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淦河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

(发布时间:2024-03-06)

咸宁市政协调研组

  淦河是长江一级支流金水的主干,是咸宁的母亲河,被纳入全国88个母亲河复苏河湖名单。为建设“淦河百里画廊”,打造新时代咸宁版“富春山居图”,咸宁市政协围绕淦河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进行了调研。
  一、淦河上游基本情况
  淦河上游段长40.3公里,流经咸安区桂花、马桥两镇,有白泉河、柏墩河等7条一级支流,鸣泉河等4条二级支流。流域国土面积521.77平方公里,涵盖1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3074人。流域内生态环境优良。鸣水泉、南川、四门楼库区景色宜人。古桂花树群入选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刘家桥、柏墩、钱庄、曾铺等村分别入选国家和省级“森林乡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和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文化底蕴深厚。有钱亦石故居、刘家桥民居等7处省级文保单位;有4座明代古桥、6座清代古桥,以及为数众多的古树、古井、古民居、古村落。产业特色鲜明。淦河上游是咸宁市桂花主产区,桂花种植面积12000余亩,加工企业14家。生甡川青砖茶已有400余年历史。刘家桥、桂花源和鸣水泉景区每年吸引游客120 余万人,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
  二、推进淦河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河道治理还不到位。淤积严重的有10处,堤身单薄的有4处,导致防洪、灌排等功能弱化。整体投入相对不足,配套建设较少,系统治理效果不佳。二是沿河道路不够畅通。路网联通不足,部分道路通而不畅,安全设施不全。三是水环境污染仍然存在。由于历史原因,河流水质不稳,存在退化风险。四是水土流失问题未得到有效根治。上游河段多为丘陵地带,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伤,短期内仍难以消除。五是三产融合发展质效不优。“山、水、林、村、文”元素在空间上较为间断零散,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不够。六是日常监管执法乏力。相关部门在执法监管上还没有形成顺畅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三、推进淦河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的思考
  做好淦河上游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工作,应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突出特色、系统推进,努力打造中国桂花城特色生态核心区,华中康养地咸宁吸引游客寄情山水、亲近自然的心灵栖息地,鄂南农耕文化集中呈现区,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示范区。在实践中,可重点抓好“一轴二廊三镇四区”建设。一轴:以淦河为轴,打造独具魅力的淦河上游风光带。二廊:以淦河上游两大支流白泉河、柏墩河为两翼。三镇:以桂花源景区为中心打造桂花小镇;以刘家桥为核心打造鄂南桥文化小镇;依托王山寨打造温泉康养小镇。四区:以马桥镇建国畈为依托建设农业观光区;以高赛村为核心建设鄂南文化村落旅游度假区;以红色美丽村庄钱庄村为中心建设红色文化区;以鸣水泉水库为核心打造鸣水泉风景区。具体来说,可以实施“六大工程”:
  (一)实施污染防治工程,让河水“清”起来。一是按照饮用水源地标准加强水污染防治,逐步实现污水“零排放”。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严禁在河道保护边界外200米范围内从事养殖活动;启动水网净化工程,全面消灭黑臭水体、劣V类水体;建立覆盖整个上游片区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实现所有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二是按照生态功能区标准落实水土保持措施,逐步实现水土“零流失”。加强非煤矿山和石漠化治理,加强山体滑坡、河流崩岸应急防护和治理。三是按照美丽乡村标准推进农村“垃圾革命”,逐步实现垃圾“零污染”。全面推行垃圾“户分拣、湾保洁、镇转运、区处理”模式;加大河道保洁力度,常态化开展“清河行动”;建设水质自动监测及智慧水务系统,守护好一河清水。
  (二)实施生态建设工程,让两岸“美”起来。一是修复河流生态系统,打造“师法自然、雕琢无痕”的生态河道。实行水系沟通、河道清淤,对堤岸划界保护,全面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退垦还岸,建设生态滩涂、护坡、堤岸。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水生态廊道功能,营造“鸥鹭结队、鱼虾成群”湿地生态景观。二是建设沿河生态路网,打造“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环河绿道。学习借鉴武汉市东湖绿道建设经验,高起点规划建设以桂花为特色,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环河绿道网,营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生态园林景观。三是提升森林生态质量,打造“林壑优美、色彩丰富”的山体林相。对沿河两岸山体林相进行美化提升,营造“景随季移、色随季换”森林生态景观。
  (三)实施环境整治工程,让村湾“靓”起来。一是整治人居环境,让村庄变景区。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通过“白墙黛瓦”改造来彰显鄂南传统建筑风格。将沿河两岸村庄纳入“百里画廊”一体规划设计,用老屋、古桥、古树、流水、桂花组合成风景。二是促进农旅融合,让田园变公园。在沿河两岸规划建设一批田园综合体,成立股份合作社,让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通过大力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农业,让田园变公园。三是发展庭院经济,让农房变客房。探索实施“百千万”(百道特色菜、千桌农家饭、万间乡村旅游客房)工程,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等农村庭院经济,打造咸宁“百千万”工程示范片区。
  (四)实施文化赋能工程,让旅游“火”起来。深度挖掘红色革命文化、绿色山水文化、传统农耕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桂花文化、民俗文化。重修古渡口、古码头、历史古建筑,采用文化长廊、情景雕塑等形式,讲好“一河两岸”的人文地理故事,打造沿河生态文化旅游线路;以桂花源景区为核心,用桂花绿道将分散的古桂群串联起来,打造桂花文化旅游线路;以何功伟烈士故居和纪念园、钱亦石故居、钱瑛纪念馆为重点,串点成线打造红色(廉政)文化旅游线路。加强宣传营销策划,创作一系列优秀IP作品,将网络流量变为旅游人气。
  (五)实施生态富民工程,让产业“旺”起来。一是立足特色资源发展桂花产业。发挥“中国桂花之乡”核心区优势,大力发展桂花种植,打造高品质桂花鲜花生产基地;争取华彬集团纯天然桂花精油、香料项目早落户、早建成、早投产。二是发挥传统优势振兴茶产业。支持生甡川青砖茶厂提升产能,重振品牌雄风。促进茶、桂融合,打响中国桂花之乡“桂茶”品牌。三是突出高效优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和绿色养殖。
  (六)实施创新驱动工程,让机制“活”起来。成立领导小组,实行挂图指挥作战。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项目计划,市、区财政每年可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 ;建立河流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建设。强化综合执法,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对河流、道路、绿化、垃圾、公共设施实行“五位一体”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碳汇经济,摸索出一条通过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美好生态、发展“美丽经济”,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路径。

调研组成员:梁细林 黄 文 吴中苏
金良华 朱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