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书写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荆楚篇章

(发布时间:2023-09-06)

李 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加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让长江优秀历史文化‘活起来’”。书写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荆楚篇章,构筑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荆楚高地,厘清湖北在长江文化中的坐标定位,彰显荆楚文化在长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让长江文化“活”起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湖北是长江文化交汇融合的“中枢之地”
  长江文化是以长江及其支流为纽带,以长江流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具有超大时空体量的大河流域文化共同体。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共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母亲河记忆”,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长江流域主要有三大文化圈,即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其中湖北地处中游,长江及其第一大支流汉水交汇浸润于此,是长江文化交汇融合的“中枢之地”。
  湖北不仅有奇山异水的自然馈赠,更有历史文化的丰厚遗存:随州是炎帝神农的诞生地和主要活动区域;荆州是实证“楚国八百年”的中心区域;宜昌是屈原故里、端午文化源头;武汉市郊的盘龙古城是长江、黄河同属华夏文明发祥地的重要见证……据统计,湖北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647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陵、唐崖土司城3处世界文化遗产,万里茶道等5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拥有荆州、武汉、襄阳、随州和钟祥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8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同时,湖北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红色精神的重要生发地之一,是“二七”大罢工、中共五大、八七会议、黄麻起义、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长江的生态保护、经济开发与文化传承。长江流域、长江经济带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腹地。湖北境内兴建有丹江口、葛洲坝、长江三峡等重大水利枢纽工程;长江流域沿线兴建有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肉联、青山热电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荆门石油化工总厂等一系列大型设施和企业;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一大批高等学府依山而建、抱水而居,呈现出古朴而典雅的文化气质。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沿江一线旧城扩展更新、新城新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沿长江汉水交通大通道、新兴产业带逐步建成。彼时的湖北就开始重视长江文化的研究,是长江文化研究重镇。长江文明馆即建在武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湖北更是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神农架是全国首批十大国家公园之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构想成为描绘“灵秀湖北”的一副美妙工笔画。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楚文化节、“万里长江行”等一系列盛大主题活动拉开帷幕……立足湖北、跳出湖北、联动长江,湖北的文化中心地位凸显。
  由上可见,长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熔铸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记录展示了新中国改天换地、改革开放、锐意进取,新时代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辉煌历程。作为“中枢之地”,湖北有条件、有优势,更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
  二、荆楚文化是长江文化的突出代表
  湖北因水而生,依水而兴,是长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湖北孕育了浪漫而神奇的荆楚文化。荆楚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从发展脉络来看,包含了炎帝神农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近代革命文化与当代奋斗创新文化;从地域和类型看,还包括了清江巴土文化、名山名寺文化、长江三峡文化、江城武汉文化等;从文化类别和文化符号来看,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武汉古琴台地区为代表的“知音文化”等负有盛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九章·橘颂》表达了屈原扎根故土,“深固难徙”的爱国情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谱写了楚先民艰苦创业、不畏艰险的奋斗进行曲;“抚有蛮夷,以属华夏”的政策纲领反映了楚国博采众长、开放包容的胸襟气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记述了楚人敢于打破旧制陈规的创新胆识;“止戈为武”告知后人,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荆楚文化精神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除了具有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荆楚文化还具有尊重自然、敬祖重祀、乐观勇毅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与长江文化有着内在的相承性,丰富并创新了长江文化的发展谱系。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彩绘漆木虎座鸟架鼓”就体现了楚人崇凤的传统。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性格高洁,可在烈火中得到重生。如此周而复始,终得“凤凰涅槃”。这种神奇、浪漫与瑰丽的气质深深影响着湖北人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能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精神迎难而上、浴火重生。从近代的通商口岸到武昌首义打响第一枪,从新中国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到三峡大坝的建成,无不彰显着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气魄与创新气质。抗洪精神诞生在长江流域、抗疫精神生发于湖北大地,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和乐观勇毅的奋发精神推动着湖北走向现代化的进程。这些精神正是长江文化崇尚自然、浪漫奔放、开放创新等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
  三、在“双创”中让长江文化“活”起来
  (一)聚焦一个中心。以构建长江中游文化共同体为中心,整合长江中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别是对长江中游地区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旨在形成包含思想文化、哲学观念、历史传承、遗产保护、艺术生产等在内的内涵丰富、特质鲜明的长江中游文化共同体精神标识。
  (二)立足两大工程。一是立足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摸清家底、厘清源流,加强整合,连片保护,建设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扎实的考古成果实证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二是立足长江文化公园建设,从“国家”层面的宏观格局、“文化”层面的情感关联、“公园”层面的权属表达和空间限定,打造出一批承载中华文明、展现荆风楚韵的文化地标、文化现象、文化产品,争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
  (三)发挥三大优势。一是发挥湖北突出的区位优势,“挑起联结贯通长江上、中、下游文化的‘重担’”,推进长江文明一体化建设。二是发挥湖北突出的科教优势。一方面,将长江文化遗产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博物馆进课堂、文化遗产进学校、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长江文化种子;另一方面,发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科技优势和突出的人才优势,利用大数据、AI、VR等数字技术打通线上线下,形成渠道多元、体验丰富的荆楚文化融合产品矩阵,以“科技+文化”“游戏+文化”等多元的文化策划和沉浸体验实现文化遗产的跨时空传播,让长江文化变得“可感、可知、可体验”。三是发挥湖北突出的产业优势。围绕楚文化、屈原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三峡文化、宗教文化、炎帝神农文化、巴土文化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开发,建设一批特色街区、传统村落和旅游品牌和文化线路,特色化、品牌化培育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湖北长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四)搭建四个平台。一是搭建政府合作平台。可按照《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发挥省级政府的统筹作用,从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和文化关联性的角度出发,细化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文化发展总体规划》《长江中游文化带建设指导意见》等,形成全方位、全领域的文化合作交流机制。二是搭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发挥流域地区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对公共文化资源和数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三是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文化资源集聚、文化品牌推广、文化旅游联动发展平台,促进城市群间文化要素的有效流动,推进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努力讲好新时代长江文化故事。四是搭建理论研究平台。如建立“长江文化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联合长江上、中、下游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同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开展长江文化系统研究。
  构筑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荆楚高地,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聚焦一个中心、立足两大工程、发挥三大优势、搭建四个平台,讲好长江文化的湖北故事,让长江优秀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宋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