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

群众路线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法宝 张 庆

(发布时间:2016-12-10)

  党的群众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有企业要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实现转型发展。

  一、群众路线的发展史及其精神实质

  (一)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产生,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中不断丰富完善的科学方法论。早在1922年,党的“二大”就提出要把党的一切运动放到群众中去,放到人民中去。党在成立初期就敏锐地认识到,工人、学生的罢工、罢市、罢课,虽然是群众性自发行为,但其目标与党的目标有一致的地方,就是要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只有紧密联系、宣传、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党的奋斗目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指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下,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中国共产党必须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从此赋予了群众路线新的内涵,群众不再只是产业工人,还包括广大的农民兄弟。到1943年,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更为成熟。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又从党的性质和宗旨出发,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中共“七大”把党的群众路线正式载入新党章,以此为标志,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基本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建国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内涵。毛泽东在《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中,从不同角度再次重申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为了群众利益,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必须把群众意见建议作为决策依据,然后宣传、教育群众,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变为群众的力量和行动,实现最终胜利。1960年,毛泽东有个著名的批示——“鞍钢宪法”。当时鞍钢积极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活动,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由此可见,党的群众路线在当时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中已经有了理论依据和实践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路线得到进一步升华。邓小平提出,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改革开放实践的检验标准。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在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证明,只有尊重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力,才能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我们党才能无往而不胜。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教育党的领导干部、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二)党的群众路线是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在长达9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贯穿一条红线,即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国内革命时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中,党带领革命新军不怕牺牲、冲锋陷阵、英勇作战,打垮了旧军阀。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敌后游击战场建立了无数的抗日根据地,依靠人民群众把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党在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下取得了最终胜利。关于淮海战役的胜利,陈毅有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在没有铁路、公路、汽车的情况下,淮海战役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前运动取得了胜利。改革开放时期,党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吸收群众智慧,并将其转化为决策,自下而上推动了改革开放。如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出发自创了这一制度。经过30多年发展,小岗村经验转化为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大提高。一系列实践证明,党的群众路线确确实实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党的群众路线内涵十分丰富,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完整表述。党的群众路线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回答“为了谁”。即一切为了人民,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二是回答“依靠谁”。即依靠群众的力量,依靠群众的智慧,确保党的决策科学合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这既是工作作风,也是工作方法、方式和手段。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党的宗旨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

  二、践行群众路线对深化国企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靠职工办企业,是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基本管理制度;依靠职工办好企业,是国有企业取得发展壮大的基本经验。国企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国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改革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一)践行群众路线有利于克服国企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国有企业虽然不是行政事业单位,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依然存在。例如: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报喜不报忧等;在企业管理上行政色彩较浓,领导干部开会多、下基层少,听汇报多、到一线调研少,对基层要求多、为基层解决困难少等。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才能克服“闭门造车”、“一言堂”等毛病,形成有利于发展的民主决策。

  (二)践行群众路线有利于推进国企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许多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蒸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有力的监督。坚持群众路线,企业领导干部做到眼睛向下,深入基层,主动听取职工意见、寻找差距,才能有效清除作风之弊、荡涤行为之垢。发挥广大职工的监督作用,把企业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放在群众雪亮的“眼睛”下,让挥霍浪费、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见光死”,积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正能量。

  (三)践行群众路线有利于发扬群众的首创精神。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原动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能为职工提供广阔的实践舞台。国有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创新机制和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职工群众的活力;虚心听取职工意见建议,鼓励职工参与管理决策,最大限度地释放职工的创造力。如,省交投公司成立短短三年时间,承担起全省80%的高速公路建设任务,融资规模屡创全省全国之最,靠的就是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创业激情。

  (四)践行群众路线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群众路线浓缩到企业中是一种“以职工为本”的企业文化,是 “给”与“取”的辩证统一。“给”是要给予职工物质与精神、眼前与长远的双重利益,“取”是要从职工那里汲取发展的源泉,获得前进的动力。在国有企业的分配上,既要反对平均主义,提高发展效率,也要缩小领导干部与一般员工的差距,提高基层员工的福利待遇,实现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

  三、国企在改革发展中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路径

  在国有企业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求企业的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切实转变作风,在决策中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在管理中汲取群众智慧,做到经验从群众中来,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同时按照求真务实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从企业的实际和职工群众的需要出发,不断赋予群众路线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生动有效的形式,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以人为本,激发职工主人翁意识。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实践的主体,对工作中的矛盾体察最深,对基层的甘苦体会最切,所以离真理最近,离规律最近。企业应紧紧依靠职工群众,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对企业的归属感、自豪感。一是处理好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各级领导应该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发挥和调动集体智慧,破解发展难题。二是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企业形成生产力,需要人、机器、设备多方面要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发展的真正力量是人。因此,应坚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做到以人为本。三是处理好先进员工与中游、落后员工的关系。应善于发挥“先进”员工的引领作用,激发“中游”员工的潜在能量,打破“后进”员工的思想障碍,把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转变作风,融洽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的鱼水关系。“深入群众如鱼得水,脱离群众如树断根。”企业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应经常深入基层,同职工群众打成一片,用真心换取真情,在服务职工群众的各项工作中增进职工群众对党的感情,加强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认同、理解。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时,应严格遵守中央的“八项规定”,切实规范言行,坚决反对“四风”。注重用群众熟悉的语言、思维方式与职工群众心贴心地沟通交流,避免讲官话、空话和套话。积极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切实解决职工群众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以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高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创新思路,畅通党员干部与职工群众的沟通渠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职工群众,结合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企业应不断创新沟通方式,积极构建群众诉求有处诉、困难有帮扶、疑问有释惑的平台载体。如建立党工团等组织的代表接访室,广泛听取不同阶层的群众呼声,及时收集民意、民望、民怨的信息,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把党的政策落实在基层。完善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健全维护职工群众权益制度,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工会、共青团等组织的作用,使职工有机会、有渠道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

  (四)结合实际,把群众路线丰富内涵转化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企业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凡是涉及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决定以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在正式形成决策之前,都要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广泛倾听和吸收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高决策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企务公开制度,充分保障职工对企业事务的知情权、发言权、建议权、监督权。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在岗位设置和管理人员选聘上,加大职工群众评价的“权重”,管理人员的升降、奖惩、去留,以职工群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准,确立“上下结合”的评价机制,倒逼管理层切实转变作风。完善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既看企业发展实效,又看员工的幸福指数,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党员干部端正思想、改进作风、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者系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责任编辑:曾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