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疫情防控背景下湖北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01)

覃国慈


  慈善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以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为出发点,是一项为人民谋福利的社会事业,在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作为重灾区的湖北在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的过程中,公益慈善组织广泛募捐款物、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关爱弱势群体……极大彰显了社会责任,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贡献了力量。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复杂严峻,湖北应在总结经验、查找短板的基础上奋力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湖北慈善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法规制度不断完善。近些年,全省着力完善慈善法规制度。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省民政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全省慈善超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支持全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全省社会力量参与“救急难”慈善救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慈善部门制定了《慈善项目管理办法》《慈善基金管理办法》《捐赠物资管理办法》等制度;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我省慈善领域的首个地方性法规《湖北省慈善条例》,并在全国率先单设“应急慈善”一章。日益完善的政策法规为湖北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慈善组织健康发展。全省慈善组织数量逐年增长,截至2021年底,各级民政部门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98家,其中全省性慈善组织114家,实现了每个县(市、区)至少有1个慈善组织的目标。在日常工作中,全省坚持一手抓培育发展,一手抓监督管理,综合采用年报年检、行政执法、随机抽查、第三方审计、等级评估、信用管理等措施,促进慈善组织规范化发展。同时,鉴于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化问题,大力推进慈善信息公开,有效保障了慈善组织的生命力。据初步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慈善组织积极募集资金和开展慈善服务,仅慈善会系统就募集慈善资金达251亿元,物资价值约62亿元,受助群众近2000万人次。
  慈善活力充分释放。公益慈善机构发起了多种类型的公益慈善项目,不仅涉及领域不断拓宽,而且得到关爱的人群逐步增多。从涉及领域来看,有“爱老黄手环”等为老服务项目、有“童享阳光”等儿童保护项目、有“守护江豚”等环境保护类项目、有“慈善医疗众筹”等医疗卫生类项目,等等;从关爱人群来看,有“没有院墙的孤儿院”“脑瘫儿童康复”“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退役军人关爱计划”等针对不同人群的项目。这些项目以实际行动引导社会公众关心慈善、参与慈善,充分释放了社会慈善活力。
  应急慈善持续发力。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慈善最能考验慈善机构的能力。面对各种突发灾情,湖北慈善机构积极筹募款物,驰援省内外,在救援陕西抗疫、河南水灾、雅安地震的过程中规范专业、高效有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捐赠工作中经受的考验,可谓举世瞩目。2020年初,在巨量抗疫捐赠款物蜂拥而至但小区封控、交通管制、春节放假、人员不能流动的情况下,省民政厅积极应对,一边加强对全省红十会系统疫情防控募捐活动的监管,督促省红十字会履行主体责任;一边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协调解决捐赠过程中的难题、加强捐赠款物使用监管……据统计,在这次湖北有史以来接受捐赠款物最多、捐赠对象最为广泛的工作中,全省累计接受疫情防控慈善捐赠资金151亿元、捐赠物资2.32亿件,为全省取得疫情防控保卫战的胜利贡献了力量。
  二、湖北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
  人才队伍建设仍要下功夫。湖北慈善事业正处于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的关键阶段,快速发展起来的应急慈善、社区慈善、网络慈善等载体和方式,对慈善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湖北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慈善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有效提升了管理人员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但还存在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不健全、团队协作契合度不够高等问题,急需培养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热情的人才队伍。
  社会公信力有待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一种无形资产,关乎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直接影响慈善组织的募款能力。公益慈善行业曾经因为一些负面事件的曝光而出现公信力危机,自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之后,失信失序事件有所减少。湖北慈善组织通过主动及时地向社会告知接受捐赠数量、捐赠款物去向、捐赠款物使用效果,社会公信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少数机构因疫情期间工作不细致、作风不扎实等问题也一度遭受公众质疑,暴露了湖北慈善界社会公信力的薄弱之处。
  慈善信息化程度偏低。慈善信息化建设是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省慈善总会携手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公益宝”,共同研发30余套慈善业务系统,基本做到慈善信息平台管理自主、应用自如、数据自控,但全省慈善领域的整体信息化程度还是偏低。就武汉市来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接收了780万余笔捐款、570万余件物资,可由于电子票证系统不完善,捐赠票据、荣誉证书、感谢信等仍以传统方式处理,工作量较大。其它地市州,受客观条件所限,信息化软硬件设施相对落后,距离实现全省公益慈善平台共享、数据互通、便捷高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推动湖北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重视队伍建设,力促专业人做专业事。首先,重视从业人员在职培训,通过学校与慈善机构合作培养等方式,开展专业技能、职业伦理和行业规范教育。其次,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待遇标准,确保薪酬水平同责任、贡献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将慈善领域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纳入各地人才认定目录和引进政策,提升慈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然后,建立慈善从业人员任职资格标准,提升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完善慈善从业人员职业评价体系,拓宽职业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
   强化行业监管,打造阳光透明慈善。各级管理部门应将慈善组织及其负责人的信用记录纳入社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管理;完善慈善信息统计和发布制度,督促慈善组织及时向社会公开年度工作报告、款物募捐详情等信息;定期对慈善组织进行业务评估和专项检查,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支持慈善机构依法成立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鼓励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慈善活动进行监督,曝光不当行为。
  加快转型升级,利用科技赋能增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科技,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新业态,打造“三个慈善平台”,为慈善事业赋能增效。一是打造慈善网络宣传平台,适时解读慈善理论、宣传慈善政策法规、讲述典型慈善案例、表彰慈善捐赠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二是打造慈善网络工作平台,加快电子票证系统建设,通过在线生成相关证据证件,有效满足捐赠人的需求,也为慈善组织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三是打造慈善网络募捐平台,及时发布经核实的救助需求信息,引导公众伸出援手并跟踪公布款物去向和使用效果。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