打了胜仗。按照规则,战争结束之后有三个规定动作:第一,双方交换阵亡者的尸体,让死者回到自己的国家入土为安。第二,双方交换战俘。第三,签订协议书。正当楚庄王准备履行规则时,有个叫潘党的人建议不要让敌方把阵亡者的尸体带回国,而是建一座用尸体堆成的巨大的“骨髅台” (“京观”),向后人昭示楚王的功绩,却遭到楚庄王反对,楚庄王通过“武”字的构成告诉潘党什么叫“止戈为武”:古人造 “武”这个字就在于告诫世人,真正的武功武力不是为了挑起更大的厮杀,而是为了停止干戈,也就是停止战争。用当下的话来说,战争的目的是实现和平,而不是为了发动更大的战争。这是非常先进的理念,不仅在当时石破天惊,即在今天乃至未来,都是十分先进的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
  五、“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
    “九死未悔”是屈原的爱国心声。屈原在《离骚》里面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思是,只要我心中装着我的国家和我的人民,即使让我死上很多次,我也决不后悔。它表达的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
  公元前506年,吴国的军队长驱直入,直捣楚都,楚人猝不及防,郢都沦陷。最后楚昭王在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叫屠羊说的人的救助下逃出。楚昭王复国后论功行赏,要重赏屠羊说,理由是他忠君爱国。但屠羊说拒绝了,并说自己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只是吴国人掀翻了他的羊肉摊子,没有活路了,而要想有活路,羊肉摊子就得重新开张,羊肉摊子要想重新开张,楚国必须复国,而要想楚国复国,楚王就不能死,所以他保护楚王就如同是保护了自己的羊肉摊子。楚国民众的爱国义行就蕴含于这非常朴实的话语之中。

(作者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