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湖北省委
承办: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省委财经办)

www.policy.net.cn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文稿 > 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牢记嘱托 向绿笃行 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发布时间:2023-09-19)

中共宜昌市委

  近年来,宜昌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锚定实施全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1个总抓手”,紧盯2030年城区300万人口、3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个能级目标”,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3大发展战略”,聚焦生态、城市、产业、枢纽、文旅“5个重点任务”,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更大贡献。
  一、打造更高水平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山水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全市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变化。2022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一是坚决筑牢三峡生态屏障。深入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高质量推进总投资103亿元的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项目。实施控源截污、水质提升、河湖连通等工程,整治入河排污口1857个,生态修复废弃矿山102家,建设绿色矿山31家,在长江流域率先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100%,出境断面平均总磷浓度较2017年下降近六成。2022年宜昌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生态省建设3项考核全省第一。二是加快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编制实施《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推动三峡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对山区县试行GEP考核,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2016年以来全社会能耗强度下降25.5%,以年均2%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2%的经济增长。三是持续巩固拓展生态优势。强化生态领域立法,制定实施《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城区重点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黄柏河流域综合执法改革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与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协同制定《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决定》,探索建立长江、清江、香溪河跨市州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提升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成立全国首个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联盟,40万“生态小公民”共护碧水长江。
  二、打造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绿色低碳城市
  坚定不移做优主城、做美滨江、做绿产业,持续优化城市形态、做强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一是优化空间布局。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坚持“优化、集约、聚集、融合”原则,着力构建“一城一区”空间形态,推动城市集中高质量发展。在核心主城,着力打造西陵、伍家岗城市“双中心”,纵深带动点军、龙泉、小溪塔三个区域协同发展,总体形成“五个组团”集中发展的城市布局。在东部产业新区,加快建设白洋、顾家店、姚家港核心区域,与猇亭、鸦鹊岭现有工业片区融合聚力发展,打造宜昌产业发展新引擎、产城融合示范区。二是提升城市功能。突出宜昌江城、山城、水城特色,统筹集成“人、城、景、业”等核心要素,以世界级标准建设“活力北岸、风景南岸”。坚持南岸控高度、北岸控密度、滨江控宽度,深化滨江风貌管控规划,对滨江地区风貌管控办法进行地方人大立法。现阶段按照“环境营造优先、基础设施先行”,高标准建设伍家岗城市新中心,谋划实施6大类70个总投资2710亿元的三年攻坚项目。加快启动城市组团快速路网体系、三峡中央公园、城市轨道交通等一批重大先导性项目。搭建“策划、投资、规划、建设、运营”五位一体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全生命周期投融资运营体系,保障城市建设顺利有序推进。三是做强城市经济。深化城市产业升级、功能拓展,着力打造区域性活力中心、消费中心和金融中心。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一批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全市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积极推动总部经济扩容、楼宇经济提质、商圈能级提升,支持发展体验经济、夜间经济、会展经济、首店经济、网红经济等,宜昌获批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大力实施金融倍增、上市公司倍增工程,全市上市企业数量达16家。坚持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5年投入70亿元实施“1+4”人才政策,推动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双跨越”。
  三、打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工业强市、产业立市”,瞄准“创新驱动、数字赋能、融合联动、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创新生态化。一是推动产业集聚倍增。深入实施“双千引领、产业倍增”工程,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力争5年内培育1个世界级磷系新材料产业集群,兴发、宜化2个千亿级企业集团,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食品饮料5个千亿级产业,20个百亿级企业,形成“12520”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规模倍增。2022年,宜昌位居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第36位。聚焦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和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3+2”主导产业,绘制重点产业链发展图谱,坚持“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产业链条、一个发展片区、一个配套政策、一个评估团队”产业推进模式,加快强链补链延链。优化招商引资考核,完善“亩产论英雄”实施办法,近两年引进投资过百亿元的招商项目38个。以磷化工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为基础,搭建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供应链。二是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培育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5%,位居全国第63。积极与三峡集团、三峡大学等联合筹建清洁能源产业研究院,2023年中国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将在宜昌召开。以三峡实验室为依托,聚焦绿色化工、清洁能源领域开展重点项目持续攻关,成功在超高纯电子级硫酸、高性能BOE蚀刻液等方面实现国产替代。三是突破发展农业产业。坚持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思维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入开展“强县、富民、兴村”三项行动,力争到2025年实现“双千双万”目标,即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00家,新增农文旅融合发展主体1000家,农产品电商主体达到1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万家。
  四、打造内畅外联的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
  充分发挥交通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构建“铁水公空管”多式联运转运体系,加快建成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宜昌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港口型物流枢纽。一是建设更高能级的基础设施。持续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大骨架,畅通新干线高铁大动脉,打造新航运水路大通道,构建新空港航空大网络。加快推进武汉至重庆高速宜昌段和宜昌至襄阳、宜昌至十堰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呼南高铁、沿江高铁、十宜高铁加快建设,加快形成东西畅达、南北贯通的交通运输“十字枢纽”。抢抓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机遇,加快打造三峡航运中心,力争到2025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5亿吨。加快推进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和航空货运场站建设,力争到2025年,三峡机场航线突破60条、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万人次。二是发展更高质量的枢纽经济。坚持以通道畅通物流、以物流带动贸易、以贸易培育产业,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做优做强船舶制造、绿色航运、港口物流等配套产业,引导应急储备、分拨配送等功能设施集中集约布局,支持各类物流中心、配送设施、专业市场等与国家物流枢纽对接、联动发展,推动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转变,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三是打造更高势能的开放平台。用好“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着力打通西南出海、西北进江、中西部南向三条大通道,打造长江中上游多式联运中心,努力建设连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14.7亿元。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高新区、自贸片区管理体制,加快建设联动创新区,推动八大开放平台和各类口岸联动发展。
  五、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好三峡文章、做深文旅融合、做实区域联动、做强拳头产品、做优旅游服务,持续擦亮世界级山水旅游、世界级文化旅游、世界级工程旅游、世界级康养旅游四张名片。一是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提升三峡大坝、屈原故里、三峡人家等景区品质,加快建设宋城·三峡千古情、二马路、大南门等文旅项目。加快补齐“两坝一峡”之间的基础设施短板,谋划建设宜昌东站至三峡大坝的市域(郊)铁路,积极引进和培育国际品牌酒店,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宜昌首家国际豪华型五星级酒店喜来登酒店开工建设。持续强化宜荆荆恩神区域旅游合作,携手拓展国际旅游市场。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4%、22%,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二是加快打造高品质文化地标。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宜昌段)建设为统领,深入挖掘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文化内涵,引领带动屈原、昭君、嫘祖等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后发布“屈原昭君故里·三峡生态名城”、“宜昌,一座来电的城市”等城市口号。联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组建屈原文化研究院,推动话剧《屈原》《宜昌故事》等文艺剧目市场化发展、常态化演出,努力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三是高水平举办节会赛事活动。依托峡谷、岩洞、溪流等多样化地形资源,引进和创办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活动,努力建设世界级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胜地。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艺术家及团队来宜举办展演,努力打造三峡演艺之城。成功举办湖北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长江钢琴音乐节、国际龙舟赛等数十项重大节庆活动,今年9月第十四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在宜昌举办。