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文化视野

文化视野

发挥文化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发布时间:2017-05-14)

雷文洁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文化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朝阳产业,具有综合性强、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特殊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文化产业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大有可为。

  一、实现供求平衡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目标,发展文化产业是改善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的两大基本概念,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扩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发展到了新阶段。201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迈进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行列,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0.6%,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正处于消费升级的关键节点上。从近年来大量出境“海淘”购物产生的需求外溢现象可见,中国现在不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没有跟上消费转型升级的新变化,致使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的矛盾凸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通过增加消费领域的有效供给来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达到有效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在社会消费层次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过程中,消费趋势也从传统的衣食住行朝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方向发展,日益呈现出“脱物化”的倾向。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全社会文化消费进入“井喷”期,我国正处在文化消费超快速增长的风口上。根据文化部2013年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当前实际消费规模只有约1万亿元,存在约3.7万亿元的消费缺口,扩大文化消费还有很大的潜力。同时,文化消费具有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通过文化创意生产而形成的新供给,能够有效地激活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在较短时间内创造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近年来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网络视听、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服务等新型文化业态蓬勃兴起,日益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省委、省政府提出深入推进“十大扩消费行动”,推动旅游、文化、健康、养老、体育五大幸福产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扩大文化消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增加有效供给、助推消费升级、促进供求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促进供求平衡,既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中的积极作用,也要深化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省文化产业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比较突出。2015年,全省传统文化行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总产值的67.75%,规上法人单位数量占总量的79.3%,新兴文化产业比重偏低,文化产业供给结构不优成为制约文化消费的一大主因。全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61%,远低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需要从供给端入手,全面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更好地创造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低俗文化供给。要深入推进文化行业转型升级,加快改造提升演艺、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有序化解文化产业过剩产能,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要大力发展数字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文化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创新和丰富文化消费业态,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要以武汉、宜昌开展国家文化消费试点为契机,推动各地积极探索促进文化消费的有效手段,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消费主题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不断扩大文化消费规模。

  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的重要手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活力来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经济持续增长培植新的动能。在供给侧的诸多要素中,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本边际效益递减等不利因素影响,创新驱动成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

  文化产业是以价值创造为导向垂直发展的产业类型,与其他产业存在很强的共生性和融合性,任何一个产业形态,都可以融入不同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创意作为一种要素投入,能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前,跨界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文化+”时代正在到来,文化创新是全社会创新的思想文化条件,文化要素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通过向各相关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嵌入文化艺术和创意设计等元素,能够有效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并实现差异化,进而提高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文化要素越来越成为创造经济价值的重要支点。国务院和省政府相继出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具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特征,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领域的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含量,对于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既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举措,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要深入推进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打破阻碍文化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促进文化生产要素与相关行业优化配置。要以文化产业为载体,融合科技、资本、市场、人才等产业要素,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好文化的生产要素功能,推动文化内容和创意设计与工业制造、农业生产、旅游休闲、体育健身、时尚服务等行业双向渗透,促进相关产业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要不断提升湖北省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举办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促进文化创意与市场、资本、产业等要素对接,打造文化创意交流展示与成果转化平台。

  三、加快过剩产能出清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文化产业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由结构性问题所导致的低端产能严重过剩,既造成闲置资产的巨大浪费,累积了较大的经济风险,也使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中央从“三去一降一补”入手,将去产能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生产要素从产能过剩、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打通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去产能必然对短期经济下行和失业率上升带来较大影响,迫切需要发展新的接续产业。

  文化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从2004年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左右,远高于同期GDP增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15%上升到3.97%,对GDP增量的贡献率达到6.5%,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15年底,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吸纳就业人员2041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2.6%,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平均在10%左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文化产业具有独特的反周期“口红效应”,往往能逆势上扬。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三五”末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2015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853.78亿元,较上年增长15%,高于同期GDP增速6.1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80.5亿元,较上年增长24.5%,高于全国同期增速2.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3个百分点。但我省文化产业总量依然偏小,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89%,低于全国3.97%的平均水平,成为文化小康建设的突出短板,必须推动文化产业突破性发展,努力提高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要以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抓手,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做多做优文化企业增量,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建立完善全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依托深圳文博会、中国文化产业峰会等平台,瞄准全国文化产业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大招商、招大商,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支持武汉东湖文化和科技示范融合基地、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做大做强,培育壮大新兴文化产业。依托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引导各地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形成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格局。抢抓“一带一路”、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对外文化贸易知名企业和品牌。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人才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文化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建设,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作者系湖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

  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