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民生工作永远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6-12-17)

——品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观

李学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就民生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心系天下、情系人民的高尚情操和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民生工作永远在路上,切实增强了做好民生工作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民生工作只有大事,没有小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坚持群众路线最生动最现实的实践。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民生工作任务更重、压力更大。我们必须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记“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坚持“六民要旨”,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强化民生优先理念。深刻认识民生工作是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情,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始终将民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个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明确工作推进责任书、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强化民生投入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生投入逐年增加,确保新增资金和项目向薄弱地区、民生领域、弱势群体重点倾斜,把土地出让收益更多地投入到民生工作当中。推进民生服务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多样化,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事业发展。三是强化民生工作考核。健全以民生为导向的考核指标体系,增强民生工作考核刚性。坚持从民生工作实效看一个地方的发展、看一个单位的工作、看一个干部的政绩,真正使改善民生成为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使民生优先发展成为新常态。

  二、民生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充分表明了民生工作创新无止境。

  改善民生工作,必须抓住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历史机遇,以构建制度化、科学化、长效化工作机制为重点,不断创新民生工作。一是坚持科学决策。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建立健全重大民生工程征询民意和专家论证制度,形成全面了解民情、充分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通过设立网络平台、热线电话、建议箱等途径,公开征集民生实事,提高民生工作针对性。二是坚持务实推进。每年集中力量推进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项目,实行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一项一项抓到位。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道正派的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作为民生实事落实监督员,加强对民生工程实施全过程的有效监督,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是坚持创新作为。一方面,抓住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拖欠农民工工资、公立医院改革、食品药品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克难攻坚,编织民生保障“安全网”。另一方面,主动适应新常态,找准民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从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实施精准扶贫、放宽公积金贷款额度、改善住房需求、支持养老家政产业发展、引导卫生健康服务产业消费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民生事业扩大内需、拉动发展的功效,以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以民生改善拉动经济发展。

  三、民生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十个更”既是人民的新期盼,也是我们工作的新追求。

  推进民生工作,必须紧扣这“十个更”,着力在“服务”上做文章,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以“全覆盖、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公正”为目标,突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等重点,持续打造民生工作“升级版”。二是不断改进服务方式。适应信息化时代和民生多元化诉求的特点,借助“互联网+”,采用电子政务和网上办公、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等方式,建设服务平台和网络,实现平台到村(社区)、联系到户、服务到人,不断刷新民生工作“新高度”。三是不断壮大服务队伍。大力倡导社会志愿服务,动员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家、城乡居民等多方力量,投身居家养老、卫生健康宣传、食品安全监管等民生服务。加强服务队伍思想道德和职业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质效,推进民生工作“可持续”。

  四、民生工作只有底线,没有边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这充分体现了对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深刻把握,集中体现了“底线思维”的重要思想和关于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遵循。

  守住底线,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群众的基本权益。一是突出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更有尊严的就业。针对产业发展“短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养老服务、旅游休闲等服务产业,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孵化模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采取出台激励政策、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帮助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就业。二是突出抓好收入这个民生之源。进一步做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等工作,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稳步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创造条件让城乡居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三是突出抓好社保这个民生之基。围绕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目标,构建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联动机制,筑牢社会保障体系的“网底”。■

  (作者系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挂职干部)

  责任编辑:姜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