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政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协商在一线”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发布时间:2022-08-01)

李 诗

  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更好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是新时代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襄阳市政协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聚焦人民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广泛搭建“协商在一线”政协协商平台,推进政协协商同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同基层社会治理有机结合,引导群众诉求有序表达,促进民生问题及时解决,推动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一、从制度设计上,推进政协协商对接基层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我们把“协商在一线”作为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将其纳入党政工作全局,纳入全市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纳入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建设框架下,与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相匹配,探索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
  (一)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始终。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中共襄阳市委政协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协商在一线”工作,出台了《关于推进“协商在一线”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贯彻“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首要原则,将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政治立场、党的根本宗旨贯穿“协商在一线”的全过程,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工作思路,在乡镇(街道)建立政协工作召集人制度,提名乡镇(街道)专职副书记兼任政协工作召集人,明确一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在乡镇(街道)搭建常设的协商议事会议平台,为基层政协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组织保障。
  (二)坚持以载体建设夯实基础。搭建社区、乡村、企业、网络四大协商平台,由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担任牵头领导,探索政协协商民主和社区治理、乡村治理、服务企业、网络民主议事相结合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工作机制。在搭建平台的同时,持续强化“协商在一线”阵地建设,坚持不另起炉灶、不增加基层负担,将“协商在一线”阵地和委员活动室一体设计、一体建设,按照有场地、有标识、有展示、有记录、有档案、有效果的“六有”标准,使该阵地融政协委员活动室、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基层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平台,宣传政策、推动落实的平台,化解矛盾、参与治理的平台,建言资政、凝聚共识的平台。
  (三)坚持抓市县联动推进落实。“协商在一线”重点在基层。为此,我们坚持市县联动,推动政协协商深入基层一线、走近群众身边。市县两级政协分别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负责市县两级“协商在一线”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统筹推进;分年度制定详细周密的“协商在一线”工作方案,指导各县(市)区政协同步开展“协商在一线”活动,在城乡社区普遍建立听取民意、定期会商的长效机制,在城乡垃圾治理、振兴乡村产业、完善乡村治理等重点议题上,市县政协联动调研、联动协商、联动助推抓落实;每年召开“协商在一线”工作推进会,各县(市)区政协交流实践经验、探讨共性问题,共同建好“在群众身边”的履职阵地。
  二、从机制建设上,推进政协协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政协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实现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把协商过程转化为广纳民意、广求良策、广谋善举的过程。我们在“协商在一线”活动中,通过发挥政协协商平台的凝聚、整合、引导功能,致力扩大协商参与面,不断培养基层协商文化、协商意识,引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激发调动体制内外、社会各层面的建设力量,共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
  (一)探索建立“一线协商工作法”。贯彻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探索下沉政协工作重心的“一线协商工作法”,精心设计“收集社情民意、选定协商议题、制定协商方案、开展调研视察、组织协商活动、落实协商成果、反馈协商意见”的“七步走”协商议事流程,构建“精选议题、调研沟通、协商讨论、成果转化、落实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坚持议题从群众中来,从群众的呼声中找问题,选择群众关注的议题来协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调研到群众中去,深入一线察实情、听民意,真正把情况摸透、问题找准、原因弄清、建议提实,做到“不调研不协商、不调研不建言”,不打无准备之仗。坚持协商请群众参加,面对面倾听民意,零距离团结各界,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坚持落实让群众满意,通过民主监督、调研视察、民主评议等形式跟踪办理情况,推动协商成果落到实处。
  (二)完善委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政协委员共襄新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全市各级政协委员,把力量下沉到农村、社区、企业,密切与界别群众的联系。深入基层察民情,围绕文明创建、城市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问题,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及时收集反映基层民意民智和呼声诉求,每年至少撰写一篇社情民意信息、参与一次协商活动、提交一份政协提案,用政协智慧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助力。尽心竭力解民忧,发挥委员界别优势,通过捐款捐物、送医送教、项目扶持、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助力民生改善,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用情用力暖民心,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深入开展党的政策宣传宣讲,围绕基层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工作,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拓展群众参与一线协商渠道。我们按照“谁有问题谁来,谁能回应、解决问题谁来”的原则,充分考虑议题类型、涉及范围、复杂程度和参与对象的广泛性、代表性,合理确定参与协商议事的主体,构建了党政职能部门人员、相关专家学者、利益相关方代表、党员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等参加的协商主体邀请机制,重视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群团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参与,使各方意见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协商成果真实体现各方意愿,不断提高协商的覆盖面和公信力,让协商结果更专业,群众更认可。
  三、从议事效果上,推进政协协商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协商在一线”主要聚焦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具体问题,是否有生命力,关键看能否切实解决具体问题。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更精准的选题,更务实的协商,更高效的落实,有效凝聚社会各界共识,助力解决问题,促进协商提质增效。
  (一)聚焦群众关切精准选好议题。我们注重选择切口小、关联广、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开展协商,坚持党委政府工作重点在哪里、基层社会治理难点在哪里、群众呼声在哪里,“协商在一线”就推进到哪里。比如,在今年夏收之前,围绕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增强农机保障、助力夏收,市政协联合襄州区政协,召集市、区相关部门,深入田间地头,听取农民群众意见,共同商量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办法,现场协调农机保障夏收,切实解决了农民群众最紧迫的问题。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经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中央媒体对我市“协商在一线”助力夏收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结合基层实际务实开展协商。在协商方式上,注重协商形式和协商内容相匹配,坚持“走着开会”的现场协商为主,把协商会场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车间班组、居民小区,协商时不设主席台,不设发言席,着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参与主体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让听者乐于接受不同意见、接纳不同声音。在协商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协商聚共识、以协商促和谐、以协商谋发展,在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中宣传政策、解疑答惑,在与群众有效沟通中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比如,宜城市政协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开展协商,开始居民怕麻烦、不愿分类,后来通过委员反复到社区宣传,请居民坐下来“拉家常”,在“拉家常”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并带着居民代表到分类工作搞得好的社区参观学习,实现了居民从“不理解”到“想了解”、从“怕麻烦”到“自觉分类”的转变。
  (三)立足群众满意追求工作实效。“协商在一线”始终突出问题导向,强调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将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摆上桌面,让民主协商过程面向大众,听民意更加注重接地气,解民忧更加注重汇民智,聚民心更加注重凝共识。在成果转化上,我们大力弘扬“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对于已经达成共识、能够即时落实的事项快办快结,确保协商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对于未达成共识的问题,进一步集思广益、持续协商,寻求解决途径和办法;对于协商中推进落实有难度的问题,积极争取党政部门重视和支持,借助外力加快解决。在凝聚共识上,我们坚持把凝聚共识作为“协商在一线”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政协协商与社会治理的联动衔接,把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传递到基层群众,把基层协商中事关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共性问题反映给党委政府。

(作者系襄阳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本栏目编辑:贺钢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